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琴
摘 要:教材是助力學生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中美語文教材中人物設定更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并對其社會化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文章以部編版和美國Harcourt版Trophies四年級教材人物類課文為研究對象,從人物定位、教學主旨和閱讀鏈接等方面來研究中美人物類教材的異同,并分析人物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重心,融合并進,助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關鍵詞:中美教材;人物;異同;創(chuàng)新思維
小學階段各國的語言文字教學不僅是基礎性的工具學科,還擔負著向少年兒童傳輸人文觀念的任務。教材更是知識、人類文化價值等的物質(zhì)載體,每篇文章的選編都展示著社會的價值取向,人物類教材的內(nèi)容更是學生認知和理解社會群體的重要途徑。本文以2019年教育部審定的義務教育小學四年級(上冊、下冊)語文教材和美國Harcourt版四年級Trophies教材人物類課文為研究對象,借助國際學校的研究平臺進行實地實時科學探究;憑借內(nèi)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對其進行教材異同、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重心的解讀研究。
一、析:中美人物類教材之異同
(一)人物選取和定位——名人與民眾之異
部編版教材是集國內(nèi)大咖們之力、國家鼎力支持、共同研發(fā)數(shù)載的全國通用版本,編寫過程注重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美國教育采取分權制,教材由地方或州教育機構進行教材編寫,他們的教材編呈現(xiàn)是多元化的展示。此次以部編版和美國Harcourt版Trophies四年級教材為研究對象,首先從教材人物選取和定位來進行統(tǒng)計分析。如表1所示,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下冊)教科書的人物類課文比例為25.93%;如表2所示,美國Harcourt版四年級人物類課文所占比例為20%,說明在中美兩國的四年級教材中,人物類課文所占的比例非常接近,兩國都比較注重四年級學生社會化形成這個關鍵點,對于人物類課文安排還是比較均衡的。但是兩國在四年級上冊和下冊的分配中比重差異比較大。從表3人物選編在社會身份或職業(yè)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所占的不同比例來看,部編版比較重視人物定位的多元化,美國Harcourt教材人物類型比較單一;部編版比較重視給學生以榜樣的力量,著力于古今典范人物的選編,美國Harcourt教材偏重廣大的人民大眾,平凡的人物進入學生的教材中;部編版和美國Harcourt教材同時入編了兩篇兒童類的人物教材,比例也隨著學生年齡的遞增逐漸減少,開始涉及多樣人物類型。
(二)課文主要內(nèi)容與中心——串聯(lián)事件之同
部編本語文教材,結構上明顯的變化是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按照“內(nèi)容主題”和“語文素養(yǎng)”組織單元課文的學習。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安排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題內(nèi)容,本單元要求培養(yǎng)的語文能力為“關注主要人物的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本冊人物類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后的第一題就是“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美國人物類Lou Gehrig The Luckiest Man課后第5題指出使用“Reading Strategy”(閱讀策略)更好地理解你所讀的文章內(nèi)容,這里指出的閱讀策略就是尋找主人公的主要事件,因為本文是一篇運動員的傳記文章,所以教材推薦在各個時間點上尋找事件進行串聯(lián)總結。前者課文的中心思想已經(jīng)在課題中表明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強烈的愛國情懷自然而然地展現(xiàn)無遺;后者文章的中心思想則融入關鍵詞“Sportsmanship”(體育精神)之中。
(三)閱讀鏈接與拓展——鋪墊背景常識之同
部編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材安排了學生查閱資料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并且拓展了一首周恩來關于自己志向的詩歌,一方面讓學生認識那個戰(zhàn)火紛飛、內(nèi)憂外患的中國,讓我們再深一步了解主人公深沉而又堅定的愛國情懷。Lou Gehrig The Luckiest Man正文后面介紹本文的作者、插畫家,隨后補充介紹了奧運會另一位女性優(yōu)秀運動員,也是緊緊圍繞本文的關鍵詞“體育精神”進行拓展,讓學生更深切地理解體育精神拼搏、堅持的底蘊。中美的教材都非常注重文章閱讀拓展與人物緊密相扣,鋪墊背景常識讓四年級的孩子們學一人物識一類人、扎根一種人物精神,自然而然植入正能量的社會化人文情懷。
二、探: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之重心
通過對部編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和美國Harcourt版Lou Gehrig The Luckiest Man客觀深入的比較研究,努力探索研究中美人物類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重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能夠開闊教師的國際視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
(一)多角度解讀文本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廣度
隨著小學生年齡逐增,我們對于教材文本的使用也更加多元化起來,以中美四年級這兩篇人物類教材為研究對象,我們不能將目光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也不能滿足于對“內(nèi)容的理解”,更不能局限于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而要深入文本的背后,多角度理解文本。不管是從課題理解周恩來讀書的志向,還是從他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中更真切理解他的這份堅定;不管是在追問大家對本文主人公Lou Gehrig熱愛、尊敬的理由,還是在傳記文字認識引文的寫作規(guī)則……無不體現(xiàn)出編者希望教授者多角度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們從中收獲更多對人物認知的能力、多元閱讀文學作品的能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廣度,真是妙哉。
(二)多層次探尋主問題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深度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主問題是“為什么要讀書”,Lou Gehrig The Luckiest Man的主問題是“幸運在哪兒”,兩個主問題都是從課文的題目延展開來的,給予了學生充分自主的答題空間,彈性式開放理解。前者周恩來的回答是“為中華之崛起”。作為和平年代出生的當代孩子們會由一個人、一本書、一次感動、一次機緣巧合的相遇等等,明晰屬于自己的讀書意義無所謂優(yōu)劣,當你自由訴說或者寫下來的時候,你的讀書就會被賦予更深刻的意義;后者從文本中對于“幸運”的理解更是多樣,看似紛雜的家庭關系,重復成千上萬次的奔跑,最后得了嚴重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仍然笑對一切,何嘗不是另一種幸運的解讀呢?中美教材在四年級階段著力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深度、語言閱讀拓展能力的增強,更能提升學生理解多元社會人物的能力,完善學生的社會性培養(yǎng)。
小學階段是兒童社會化發(fā)展和思維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其中,四年級是學生認知開始得到迅猛提升的關鍵期,更是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黃金期。從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廣度、深度和靈活性方面研究中美語言文字教學中的異同,能指引我們?nèi)诤喜⑦M,更有效地對學生社會化的成長、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鄒賢敏.外國母語課程改革與新課程標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唐勁松,王秋英.走進美國課堂[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3]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