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術評價機制被認為是科研體制的核心,不僅能夠直接引導和規(guī)范高校教師個體的學術行為,而且會影響到整個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是一項復雜的學術活動而非簡單的管理活動,但目前的評價機制卻因受到強烈的績效管理主義思想影響而呈現(xiàn)出過度的量化傾向、單一化傾向和行政化傾向。故而,基于學術共同體的分析框架和理論視角重新理解教師學術評價的權力運作邏輯、分類管理邏輯和程序規(guī)制邏輯對于推動評價機制變革具有獨特價值。通過實踐考察發(fā)現(xiàn),多重權力交織導致的主體邊界不明晰、缺乏對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充分尊重、基于程序正義的制度性規(guī)范不穩(wěn)定、學術關系尋租造成的評價結果公信力不足等諸多疴疾正在破壞學術共同體在學術評價中的主體性地位。推進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變革需以管評辦分離為基礎,重構基于程序正義和知識生產規(guī)律的學術評價生態(tài),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學術共同體的主體性功能。
關鍵詞:學術共同體;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21)02-0062-09
學術評價機制被認為是科研體制的核心,不僅能夠直接引導和規(guī)范高校教師個體的學術行為,而且會影響到整個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從政策層面看,為優(yōu)化教師學術評價機制、破除研究過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風,科技部、教育部等先后印發(fā)了《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等諸多政策文件。從實踐層面看,國內高校也紛紛啟動了相關的改革措施,但與英美高校建立的以學術共同體為基礎的同行評議機制相比,這些措施因對學術共同體重視不足而導致的功利性色彩濃厚、公信力不高等問題仍然飽受詬病。從根本上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是一項復雜的學術活動而非簡單的管理活動,其實質上是學術共同體內部的自我調控與認定。但目前的評價機制卻因受到績效管理主義思想影響而嚴重制約著學術共同體作為高校教師評價主體的自主性,以至于產生評價過程中的“二律背反”[1]。
誠如科學社會學之父默頓所言:“評價一位學者的研究貢獻(或者是否為共同體所認可)的標準只在于合乎構成真理的技術性和學術性要求以及新知識的重要性。”[2]與量化的、外在的、行政主導的評價相比,學術共同體理論主張學術自治、發(fā)揮專業(yè)團體的自主性,評價標準基于教師對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的貢獻,在誰來評、評什么、怎么評等本質性議題上更加遵循學術研究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內在規(guī)律。從已有研究看,盡管學界已對高校教師學術評價存在的理念非理性、程序不公平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但不足之處仍然廣泛存在。因此,從學術共同體的分析框架和理論視角重新理解教師學術評價的權力運作邏輯、分類管理邏輯和程序規(guī)制邏輯,對于推動評價機制變革無疑具有獨特的指導價值。鑒于此,本研究以學術共同體理論為獨特視角,考察分析了我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過程中存在的政策與實踐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發(fā)揮學術共同體主體性功能的變革路徑。
一、變革邏輯:學術共同體視角下高校教師評價機制的理論生成
教師學術評價機制變革實質上是教師、高校和政府等不同主體的復雜博弈過程,不僅引導和規(guī)范著高校教師個體的學術行為,而且深刻影響到整個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從深層看,學術評價不僅是一個靜態(tài)結果,更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學術共同體視角下的教師學術評價是在遵循學術規(guī)律的基礎上,依據(jù)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與應用的內在邏輯,采用同行評議方式對研究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學術活動過程。
(一)學術共同體的理論生成與分析框架
共同體的概念最早見于古希臘,表達一種具有共同利益訴求和價值規(guī)范的群體生活方式。學界一般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理論發(fā)軔于19世紀中后期。馬克思較早論述了共同體的基本理論問題,提出共同體就是實現(xiàn)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未來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對真實的共同體的科學預判[3]。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基于人類意志以及血緣、地緣關系而形成的持久的、真實的、有生命的有機體[4],其本質特征是人類之間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享有共同領會的信念、意志與規(guī)則。齊格蒙特·鮑曼則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共同體的內涵與外延,將其定義為社會中存在的、基于主觀和客觀上的共同特征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并分為有形的、無形的兩種類型[5]。從發(fā)展演變看,共同體理論的濫觴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社會背景。盡管不同學者在共同體概念的表述上存在一定分歧,但在實質上卻達成了高度的共識性。歸納起來,我們可以認為共同體理論主要關注社會發(fā)展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基于思想和社會認同之上的一種共同生活、權威機構或精神指引,并逐漸由實體性存在轉變?yōu)橐环N社會關系分析工具。
20世紀后半葉,英美學者基于共同體理論系統(tǒng)探討學術研究領域的社會行為,掀起了一股學術共同體理論研究熱潮。從研究內容來看,關于學術共同體的價值討論主要從外在與內在兩方面展開:對外保障了以學術研究為志業(yè)群體的社會身份和共同利益;對內提供了科學信息的評價、交流和儲存的平臺與條件。而關于學術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則以默頓和庫恩的研究最具代表性。默頓提出學術共同體必須遵守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組織的懷疑的集體價值取向[6]。庫恩使用“范式”概念對學術共同體的共識與規(guī)范進行說明,并將其定義為一致遵從的有關實踐、范例、規(guī)則與信念的承諾[7]。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逐漸關注到學術共同體理論,并對學術共同體的權力架構[8]、內在精神[9]等進行探究。但就整體進展而言,我國學者較多介紹與移植西方學術共同體理論,缺乏本土化的實踐探索。從國內外研究總體來看,學術共同體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歷史的、多元的理論體系,盡管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研究者對其理解、建構方法各異,但仍達成了許多共識。
正如麥克萊倫所言:“學術共同體在很大程度上實行自我管理,它們賦予成員以社會認可的角色和地位,提供資格認可,建立一系列制度,在各個層次上組織和激發(fā)科學發(fā)展的活力?!盵10]學術共同體固有其內在價值標準與程序性規(guī)范,并以此推動學術的繁榮與進步?;谝延械难芯抗沧R與理論框架,我們可圍繞四方面審視學術共同體理論。首先是學術共同體成員的主體性。所謂學術共同體是以學術研究為志業(yè)的學者們主要依據(jù)研究范式和研究旨趣上的共有因素而結成的學術組織或團體的集合體。這個組織或團體本身并非是對成員具有強制力的實體組織,但其平衡著內部力量與行政、市場等外部力量之間的關系,維護著學者的自由探究精神與學術研究的相對獨立。其次是客觀的學術價值標準。學術共同體內部具有特殊的倫理規(guī)范、價值取向和學術認定標準,這使得不同知識領域與學科矩陣的學者既擁有共通的資源、文化和信念,又能保持各自的學科特色。再次是公平正義的學術評價程序。在學術評價過程中,共同體遵循制度公平和程序正義原則,在學者個人聘任與晉升、科研基金申請、成果發(fā)表、聲譽獲得等學術生涯的關鍵點上發(fā)揮監(jiān)督保障的作用。最后是學術共同體的權威性。學術共同體所具備的專業(yè)性和自律性,能夠保障其被學者們視為情感、理念和精神的歸屬,從而使內部成員自覺認同和遵守共同體的學術準則與倫理規(guī)范,并對自身的學術行為負責。
(二)學術共同體視角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 ? 機制的變革邏輯
從本質上看,學術評價被認為是學術共同體內的一種自我認定和自我調控,它無法獨立于學術研究之外[11](P125-129)。學術共同體理論自產生以來,都在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評價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機制以推動學術生產模式的選擇優(yōu)化。根據(jù)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三角協(xié)調模型”理論的觀點,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變革實際上主要受到三重邏輯的疊加影響。
1.權力運作邏輯:明確學術共同體的評價主體地位
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中存在著學術權力、行政權力、政治權力和民主權力等多重權力的交織與博弈。在實際運行中,多重權力在博弈的過程中極易產生不協(xié)調乃至嚴重失衡的狀況。調查研究顯示,行政力量既可能是高校教師學術評價的有力推動者,也可能是限制其發(fā)展的主要障礙[12]。高校教師學術評價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學術性活動,理想狀態(tài)下的教師評價應由也只能由學術共同體承擔。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兩方面:其一,高深知識體系及其發(fā)展的邏輯構成了學術共同體評價權力運作的認識論基礎和合法性根源。只要離開對知識的占有、分配或保留,權力的運作就無法發(fā)揮作用[13]。換言之,知識彰顯了權力運作的某種自明性,使權力客體自然而然地接受權力運作的邏輯與狀態(tài)。高深知識的專業(yè)化和精細化致使外行根本無法涉及和把握對高校教師的學術評價,而來自同一或相似研究領域的學者所具備的專業(yè)知識構成了其成為評價主體的必要條件;其二,學術自主是學術共同體評價權力運作的邏輯起點和價值追求。學術自主是學術職業(yè)的核心價值,但行政的強勢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其始終無法兌現(xiàn)的根源所在[14]。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學術評價也進一步被抽象與簡化為以績效管理主義為基礎的“產出激勵”“以刊代文”和“以數(shù)字論英雄”等。“基于學者是高深學問的看護人這一事實,人們可以邏輯地推出他們也是他們自己的倫理道德準則的監(jiān)護人?!盵15]也就是說,從長遠來看,只有由學術共同體主導的學術評價才符合學術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的,真正體現(xiàn)出學術自主或自由的特征。
2.分類管理邏輯:尊重不同學科的內在差異和 ? 發(fā)展規(guī)律
無論是托尼·比徹提出的純硬科學、純軟科學、應用硬科學和應用軟科學分類,還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fā)研究分類,都強調在遵循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的屬性差異和內在規(guī)律的基礎上開展差異化的學術評價。伴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發(fā)展,不同類型高校所承擔的使命與職責也更加清晰,迫切需要構建起符合不同類型高校特點的教師學術分類評價機制。博耶在《學術水平的反思——大學教授工作的重點》一書中將學術分為的“發(fā)現(xiàn)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16],這種學術分類思想為高校教師的學術分類管理機制變革提供了新的理解框架和實踐路徑。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知識生產特征和規(guī)律,其評價方式也應當有所差異。但當前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指標、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的趨同,使不同學科、不同崗位、不同類型高校教師的學術評價“五唯”傾向日益突出。與同質化的外在評價機制相較,基于學術共同體的內在評價機制按照不同學科的性質特點,可以是多元的,其價值評判尺度也應因專業(yè)的不同而有所差異[17]。不同學科在研究對象、知識發(fā)展的邏輯、研究程序、研究標準以及研究成果的表現(xiàn)形式等基本研究范式上存在著明晰的界限,因而并不存在適用于所有學術框架的學術評價工具。
3.程序規(guī)制邏輯:捍衛(wèi)高校教師學術評價的 ? 公平與公正
程序規(guī)制,就是用正當程序的手段與方式約束學術共同體的學術權力行使,其根本目的在于以防范的方式達到“善治”之目標。學術共同體行使的學術評價權是一種非典型意義上的公權力,但因其對學術事務的評判和甄別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相對一方的合法權益而必須接受正當程序的約束。這種正當程序既包括國家法律法規(guī)與高等學校章程的制度設定,也包括學術共同體內部無形的價值、信念與“行規(guī)”。它并不是針對學術共同體內部的某一個成員而言,而是約束學術共同體的集體權力行使行為,從最大程度上預防“學術權威異化為操縱內部評判標準、限制潛在競爭者”[18]等學術權力尋租現(xiàn)象。事實上,20世紀中期美國聯(lián)邦法院即認定高校教師享有憲法上的“正當程序”權利,如在面臨解聘時,享有知情權與申辯的機會[19]。在我國“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高校學術權力行使也應當服膺于依法行政原則”[20]。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個體很容易出現(xiàn)某些機會主義的行為,公眾也難以評判學者是否誠懇對待公眾的利益?!罢浅绦驔Q定了法治與恣意的人治之間的根本差異”[21],惟有以程序的方式與手段才可能規(guī)范學術評價權的合法、正當行使,回應公眾對學術共同體及學術權力的信任,從而在更高層面實現(xiàn)學術自由。
二、變革困境:學術共同體視角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的問題審視
學術評價是一個由多重利益主體和力量主體協(xié)同參與的復雜過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動態(tài)影響。從學術共同體邏輯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在本質上是知識生產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應當堅持學術自治和同行評議的基本原則。但從實踐層面看,由于高校內外部力量的牽制,學術共同體的主體性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從而導致了教師學術評價過程的主體異化和價值失衡。
(一)不同主體間權力邊界不夠明晰,限制學術共同體作為主體的自主性
學術共同體理論認為,盡管教師學術評價既受到學者個體和學術共同體等內部權力作用,也涉及政府或機構的行政權力及社會力量等外部權力,但對于學術評價這一有著獨特的價值取向和倫理規(guī)范的活動而言,多重權力間應保持清晰的界限。外部力量必須在尊重學術共同體自主性的基礎上,以有節(jié)制而適當?shù)姆绞浇槿虢處煂W術評價。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高校這一復雜場域中的多重權力交織,彼此間權力范圍和邊界尚不清晰,導致學術權力過度依賴于行政權力的調節(jié)和干預,嚴重限制了學術共同體作為教師學術評價主體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內部行政權力過度介入到學術評價的過程之中,破壞了高校教師學術評價的學術性基礎。高校作為事業(yè)單位,政府對其行使的管理權具有強制性。在這種集權化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下,教育行政部門在教師聘任、職稱晉升、職務任命等重要人事權上的壟斷就自然而然滲透進成果認定、項目評定、量化考核等方面的評價中。然而,管理者可能并沒有“超能力”去直接考察學術生產中的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問題。因此,就必須對復雜的評價工作進行層層的抽象與簡化,再用簡化的工具識別、測量、表征與反饋,才能實現(xiàn)對社會組織的“更直觀”認識[22]。論文數(shù)量、刊文層次、職稱高低、獎項級別、被引次數(shù)等簡化指標由此獲得了評價中的現(xiàn)實合理性,進一步限制了學術共同體作為教師學術評價主體的自主權。此外,不同規(guī)章制度和屬性界定上的矛盾沖突(譬如,校長需兼顧學術委員會等學術組織以及校長辦公會議等行政事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非學術權力干預留有了余地。
另一方面,評價機構及其相關主體在教師學術評價中的獨立性和專業(yè)性難以保障,限制了學術共同體的主體性功能發(fā)揮。評價機構及其相關主體基于文獻計量理論和集散規(guī)律對學術成果進行的分科評價,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這迎合了行政部門分配和管理學術資源的需要,因而逐漸發(fā)展壯大起來,產生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等七大評價機構與體系。用SCI創(chuàng)始人尤金·加菲爾德的話來說,“引文索引的主要作用是一個檢索工具,科研評價只是衍生性功能”[23]。因此,過分陷入以刊評文和追求量化的迷思,將助長評價機構及其相關主體“利益至上、多頭格局、越位評價、權力膨脹”[24]之風氣,導致學術評價政出多門,亂象紛紜。
(二)缺乏對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充分尊重,難以體現(xiàn)評價標準的客觀性
評價標準被認為是高校教師評價機制的核心,承擔著彰顯評價客觀性、科學性和專業(yè)性價值的作用[25]。遵從學科、專業(yè)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評價標準應是多元的、有差異的,能夠科學合理地評價不同學科、學校類型下高校教師的學術生產力與知識貢獻。依據(jù)吉本斯等學者的觀點,高校的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過程已被納入社會發(fā)展和市場領域之中[26]。這種轉型也在客觀上要求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作出變革,探索構建更加適應于新時期需要的差異性的學術評價標準。當前,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文件試圖扭轉教師評價標準差異性不明顯的困頓局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就再次重申推進分崗位、分層次、分學科評價的具體要求。從現(xiàn)有研究看,學界已對此作出一定的回應。有研究者提出應基于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并重型、應用開發(fā)型等類型的教師構建合理的教師學術評價標準[27]。也有研究者通過訪談美國中部某公立研究型高校的數(shù)學、機械、歷史、會計學科教師,發(fā)現(xiàn)美國高校實施的教師學術評價制度存在明顯的學科差異[28]。
但在實踐操作中,構建基于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教師學術評價標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于學科差異不僅存在于學科大類之間,同一學科大類下的不同學科和同一學科下的不同領域之間也存在著較大差異,如同屬于基礎學科的歷史學和數(shù)學也會因學科的知識生產規(guī)律不同而選擇不同的發(fā)展道路。再者,教學和科研評價要求的矛盾關系,也使制定相對應的評價標準變得更加困難。盡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諸多高校都在不斷嘗試構建分類評價標準,但行政導向的評價標準、功利主義的產出激勵、“高產”對“優(yōu)產”的排斥等飽受詬病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事實上,構建高校教師的差異性評價標準首先應當是一種學術事務,但中國高校卻常因行政化的權力運作邏輯占據(jù)上風,而嚴重制約了學術共同體的自主自治以及教師評價職能的有效履行?,F(xiàn)行的“行政化了”的評價標準,誘發(fā)了高校內部成員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高校教師成為追逐與相關指標掛鉤的物質報酬和各種帽子背后蘊藏的經濟收益的博弈者、“買賣人”[29]。殊不知,忽視學術評價標準的差異性要求,甚至可能面臨馬克斯·韋伯擔憂的局面——“在‘國家支配下,學術所享有的利益,對科學出于興趣的選擇和學術特長的發(fā)揮,在更多方面愈加惡化”[30]。
(三)基于程序正義的制度性規(guī)范不穩(wěn)定, ?難以凸顯學術評價過程的正當性
制度性規(guī)范不穩(wěn)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學術共同體評價自主權的式微,加劇行政部門或第三方機構干預和操控學術共同體的風險,繼而威脅到學術自由和自主。雖然《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guī)程》較為全面地規(guī)定了學術委員會等學術共同體組織的權力運作,但整體觀之,仍較少涉及學術共同體評價權行使的程序制度安排。在高校教師評價問題上,這不僅會導致學術共同體組織因程序上的“自由裁量”而出現(xiàn)隨意評價、縱容權力尋租等學術不端的隱性腐敗問題,也會使學術評價權面臨司法的拷問。譬如,“于艷茹訴北京大學撤銷博士學位”一案中,學位評定委員會在處理撤銷學位審議過程中未聽取當事人意見而有違程序正義。據(jù)此,一審二審法院均作出“北京大學作出撤銷學位決定前,未能履行正當程序,構成程序違法”[31]的判決。
具體到高校內部,教師學術評價制度性規(guī)范不穩(wěn)定表現(xiàn)為:首先,以實體性規(guī)定為主,較少涉及程序性規(guī)范?,F(xiàn)有規(guī)則較多涉及學術共同體組織人員構成、任職資格、會議制度、權利與義務等方面,而鮮有對爭議處理、學術問責與學術糾紛等關鍵性程序給出明確的操作規(guī)范。其次,對相關權利救濟的方式和規(guī)則設置不甚健全,對關于教師對學術委員會等學術共同體組織的評定存在異議需申訴的處理規(guī)則語焉不詳,大多數(shù)高校僅允許一次校內復議,而對異議未消除或需進一步申訴的情況未作明確規(guī)定和說明。最后,公開程序上的制度性缺失。高校現(xiàn)有章程大多都提到“學術委員會做出的決定應當予以公示”“每年度對學術委員會的運行及履行職責的情況進行總結”,但虛化了“對誰公開”“公開什么”“不公開對誰負責”“對誰總結”“誰來負責”等關鍵議題,進一步威脅到學術共同體評價程序的正當性。
(四)學術“守門人”空置與學術尋租,損害 ? 評價結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從理想的學術共同體評價機制看,同行評議充當著學術“守門人”角色。它對于開展科學評價、分配學術資源以及維持學術共同體的自我生產與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同行評議是學術共同體評價自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集中體現(xiàn)。然而,由于我國目前的學術共同體機制并不完善,評價過程中存在著權力與利益尋租等有損學術權威性與公信力的諸多現(xiàn)象和問題。在“權力支配、人情主導、標準缺失”[32]的學術關系網絡中,同行評議這一學術共同體最為重要的評價方法難以發(fā)揮其功用,評價結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飽受公眾質疑。近年來,北京電影學院翟博士“不知知網”、南大“404”教授、中國學者學術論文屢被國際期刊撤稿等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學術“守門人”空置及學術尋租現(xiàn)象的存在。盡管這些現(xiàn)象并未直指高校內部學術共同體的教師評價活動,但其充分暴露出的學術品德失范、學術精神式微等問題,無疑進一步損害了學術評價結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當一個切實可行的理想即將消逝的時候,實用主義抬頭,庸人歡聲雷動的時候,虛假的科學已經暢行無阻,所謂學術未從拘泥、庸俗的范疇中解脫出來,這是一種悲劇?!盵33]同行評議這一學術“守門人”的空置,引發(fā)了高校教師對學術共同體公平公正性的多米諾骨牌式質疑。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教師對于學術資助方式及其分配的公正性認可度不高[34]。事實上,同行評議經歷漫長的演進過程,其優(yōu)越性早已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被廣泛應用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評價領域。如英國“研究卓越框架”采用同行專家評議為主、文獻計量為輔的評價方法;德國高?!白吭接媱潯币螅瑢τ谌宋目茖W的評價不以引證率為標準,只能通過學術同行基于代表作及其影響力來評價學者的學術成就,以最大程度上確保學術資源分配的公正性。目前,我國相關部門破除學術評價“五唯”、“SCI至上”的系列行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術不良風氣。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在短期內仍無法破解教師學術評價中對聲譽、權利或利益的功利性追求而導致的學術尋租問題。
三、變革路徑:學術共同體視角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的優(yōu)化
評價機制的優(yōu)化最終有賴于以學術共同體為基礎的評價主體的獨立和成熟。自治且自由的學術共同體機制是保障評價達到最大限度客觀公正的前提和基礎[11](P125-129)。為保障學術共同體的主體性功能發(fā)揮,發(fā)達國家普遍設立學術評議會,在機構設置、基本職責、運行機制及與行政團隊的關系等方面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制度設計[35]。盡管國內外學術生態(tài)存在諸多差異,但學術共同體對于維護教師評價公允、促進學術發(fā)展的特殊價值和不可替代性卻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的優(yōu)化必須以學術共同體理論為支撐,打破傳統(tǒng)評價過程中公平性、專業(yè)性和客觀性難以保障的實踐困境,有效激發(fā)學術共同體的主體性功能。
(一)健全基于學術與行政分離的學術評價權力運作機制
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變革實質上是多重權力主體的關系博弈。如果評價主體之間的權力邊界不夠明晰,那么僅靠規(guī)章制度維系的教師學術評價機制就會陷入越管越亂、越亂越管的惡性循環(huán)。政府推動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變革需明確學術與行政的關系邊界,將學術評價的權力交給學術共同體。
首先,從制度設計上破解管辦評分離的現(xiàn)實障礙,完善學術委員會的功能和職責。在當前中國的現(xiàn)實語境中,這一舉措是必要且緊迫的。我們要變革長期以來形成的以行政權力主導的教師學術評價機制,將會面臨權力與利益分配格局固化所帶來的強勁路徑依賴,需要在政府公權力的配合與主動調適下,完善同行評議的基礎性制度供給,明確同行專家評價權利與義務、組織與管理、監(jiān)督與問責等關鍵性活動的操作規(guī)范,引導學術的歸學術、行政的歸行政,落實學術共同體在教師學術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其次,科學看待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學術評價功能,合理利用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陀^上看,第三方評價確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SCI、SSCI、CSSCI指標設置的初衷也是為了使學術評價有所依據(jù),但遺憾的是當學術研究與利益分配掛鉤之后產生了狂熱追求指標的異化。因而,行政部門需盡快摒棄“一刀切”“數(shù)工分”式的評價方式,通過規(guī)范學術市場中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準入、準出、監(jiān)督制度,形成以學術同行評議為主、第三方評價和政府評價為輔的多元化評價機制。日本《關于國家研究開發(fā)評價的大綱性指針》中對第三方外部評價與學術共同體內部評價結合的科學性探索(如鼓勵創(chuàng)辦第三方評價機構、發(fā)揮第三方評價的監(jiān)督和審查作用等),對我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中的第三方參與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最后,健全基于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制度,提升學術評價的專業(yè)性和獨立性。在具體的學術評價中,高校層面要做好學術共同體組織的專家遴選與配置。因應學科專業(yè)高度細化的需求,高??蓪嵭小靶⊥小睂<以u價,由相同二級學科或三級學科范圍內的專家對所在學科的學術前沿和創(chuàng)新性成果進行評價更具專業(yè)性與科學性。同時,高??衫没ヂ?lián)網、大數(shù)據(jù)等現(xiàn)代媒體技術突破地域限制,將國際學術同行專家引入到教師學術評價之中,客觀評價教師代表性學術成果在國際范圍內的影響力,實現(xiàn)評價中國內與國際、學術與社會的兼容。
(二)優(yōu)化基于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規(guī)律的學術分類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對于規(guī)制學術發(fā)展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價值。高校教師學術評價變革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它不僅涉及科技、財政、教育等多層級政府行政部門,還與多地區(qū)高校以及多類型的社會評價組織高度相關。這意味著制定新的評價標準可能是一個耗時長、難度大、高敏感的過程。所幸從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博耶、托尼·比徹、舒爾曼、赫欽斯等學者均結合高校定位和教師職能提出了不同的學術分類觀,為學術分類評價標準的進一步探索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一方面,應讓學術共同體在高校教師分類評價標準制定過程中發(fā)揮主體性作用,促進分類評價標準的科學化與合理化,要在充分尊重學術專家和同行對于學術和學科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和前沿趨勢判斷的基礎上,建立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水平業(yè)績與發(fā)展?jié)摿ο嘟Y合、定性與定量評價方法相結合的可動態(tài)調整的價值標準。同時,賦予基層學術共同體組織一定的評價自主權。高校作為底部沉重的組織,基層學術共同體組織自治是激活其學術心臟地帶的內在要求[36]?;诨鶎訉W術共同體組織的教師評價可以根據(jù)學科差異合理設置和使用評價指標,實現(xiàn)差別化評價,鼓勵不同類型、不同崗位的教師追求卓越。
另一方面,應根據(jù)知識生產創(chuàng)新的內在邏輯,推動教師成果認定、聘任與晉升、資源配置等分類評價標準的具體化和精細化。不同學科間在知識結構、培養(yǎng)目標等方面存在差異,其學術產出形式和影響因素均存在顯著差異[37]?;A學科以探求知識本源為主要任務,是一種內生型的知識發(fā)現(xiàn)方式,評價其所屬學科教師時需更加重視知識的本體價值及其學術影響力。應用學科更加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和社會價值,相應的教師評價應注重經濟社會效益和實際貢獻的評價導向。因此,應基于不同類型高校的使命與職責,制定差異化的教師分類評價標準和評價改革推進方式。以“雙一流”為代表的研究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應側重于科研,應用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應側重于教學與應用,高職院校教師學術評價則要更側重于技能。此外,不同類型高校的教師學術評價還需兼顧社會價值導向和非學術性影響。
(三)重塑基于程序正義的學術共同體自治保障
正如哈貝馬斯所言,現(xiàn)代社會的合法性是基于產生法律的正當程序。正當程序同樣適用于教師學術評價,學術共同體成為學術評價主體的基本前提是其提供信息的程序公正無私且符合專業(yè)規(guī)范。但當學術專家主要依賴道德自律對高校教師學術水平進行價值判斷時,就難以用較為客觀的方法判定帶有主觀傾向的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合理公正的評價程序才可以讓被評者尊重和信賴評價結果,程序正義實質上成為實體正義的必要條件。亦即,只要程序正當,結果的正當性就是必然的。因此,以制度規(guī)制維護高校教師學術評價程序的公平正當,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降低學術不公與沖突出現(xiàn)頻率是必要且緊迫的。
從具體方式看,一是要完善學術評價權力行使的制度規(guī)制。學術共同體行使學術判斷權、學術評價權以及自由裁量權均是學術自由的集中體現(xiàn),但不加以限制的學術自由容易滋生權力尋租和學術不端行為。學術評價結果與高校教師發(fā)展息息相關,學術共同體的評價活動有必要建立明確的學術權力行使制度并嚴格遵守學術評價規(guī)則,在符合制度規(guī)制的前提下行使學術評價權。二是要形成及時有效的信息公開制度規(guī)制。高校應在事前、事中、事后及時向不同利益相關者選擇性公開評價信息。如對評價當事人公開基本評價信息,但不涉及評價專家的個人信息;對學院、學校及社會公開被評者基本信息和相應的評價結果,主動接受多渠道的民主監(jiān)督。三是要構建學術與司法并行的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權利救濟的制度規(guī)制。鑒于高校教師學術評價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與自治性,不宜將所有的學術糾紛交由司法部門處理,可在完善學術申訴制度、學術裁決制度及學術復議制度的基礎上適當引入司法審查,這樣既能保證高校處理學術事務的相對獨立和自由,又能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
(四)培育基于良性學術研究生態(tài)的共同體評價環(huán)境
在學術語境下,學術生態(tài)是由學術共同體及其在學術活動中生成的規(guī)則規(guī)范、道德準則、學術風氣等聚集而成的。實質上,當前學術“守門人”空置以及學術尋租亂象頻發(fā)根本在于學術研究生態(tài)失衡,致使學術共同體未能充分發(fā)揮其學術評價自主性和能動性。換言之,學術生態(tài)與學術共同體評價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學術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僅靠行政、社會等外部力量的約束和規(guī)制難以真正解決學術問題,必須要在學術共同體內部形成強大的學術自律與自潔機制,才能由內到外、由點到面地革新學術生態(tài),重塑高校教師學術評價公信力。
一方面,要建立學術共同體成員的共生共長機制,以學術個體內在的學術品格和道德準則約束規(guī)范其評價行為。第一,培養(yǎng)學術共同體內部的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不是外在強加的,而是在高校教師評價過程中能夠基于學術個體的學術價值觀而作出的純粹自覺的學術價值判斷。第二,鑄就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學術品格。尊重高校教師學術成果的價值應是學術個體進行評價的基本學術品格。學術評價合理與否不僅會對被評者個人發(fā)展造成重要影響,而且對高校乃至學術界的學術聲譽意義深遠。學術專家作為評價的權力主體必須具備良好的學術品格,合理公正評價突破性、原創(chuàng)性、顛覆性學術成果。第三,堅守學術共同體內部的道德準則。道德準則是形成學術自律機制的決定性因素,是學術個體進行學術活動的基本要求。學術個體必須在具體的教師評價中堅守對道德、真理的永恒追求,捍衛(wèi)學術忠誠。
另一方面,要完善學術共同體發(fā)展的學術自潔機制,以集體內部的學術氛圍和制度約束規(guī)范其評價行為。第一,建立評價專家學術誠信體系,記錄與評價直接相關專家的基本信息、學術不端行為信息等。評審專家是高校教師學術評價的主要參與方,其學術誠信直接影響到評價質量和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因而,需建立盡可能公開透明的學術誠信體系,使非學術性因素的介入無處遁形。第二,構建評價問責和退出制度。教師學術評價影響深遠,專家的評價活動應基于對學術史負責的學術立場,其評價結果應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對待任何評價都應謹慎,因為誰也無法逃脫歷史的裁量[38]。在此基礎上,還應明確評價專家退出情形,允許專家自行申請退出評價,禁止受過行政、刑事處罰者或有冒名頂替、濫用職權、泄漏評價信息等行為者參與教師學術評價,妨礙評價公平。
參考文獻
[1] 沈紅,林楨棟.大學教師評價的主客體關系及其平衡[J].中國高教研究,2019(06):48-53.
[2] Gaston J.The Reward System in British Scienc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0(04):718-732.
[3]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張巍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87.
[5] [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
[6] [美]默頓.科學社會學(上冊)[M].魯旭東,林聚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63.
[7] [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第四版)[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7-43.
[8] 閻光才.學術共同體內外的權力博弈與同行評議制度[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01):124-138.
[9] 唐松林,魏婷婷.學術共同體的契約精神:本質、背離與回歸[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07):70-75.
[10] Mcclellan J E.Science Reorganized:Scientific Societie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250.
[11] 王學典.將評估學術的權力還給學術界[J].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2).
[12] 杜嬙,劉鑫橋.高校教師離職傾向及學術權力感知的作用——基于“2016年全國高校教師發(fā)展調查”的實證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9(09):48-53.
[13] Joseph Rouse.The Dynamics of Power and Knowledge in Science[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91(11):658-665.
[14] 閻光才.我國學術職業(yè)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與問題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1-9.
[15] [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121.
[16] [美]歐內斯特·L·博耶.關于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演講[M].涂艷國,方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65.
[17] 許紀霖.回歸學術共同體的內在價值尺度[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78-82.
[18] [英]托尼·比徹,保羅·特羅勒爾.學術部落及其領地:知識探索與學科文化[M].唐躍勤,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02.
[19] John S B,Willis R.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1636-1976[M].New York:Harper & Row Press,1976:326.
[20] 董保城.教育法治與學術自由[M].臺北:月旦出版社,1997:5.
[21] Osakwe C.“The Bill of Rights for the Criminal Defendant in American Law”in Human Rights in Criminal Procedure[M].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2:260.
[22] 陳曉娟,任增元.高等教育評價:超越“五唯”的價值意蘊與體制支撐[J].大學教育科學,2020(06):9-12+15.
[23] [美]尤金·加菲爾德.引文索引法的理論及應用[M].侯漢清,等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53.
[24] 張耀銘.學術評價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其治理[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73-88+190-191.
[25] 田賢鵬.高校教師學術代表作制評價實施:動因、挑戰(zhàn)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0(02):85-91.
[26] [英]邁克爾·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爾佳·諾沃提尼,等.知識生產的新模式: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M].陳洪捷,沈文欽,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1.
[27] 張泳,張焱.多元下的統(tǒng)一——關于高校教師分類發(fā)展的探討[J].江蘇高教,2018(12):82-86.
[28] 沈紅,王建慧.一流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院系責任——基于四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實地調研[J].教育研究,2017(11):130-139.
[29] 李立國,趙闊.超越“五唯”的學術評價制度:從后果邏輯到正當性邏輯[J].大學教育科學,2020(06):4-7+15.
[30] [德]馬克斯·韋伯.韋伯論大學[M].孫傳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7.
[31] 王亦君.北大一博士被撤銷學位訴母校終審勝訴[N].中國青年報,2017-07-27(06).
[32] 李劍鳴.自律的學術共同體與合理的學術評價[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73-78.
[33] 陳孝禪.一個現(xiàn)代大學的理想[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89(02):33-42.
[34] 張斌.我國學術共同體運行的現(xiàn)狀、問題與變革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9-12.
[35] 郭為祿,林炊利.美國大學評議會的運行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2(04):67-72.
[36] 姚榮.激活學術心臟地帶:中國大學基層學術組織自治如何走向制度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6(02):72-79.
[37] Pelz D C,Andrews F M.Scientists in Organizations:Productive Climat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6:21.
[38] 楊玉圣.高校學術評價“去SCI化”評議——論大學問題及其治理(之三)[J].社會科學論壇,2010(09):55-68.
Logic, Dilemma and Path of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Community
ZHANG Xi-lin
Abstract: Acade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considered a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which can not only directly guide and regulate the academic behavior of college teachers, but also affect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innovation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even human society. Fundamentally, academic evalu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is a complex academic activity rather than a simple management activity, bu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has shown excessive quantitative, simplific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tendency due to the strong thought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community, it involves unique value to re-understand the logic of power operation,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procedural regulations of teachers' academic evalu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evaluation mechanism.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has found many problems caused by the interweaving of multiple powers are destroying the subjective status of academic community in academic evaluation, such as the unclear subject boundary, the lack of full respect for the law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novation, the instability of institutional norms based o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the lack of credibility of evaluation results caused by rent-seeking in academic rela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acade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ecology based o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law on the basis of separation of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peration, so as to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subjective function of academic community.
Key words: academic community; university teachers; academic evaluation; mechanism
(責任編輯 ?黃建新)
收稿日期:2020-11-04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師學術評價機制變革研究”(2020SJZDA106)。
作者簡介:張曦琳(1992-),女,山東德州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主要從事教育政策研究;上海,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