何冰 朱秀華
禮儀和道德,兩者自成一體,又相輔相成。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學習和遵守禮儀,經(jīng)過禮儀的熏陶升華至道德的層面,最后形成優(yōu)良的品格。這個過程與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代教育重視禮儀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xiàn)“禮”的主導地位,孔子規(guī)定弟子學習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把“禮”置于首位,強調對人的思想道德要“齊之以禮”,對人的日常行為要“約之以禮”。禮儀教育在《四書》《五經(jīng)》中有著相當重要地位,在《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千字文》《童子禮》《孝經(jīng)》中,禮儀教育內(nèi)容也占相當篇幅,自始至終貫穿著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治學修身等方面禮儀規(guī)范和道德修養(yǎng)要求。我國歷代名人還留下了大量的誡子書、家訓、學規(guī)、學則等。因此,學校禮儀教育和道德教育,應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道德力量,將傳統(tǒng)禮儀文化涵化到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之中。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人是知行體”,在“知、行、人”理念下,“紅棉”校本課程,將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廣東地區(qū)民俗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走出了一條禮儀和道德教育的特色之路。
一、知:“誠、正、勤、仁”百篇故事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痹谥泻弦坏捏w系中,“知”是基礎、前提,是出發(fā)點,也就是學校所能為學生提供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學載體——課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看來,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具體說來,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根據(jù)學校育人目標、學生成長需要,構建基于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文本課程。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包含著哪些禮儀和道德的精髓?《禮記·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闭嬲\,誠信,忠誠,是為人之道,也是律己,對己求誠,對人以誠,才會以“禮”交往,禮尚往來。“誠實,忠誠”是做人做事的第一重道德境界?!墩撜Z·鄉(xiāng)黨》有云:“席不正不坐。”公正、正直、正氣、“知善知惡”是做人做事的第二重道德境界。《禮記·玉藻》有云:“勤者,有事則收之?!薄扒凇笔乔趭^實干,在勤勉中追求完美,升華人格,“行善止惡”是做人做事第三重道德境界?!墩撜Z·雍也》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薄叭省敝溉伺c人之間友愛相互,立已達人,推己及人,這是做人做事最高的道德境界。
培養(yǎng)具有“誠、正、勤、仁”特質的現(xiàn)代公民是現(xiàn)代學校應有的育人目標,而這四個特質也是構建基于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校本課程的核心。
所謂禮儀,是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社會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簡而言之,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是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體現(xiàn)。它是個體內(nèi)在素養(yǎng)和修為的外在體現(xiàn),也是個體交際過程中的溝通技巧。禮儀體現(xiàn)在生活的時時處處,可形成諸多具體可感的故事。因此,從認知層面來說,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將禮儀文化和“誠正勤仁”的價值觀念,通過聽、讀與講古今中外禮儀知識、名人名事等方式,使學生得到禮儀文化的滋養(yǎng)啟迪。
我們將國內(nèi)外具有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禮儀故事融合,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內(nèi)容為目標,編寫出以“誠、正、勤、仁”價值觀為主題的100則短小故事集,集結成冊,每個主題分別篩選出25?篇案例。例如,針對“誠”主題,選出5?篇國際視野的誠信的案例、10?篇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例子、5?篇廣府文化的案例、5?篇本校特色的真實案例,以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為主線,并輔以古今中外各視角、各領域以及本校特色。小故事的形式多樣,以插圖、文本、微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征集故事、篩選故事、錘煉故事、體悟故事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也形成了資源庫,讓全校師生可以從故事中形成對“誠、正、勤、仁”的具體認知。
建構主義提倡學習活動要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鼓勵學習者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因此,禮儀特色課程的教學方法,也宜以啟發(fā)、探究為主。例如,“維護社會公正”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為了把抽象的問題簡單化,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為背景,開展游戲和討論。學生在活動、回憶、列舉、討論、演講甚至猜測互動的過程中,認識公平總是相對的,理解合作的基礎是公平、互惠。理解包青天這一有名的公平公正的人物歇后語,讓學生先熟悉“公正”的特點。
“面對生活中的不公正現(xiàn)象,我們應該怎么辦”,采用“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探究自己面對生活中不公平現(xiàn)象時可能采取的措施,歸納總結討論結果,得出正確的結論:面對不公平現(xiàn)象,要理智,要反思,要最大限度追求公平,要崇尚公平、主持公道。
采用“默契考驗—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體會“合作”“公平”“互惠”“付出”與“獲得”等詞匯的過程中,了解良好的合作應該是以公平為基礎的,應該是互惠的,只有這樣的合作才能持久,才能有效,進而理解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也需要每個人公平、互惠的合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行:“社團、班級、學校、家?!彼闹貙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正如陶行知所說,關于禮儀與道德的認知可以來源于實踐,同時這些認知也絕不可以代替實踐。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把“從做中學”作為教學的最基本原則,他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chǎn)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
當前,學校德育較為明顯的弊端,是“說教灌輸”,德育與學生的年齡、認知經(jīng)驗不匹配等。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學校德育必須遵循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基于具體生動的活動來進行道德意識和行為的培養(yǎng),才能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行”,具體到學校教育就是活動、實踐課程,主要包括社團活動、班級活動、學?;顒印⒓倚;顒拥?。“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睂W生通過反復的活動、練習,通過玩、演、唱、舞、賞等多種形式,形成禮儀習慣,進而培養(yǎng)正確的禮儀文化和“誠正勤仁”的價值觀念。
第一重實踐,尋找故事,增強對禮儀文化的參與感、代入感。學生和老師一起搜集并整理古今中外有關“誠正勤仁”品質的微故事。微故事的范圍涵蓋國際視野、傳統(tǒng)經(jīng)典、廣府文化和本校特例四類。同時賦予這些微故事以教育附加值,設置討論區(qū),讓學生在討論與爭鳴中實現(xiàn)認知的升華。
第二重實踐,參與活動,使德育目標貫穿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例如,社團活動有“詩意校園”語言文化課程、經(jīng)典誦讀課程、傳統(tǒng)禮儀課程等;班級活動有早讀的經(jīng)典誦讀、午讀的書法習練,班級詩詞競賽等;學?;顒佑凶x書節(jié)、吟誦比賽等;家?;顒佑泻眉绎L展演活動等。全員參與的禮儀篇章誦讀,使整個校園的早上沉浸在瑯瑯的習禮學儀聲中。同時,鼓勵學生用喜愛的方式表達出來,更增添學生對本來生硬的“說教”之事的興趣:一、二年級學生重在參與其中,拍手讀、帶動讀成為他們寓“誦”于“玩”的方式;三、四年級學生已經(jīng)基本可以將相關的詩篇準確流利地朗誦出來,教師則會開始教導學生吟誦,一邊感受詩篇內(nèi)容之思想,一邊感悟誦讀文化之內(nèi)涵。
第三重實踐,主題班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品質得以塑造與強化?!罢\正勤仁”價值觀的體現(xiàn),在學校不同階段,其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根據(jù)學生心理和性格成長發(fā)育的特點,可以在低年段側重“誠”和“勤”的浸潤,在中高年段側重于“正”和“仁”的浸潤開展班級文化建設。還可通過開展主題活動周、班級演講、學生互問互評等方式將主題落實到細處。同時,為學生建立“誠信檔案”,構成學校、家庭和自我之間的過程性評價閉環(huán)。
第四重實踐,兒歌說唱,達成對文化的熏陶和傳承。例如,在粵語文化流行的地區(qū),開展與“禮”和“誠正勤仁”有關的粵語文化溯源與內(nèi)涵探究,開展粵語童謠、兒歌的吟誦、學唱,兒童化的粵劇賞析等活動?!杜排抛怨贰堕_心常歡笑》《世界真細小》等朗朗上口、流傳度廣、影響大的兒歌,以及粵曲、粵劇、嶺南戲曲等傳統(tǒng)曲藝節(jié)目,不僅能折射出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化中“誠正勤仁”的品質,而且可以在粵語吟誦傳唱、合唱中,體會地方語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三、人:“學校、家庭、自我”三位一體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學生們在對“誠、正、勤、仁”形成一定的認知后,在各類形式的活動中理解校訓,培養(yǎng)傳統(tǒng)禮儀道德習慣。“人”,是“知”與“行”合一的本體和主體。
學生在校園各個方面習得禮儀,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出于父母,成于家庭,習于校園,固于社會。因此,知行合一的主體,除了學生的自我和學校主體,家庭教育對學生文化認知、價值觀認同與道德習慣養(yǎng)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家長能夠以其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為讓學生有學習的榜樣,有對禮儀文化更高的追求,榜樣示范法無疑是一種重要的德育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在學校習得禮儀知識與行為,也需要在家中完成各項任務。例如親子共讀、“好家風”傳誦、暑期勞動展示、齊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活動,家長也能積極參與其中,讓學生用所學的禮儀影響家庭,使禮儀之花也在家庭開放,促使學生的文明禮儀常態(tài)化、生活化。
另外,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委組織與學校共同組成監(jiān)督組,以客觀、公平、嚴謹?shù)膽B(tài)度推動學校發(fā)展,創(chuàng)造校園管理的正氣之風和禮儀文化。校園每天早上都有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各班家長自愿成為交通協(xié)管志愿者,共同為早晨上學高峰期指揮交通,疏導人流;下雨天時,他們快步走向每一輛車門旁,用雨傘迎接每一位上課的孩子;大晴天時,他們向每一位孩子和家長,展現(xiàn)出如陽光般的燦爛笑容……風雨不改,以勤奮和積極的一面,言傳身教,展現(xiàn)“學校、家庭、自我”三位一體合力營造的禮儀氛圍。
“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眰鹘y(tǒng)文化禮儀,需要學生認知和踐行相統(tǒng)一,只有將“知”與“行”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滲透于校園角落的各種實踐活動,是傳統(tǒng)禮儀文化根植的園地;貫穿于校園、家庭、社會日常生活的舉手與投足,是良好禮儀與道德規(guī)范浸潤的沃土。學生在“天天誦、時時看、人人做、快樂學、牢牢記,處處有”的氛圍中,無時無處不受到熏陶和影響,育成禮儀文明之花,結出健康自信、積極向上之果。
參考文獻
[1]何冰.?破繭成蝶,美麗蛻變:基于外國語學校特色建設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道[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6.
[2]趙振洲.?現(xiàn)代西方道德教育策略研究[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3]唐銘波.?基于實踐的小學生校園禮儀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