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介入了各學科教學工作,為師生雙方提供了更多選擇,使課堂教學場景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但是,有些老師對信息技術應用的關注點過細,在實際應用時,過多地糾結于具體的方法,缺少更高層面的指導,信息技術的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本文嘗試從較高的視角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信息化技術應用的基本原則,并給出這些原則可能的表現(xiàn)形式。
信息技術的應用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具體細節(jié)上的,而是全面系統(tǒng)性的,是一種徹底的變革。不了解這一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用不好信息化技術的。比如,一段短短幾分鐘的微課視頻,其內容含量遠超老師在黑板上用同樣時間做出的板書。老師在制作并應用微課進行教學前,首先要思考的不是使用哪些軟件、如何制作這樣的細節(jié)問題,而是除了微課之外,本節(jié)課剩余的時間該怎樣利用,怎樣讓整節(jié)課都保持豐富和充實。先從大處著眼,再去考慮細節(jié),是本文所秉承的核心理念。
一、轉變觀念是應用信息技術的基礎
老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轉變教育觀念,從信息技術的特征出發(fā),來考慮教學要素,實現(xiàn)二者的緊密結合。信息技術的特點包括高效性、互動性、即時性等,這些都需要對以往的教學工作做出相應改變后進行配合。以高效性為例,上文提到了微課等信息化教學方式有著極大的內容含量,老師此時要認真思考的不應是怎樣給學生帶去更多樣的學習體驗,而應是如何防止學生在高密度的信息中暈頭轉向,如何將微課的作用效果延伸拓展到整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這對老師的慣常思維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實現(xiàn)觀念的轉變,要通過積極充分的參與才能做到。目前關于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的研究實踐有很多,既有理論上的,也有具體方法上的。老師要加強學習,多多搜集整理,然后選擇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嘗試組織一次虛擬課,自己或請求其他同事配合進行一次試講,看看有哪些沒有考慮到的問題,然后深挖自己的思想根源。這個過程耗時是比較長的,卻是做好信息化教學工作所必需的,大家要耐下心來,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
二、提升操作水平,鋪平信息化教學道路
上文多次提到了微課。從時長上來看,微課都是比較短的,有的甚至只有五分鐘左右。但要想做出一個比較好的、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微課并不簡單。老師首先要具備音視頻的剪輯能力,還要能夠通過某種軟件進行畫面的制作并轉錄為視頻,再將各種素材整合在一起,然后多次重復播放,以查找問題、不斷調整。換句話說,老師必須具有較高的信息化操作水平,才能運用自如。那些過于簡單的方法,比如,只是做個簡單的PPT,已經(jīng)很難再引起小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其在當前的教學工作中不應再占有太大的比例。
提升操作水平的唯一途徑就是多學多練。這一點與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并沒有什么不同。在學習的方式上要盡可能向信息化靠攏,以培養(yǎng)一種思維習慣。大家可以多加入一些專門軟件的網(wǎng)絡論壇,學習軟件操作方法,比如Adobe Premiere,Photoshop等,要勇于在論壇上提問,不要害怕被別人笑話。自己嘗試著做出來的東西也可以放到網(wǎng)絡上,請大家點評。還有一些在線教育平臺,比如MOOC中國等,老師要多看上面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增加自己的積累,將其中比較新穎的操作手法記錄下來,然后去尋找相應的軟件應用,研究使用方法。
三、豐富內容形式,挖掘信息技術潛力
從整體上來看,信息化教學在內容形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直觀化,能夠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在閱讀教學的時候,可以搭配同樣風格的音樂,給學生帶去聽覺上的體驗;也可以先播放一段短視頻,同時搭配音樂,讓學生帶著視覺和聽覺的體驗進行閱讀,獲得更深刻的閱讀理解;還可以以互動視頻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觀察互動結果形成對課文更加深刻的理解。各種形式都有其獨特的作用,而其作用的發(fā)揮又都有賴于老師靈活有效的應用,從而將信息化技術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
例如,教學小學語文六年級《北京的春節(jié)》時,老師可以制作一個長視頻,讓直觀化體驗與閱讀同時進行。視頻上顯示出一段段文字,學生跟著文字朗讀。到了“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這一句的時候,視頻中傳出叫賣吆喝聲;到了“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這一句的時候,視頻中又出現(xiàn)一個小窗口,展示著幾十年前人們過年拜年時的情景。學生獲得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好像隨著自己的閱讀,這些文字都活了起來。
四、引導參與,優(yōu)化學生信息化學習體驗
小學生在面對信息化技術時是興奮的,也是充滿期待的,這是他們追求新鮮感、求知欲旺盛的天性所決定的,而且信息化技術本身就有互動性強的特征,學生時時能夠看到老師與信息技術的互動。比如,隨著老師一個簡單的操作,投影的畫面就出現(xiàn)繽紛多彩的變化。他們不僅希望看到這些變化,更希望這些變化是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如果老師對學生這方面的需求視而不見,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讓其感到不滿。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特征,引導學生參與進去,通過信息化方式來鍛煉他們的思維。
例如,老師可以組織一次針對古詩詞的專題復習課,提前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將以學生為主導,大家共同利用信息技術來復習,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老師先準備好素材,規(guī)劃一種“傻瓜式”的操作方式。復習中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組針對不同的古詩詞進行交流討論,回憶這首古詩詞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或故事,表達了何種感情,然后上臺利用已經(jīng)準備好的素材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拼接成一個短視頻。臺下的學生則通過投影,評價這個組做出的視頻是不是充分表現(xiàn)了那首古詩詞的意境,還有哪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五、多角度評價,實現(xiàn)教學效果持續(xù)提升
教學模式、策略和方法上的變化,必然會帶來評價上的變化。如,上文提到的學生參與信息化教學應用,學生應用水平如何其實也反映著他們的思維水平,以直觀化的方式體現(xiàn)著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程度,這也應作為學習評價的一部分。信息化教學的形式多,內容多,充分應用之后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形式。多角度進行學習評價,既是為了對學生的評價更公平,同時也是在評價老師自身的教學水平,為老師有針對性地調整改進提供最基本的依據(jù)。
具體來說,老師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入手來進行評價:首先是學生在各種練習、測驗或考試中的成績;其次是學生在信息化教學中的表現(xiàn),是否活躍,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三是學生在信息化教學中的主動精神,比如,有沒有主動提出一些意見建議,對教學效果提升是否有幫助;最后是學生在參與信息化應用的時候是否表現(xiàn)出了清晰的語文學科思維。通過這幾個角度的綜合考察,老師就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學生和自身還存在哪些問題,又應該有針對性地采取何種改進措施。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信息化技術是一項系統(tǒng)化的工作,而且因為信息技術仍在不斷發(fā)展之中,所以總會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需要老師在這個領域持續(xù)保持注意力,不斷學習和調整。只要把握住信息化教學的本質特征,在基本原則下考慮具體做法,就不會出現(xiàn)大的偏差,從而為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