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滌明
“馬上就辦”竟變成“馬上造假”,不是說辦不辦,就是敷衍著辦、假裝辦……近日,《瞭望新聞周刊》一篇題為《變了味的“馬上就辦”》的記者調查,再次引發(fā)了如何解決形式主義問題的討論。
很多相關討論都集中在如何使“假馬上”轉變?yōu)椤罢骜R上”,認為“馬上就辦”的重要是“辦”,讓“假辦”變?yōu)椤罢孓k”。這當然沒錯,但我認為,更關鍵的是找出“馬上就辦”變味的根源。如果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督促,能夠解決形式主義所導致的問題,卻解決不了形式主義本身。
“馬上就辦”之所以盛行,是因為現(xiàn)實中“不辦”現(xiàn)象太多,甚至在某些地方和部門成為常態(tài)。為解決這個問題,不少地方沒少下功夫、想辦法,比如出臺工作承諾制,承諾一定期限內必須解決、辦完;還有一些地方設置“馬上就辦辦公室”,簡稱“馬上辦”,很正規(guī)地掛了牌。有些措施一開始確實有效果,也獲得了民眾的如潮好評,還被媒體作為典型報道宣傳。但是,“馬上就辦”變成“假辦”“不辦”的情況也隨之發(fā)生。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曾熱鬧一時的“馬上辦”機構,現(xiàn)在已經找不到了。一些地方“馬上辦”能不能長期有效,還是要看領導重視程度,并未成為長效機制。
有的公共部門服務效率低甚至不干事的主要原因,是問責不到位、群眾投訴渠道不夠暢通。如果監(jiān)管到位,以“生硬頂”對待群眾可能面臨被通報、被扣薪甚至調崗降級等后果,即便沒有“馬上辦”,公職人員也會知道“拖著不辦”與“馬上辦”,哪個是更優(yōu)選擇。
說到這里,問題應該比較清晰了:形式主義、弄虛作假也好,該辦不辦,承諾“馬上辦”但一轉身就“馬上造假”也好,根本原因都是監(jiān)督不到位。形式主義為何成為頑癥也就有了答案:它主要是脫離監(jiān)督的產物。
有人會問,現(xiàn)實中不少的形式主義現(xiàn)象,不就是在領導、監(jiān)管者眼皮底下發(fā)生的嗎?事實上,監(jiān)管者在場與監(jiān)督在場未必是同一概念。如果監(jiān)管者也喜歡形式主義,或被形式主義所迷惑,形式主義恐怕難以受到領導的監(jiān)督?!靶问街髁x與官僚主義如影相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由此,進一步接近了“形式主義從何而來”的答案:形式主義是應對“上有所好”,用來蒙蔽上級的。有一個現(xiàn)象很能說明問題:很多發(fā)生在基層的弄虛作假,都是欺上,但不瞞下。比如,為迎接上級檢查而組織“群眾演員”在領導面前“表演”、山體刷綠漆、遮羞墻等等,群眾都知道是假的,是形式主義,但基層干部往往不怕群眾質疑,只怕上級領導不滿意;而基層形式主義上的各種“假”和“裝”,以及“馬上就辦”的虛假承諾等,基本只有一個目的:讓上面滿意。
如果上面只能看到“馬上就辦”的承諾,看不到“馬上造假”的真實一面,結果就是形式主義、弄虛作假,而群眾又奈何不了,基層形式主義的泛濫也就無法避免。
群眾最反感形式主義,也最容易看穿形式主義,以群眾監(jiān)督終結形式主義,顯然是一種優(yōu)解。政府部門工作如何,關鍵還是需要群眾來評判。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宜引入第三方評價主體,把監(jiān)督權、評判權交給群眾,而不是只看上級滿不滿意。
在一些基層地方,利益攸關度決定著反形式主義的力度。于一些官員來說,若對形式主義的痛感不是很強烈,但又不得不按上級要求“反”,就為再次陷入形式主義、以形式主義反形式主義埋下了伏筆。
摘自《中國青年報》2021年1月8日? ? ? 李景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