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峰,王妍,趙石磊,劉彤梅
黑龍江省醫(yī)院香坊院區(qū)心內二科,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的一種疾病類型,主要是根據患者在發(fā)病時的心電圖檢查出現ST段是否抬高進行分類[1]。尿激酶原是尿激酶的前體,為特異性纖溶酶原激活劑,是新一代溶栓藥物,多項研究表明尿激酶原具有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減少出血事件的發(fā)生。經橈動脈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臨床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種常用方法,具有較少的血管并發(fā)癥、較低的出血風險以及操作相對簡單等優(yōu)勢,療效顯著[2]。目前,臨床對于溶栓后早期介入與直接PCI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該研究通過對照觀察重組人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與直接PCI治療STEMI患者的臨床效果,方便選取了該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70例STEMI患者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就診的70例STEMI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0∶15;年齡最大82歲,最小39歲,平均(61.18±8.52)歲;發(fā)病時間2~6 h,平均(4.56±0.82)h。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9∶16;年齡最大83歲,最低小41歲,平均(60.94±8.94)歲;發(fā)病時間2~8 h,平均(4.51±0.88)h。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研究。該研究已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和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發(fā)病6 h內就診,出現嚴重的胸痛、胸悶等癥狀,持續(xù)時間為30 min以上,且在應用硝酸甘油治療后癥狀仍無緩解[3];②胸導聯>0.2 mV,肢體導聯>0.1 mV。
排除標準:①心律失常嚴重者;②6個月內接受過PCI治療者。
早期PCI是在溶栓后3~24 min內實施冠狀動脈造影,之后行PCI治療;急診PCI是在對癥處理后,于急診行PCI治療。
觀察組早期行PCI。溶栓前給予300 mg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51021475)和300 mg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123116),靜脈推注60 U/kg普通肝素。溶栓治療選擇重組尿激酶原[普佑克,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110003,規(guī)格:5 mg(50萬U)/支],采用20 mg普佑克加10 mL生理鹽水進行溶解,在3 min內推注完畢,接著使用30 mg普佑克加90 mL生理鹽水進行溶解,在30 min內靜注完畢。溶栓后靜脈注射12 U/kg普通肝素(最大量≤1 000 U/h),調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為50~70 s,溶栓后90 min判斷溶栓是否成功。
對照組直接行PCI。首次口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各300 g,對癥處理后,急診行PCI治療,術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
到達導管室后,所有人員均實施冠狀動脈造影,分析TIMI血流級別(包括0級、1級、2級、3級),統(tǒng)計血管開通率(TIMI2、3級血流)和支架數量;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再梗、出血及急性左心衰竭等臨床事件。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前的TIMI2、3級血流發(fā)生率分別為20.00%、68.57%,血管開通率為88.57%;對照組的TIMI2、3級血流發(fā)生率分別為8.57%、11.43%,血管開通率為20.00%,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的血管開通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的支架數量(1.10±0.20)個顯著少于對照組(1.45±0.48)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82,P<0.05)。
住院期間,兩組的臨床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事件對比[n(%)]
在臨床上,STEMI是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再灌注治療是其恢復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目前臨床上再灌注治療的措施主要以直接PCI和靜脈溶栓為主。直接PCI雖然是目前STEMI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但因各種原因延遲了發(fā)病至球囊擴張(D2B)的時間,導致直接PCI的優(yōu)勢大大降低;而靜脈溶栓可以為患者爭取早期再灌注持續(xù)治療的時間[4-5]。但與直接PCI相比,靜脈溶栓存在較大的出血風險,再通率較低,再次發(fā)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比較大。
表1 兩組的造影情況對比[n(%)]
近年來,有研究[6-7]發(fā)現在合理的時間之內接受溶栓后PCI治療不僅可以避免出血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還可以減少術后再次發(fā)生血管閉塞的風險。針對高危STEMI患者在實施了溶栓治療后,于發(fā)病6 h之內馬上轉院實施急診PCI治療可以取得更多效益。相比單一的保守治療,溶栓治療后的3~24 h內實施PCI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8-9]。國內研究[10]也指出,溶栓后早期介入與直接PCI的臨床事件比較,差異不大,有效性相當。另外,PCI與藥物溶栓治療相結合不受患者就診時間和就診醫(yī)院的限制,能夠快速簡便地開通相關梗死血管,而早期PCI可以更穩(wěn)定、有效、持續(xù)的開通,提高血管開通率[11]。研究發(fā)現[12],溶栓后早期行PCI治療的患者臨床價值更高。該研究通過在尿激酶原溶栓治療后的3~24 h內實施冠狀造影,并行PICC治療,結果發(fā)現觀察組術前TIMI血流分級中3級發(fā)生率(68.57%)與對照組(11.43%)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王慶等學者[13]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再灌注治療策略的療效研究》中得出“直接經皮靜脈溶栓后轉診行早期PCI(EPCI)組患者與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PCI)組術前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試驗(TIMI)血流分級中Ⅲ級發(fā)生率(50.0% vs 16.2%)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研究結果比較類似。觀察組的支架數量少于對照組(P<0.05)。住院期間,兩組的臨床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需要注意的是,該文樣本量有限,可能存在檢驗效能不足,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尿激酶原溶栓后早期PCI治療STEMI患者是再灌注治療可行的一種策略,可加強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