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耀明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革,素質教育理念成了教育領域的主流思想。小學課堂必須改革與創(chuàng)新,告別傳統(tǒng)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多學科融合下實踐優(yōu)先的素質教育新模式。STEM教育,以其充分融合學科領域、注重學生實踐、強調學以致用的理念,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高等教育的課堂之上,而現(xiàn)在,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發(fā)展,STEM教育也逐漸走進了小學課堂,有望成為素質教育的一種全新呈現(xiàn)。小學科學,從來都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內容包羅萬象,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學生對于小學科學的認知能力,因此,將STEM教育引入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就顯得十分必要了。隨著科學實踐活動課在小學科學教學大綱中的占比越來越大,科學實踐活動已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改革趨勢,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思考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應用能力,成了小學科學學科的改革目標,因此,在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引入STEM教育將會有效提升小學科學學科的教學成效,對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本文通過剖析STEM教育與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小學學科融合三者之間的關系,分析STEM教育有效引入小學科學的教學課堂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廣大小學科學老師提供教學新方法與新思路。
一、什么是STEM教育
STEM教育,最早是由美國研究人員在1986年發(fā)表的一篇報告中提出的,是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shù)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能夠學以致用。2006年,美國將STEM教育提升到“全球競爭力的關鍵”這一應用高度上,使其成為當下美國教育事業(yè)的主流思想和人才培養(yǎng)的第一選擇。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科技理工型人才被培養(yǎng)出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因此,STEM教育,可以稱為強國之根本、立國之保障,是未來國家發(fā)展進步的重要保證。
二、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的開展為什么要引入STEM教育
以當下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內容而言,小學科學的實踐活動從來都不是以獨立的姿態(tài)存在的,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的開展必須基于數(shù)學、計算機等相關的小學課程,尤其是小學數(shù)學,這是因為小學數(shù)學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必須在與小學其他學科融合的基礎上開展,而這正與STEM教育的教學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STEM教育在國外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經驗,假如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能夠有效地與STEM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大幅提升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成效,而且可以為當下小學的新興課程(如編程教育)等提供發(fā)展新思路,在減輕老師教學壓力的同時,能對學生進行啟迪式的引導。因此,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的開展若能與STEM教育有效結合,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STEM教育對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開展的影響
長久以來,小學科學的教學一直是老師占據(jù)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并不理想。雖然小學科學具體的教學內容難度不大,但由于老師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過于注重對教材內容的講解,造成學生的理解程度不高。這一問題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傳統(tǒng)的小學科學教學不注重科學實踐活動導致的。即使有一些學校安排了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也因為教學課時安排的原因而不能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使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不能取得預期的成效。而STEM教育的引入則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植物”這一單元的教學時,可以先組織學生收集身邊的植物,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所收集的植物進行分類講解,告訴學生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再與學生共同選擇一株校園內的植物,分小組記錄這株植物的生長變化,最后和學生共同探討所記錄植物的生長軌跡。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在解答方式上也摒棄直接解答的方式,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模式的科學實踐活動,是一個周期性較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求知欲,這是磨煉學生的耐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最貼合學生天性的做法。
四、引入STEM教育的方法
在當下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中,已經有貼近生活實踐的趨勢,這是素質教育再一次深入推進的表現(xiàn)。但以目前科學實踐活動實際開展情況來看,還存在著提高和優(yōu)化的空間,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小學科學與小學數(shù)學的融合。這兩門學科在分類上都屬于理工學科,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和相通性,若能將兩者有意識地進行融合式教學,就可以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例如,在進行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比較與測量”這一單元的教學時,基于教學的輔助教具源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之物,而教學的內容也與小學數(shù)學課相通,因此可以開展不同學科的融合教學:由小學數(shù)學學科老師引導學生認識測量工具,了解平面圖形的實例;小學科學老師負責對測量和平面圖形教學進一步深化,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習的測量和平面圖形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學生在生活中有立體的測量觀念。如此,學以致用,加強學科間的融合,共同推進STEM教育理念的深入。
STEM教育作為當下國際主流的教育思想,與我國現(xiàn)行的素質教育思想不謀而合。但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切不可生搬硬套,必須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學習STEM教育中的可取之處,探索出最適應我國國情的素質教育根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