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順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謝嘉幸教授曾提出“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民歌”[1]。這句話給了我們深刻的思考。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區(qū),當地高校的學生對廣西壯族民歌了解甚少。壯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壯族文化中一直都有以歌為樂、以歌傳情、以歌會友等傳統(tǒng)習俗。廣西壯族民歌以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內容多樣而著稱。對壯族民歌進行音樂文化梳理,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壯族民歌在各個歷史發(fā)展時期的不同特征,同時也能夠了解到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廣西壯族民歌乃至壯族音樂文化均屬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求廣西壯族民歌音樂文化所具有的風格及其承載的文化精髓,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對于廣西壯族民歌而言,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易于學唱。對其民歌體裁進行分類,可分為以下類別:山歌、水歌、小調、習俗歌、兒歌、搖兒歌、生活歌等,基本涵蓋了廣西壯族民歌的絕大部分。相比于廣西壯族地區(qū)流傳十分廣泛的新民歌而言,這些民歌其自身受到他民族影響相對較小,并且在傳承的過程中,始終保存了壯族獨有的音樂風格。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省份,其不僅僅生活著壯族還有其他的少數民族,譬如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水族、仡佬族等多個西南少數民族,民族與民族之間又有一定的文化共性,因此壯族民歌具有一定原生性與融入性,需要不斷去挖掘其歷史文化背景及其文化內涵。
在當地高校聲樂課程中結合壯族民歌開展教學,能夠使壯族民歌乃至西南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fā)展。在聲樂課程中運用壯族民歌,既能夠提高學生民族文化素養(yǎng)的積累,同時對于提升民族情感有著促進作用。聲樂教學中主要任務應該是對壯族傳統(tǒng)民歌做出整理歸類,并建立一套有效的壯族民歌聲樂教學曲庫,同時結合當地高等院校聲樂教學的實際情況,將相對適用于聲樂教學的壯族民歌作品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從而明確當地高等院校聲樂教學中使用壯族民歌的意義——通過聲樂演唱的學習不僅能讓學生提高自身演唱技巧、文化素養(yǎng)、藝術鑒別能力,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也具有促進作用,對提升民族意識、民族情感,更好地傳承中國少數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作用。
廣西壯族民歌在當地高校教育傳承存在著諸多困難。目前,當地個別高校音樂教育培養(yǎng)方案及聲樂教學大綱制定時未將廣西壯族民歌考慮在內,對于傳統(tǒng)民歌尤其是廣西壯族民歌的廣泛傳播不利。同時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未能對廣西壯族民歌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及發(fā)展現狀進行剖析,沒有從文化層面上深入分析廣西壯族民歌所反映的廣西壯族歷史文化背景、音樂美學思想、音樂形態(tài)特征等等。為更好地傳承廣西壯族民歌,教師應深入調查了解,搜集整理更多的傳統(tǒng)廣西壯族民歌并融入到教學實踐之中,這是傳承和發(fā)展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利途徑。高等院校作為教育傳承的重要載體,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少數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應將廣西壯族民歌融入到當地高等院校聲樂教學中,有利于高校的教學資源拓展,也有利于壯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
1.立足當地的教學方案。廣西壯族民歌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高等院校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改革的實踐者和參與者,應對民歌演唱及音樂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樂有較為系統(tǒng)地再認識。對于廣西當地高校而言壯族民歌是家門口的藝術,教師可以通過田野采風等方式近距離發(fā)掘音樂、整理音樂、理解音樂,進而提高教學質量,讓更多的學生掌握該區(qū)域音樂文化特征,使得傳統(tǒng)壯族民歌能夠從民間走進高校,走向社會。
教育傳承方式能夠對廣西壯族民歌的原生性起到保護作用。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將區(qū)域音樂文化特征融入到聲樂理論教學之中,用文化解讀音樂,使學生成為廣西壯族民歌及其音樂文化的傳承者和研究者。強調教育考核機制,考核學生對廣西壯族民歌演唱情況的掌握,同時也要檢驗學生自主探尋民歌、文化背景及意義。在民歌教學研究方面,科研項目對于課程改革的支持作用是巨大的,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為長期大量的民間調查做好準備。此外,當地高等院校需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最大限度地激勵教師與學生參與演唱實踐展示。比如,可以在當地高校開展“三月三”校園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建立廣西壯族民歌學生社團,開展廣西壯族民歌音樂會或晚會,將課堂所學展示在舞臺上,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及民族情感。
2.多維興趣培養(yǎng)的教學手段。廣西壯族民歌地域性風格顯著,又受到方言土語的限制,學習起來存在一定困難。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習興趣的驅動力不足。如何解決此類困難是教師教學需要主要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對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功能意義進行深入分析,對作品演唱的特殊環(huán)境進行描述,對其語言進行范讀,讓學生在學會欣賞廣西壯族民歌的同時,分析其內部的獨特內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對民歌音樂自身的興趣。
教師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既是對當地高校廣西壯族民歌教學目標完成的推進,也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即不同類型的山歌、小調、風俗歌、兒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譬如,教師在講授田林縣山歌《天上星星閃》《這鐵好又好》《深山鳥雀叨叨叫》時,教師可以利用演示法、欣賞法、示范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當地文化及所表達的內容,從而更加準確地表達作品意境。在民歌視頻欣賞的過程中,應通過現場示范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演唱技巧的理解及掌握,進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感受民歌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外,更應該深刻理解廣西壯族民歌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通過教師對不同類型民歌的教學,讓學生感知音樂的內容和文化,從而進一步提高演唱技巧,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民歌及其音樂文化的學習獲得美的感受[2]。
在演唱不同地域風格的壯族民歌時,教師可以通過示范演唱和講解的方式進行細致分析和梳理,不斷提高學生對區(qū)域風格及其演唱技巧的掌握,進而提高學生的演唱技能。同時,教師亦可以鼓勵學生對民歌進行二聲部的編創(chuàng)。即興的創(chuàng)編練習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驗,不僅需要學生對該地域民歌的風格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把握,同時對歐洲和聲及中國民族和聲都是一個較高的考驗。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共同合作,以此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民族音樂學理論知識的支撐,只有懂得融入和跳出才能更加客觀地學習和研究民族音樂,進而使得學生全面多維度地理解廣西壯族民歌。
總之,由于廣西壯族民歌其自身的獨特性,教師在教學中需不斷研究和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應在音樂學理論研究和聲樂演唱教學的基礎之上,通過教學手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學過程的總結,以民間調查為基礎,不斷提高學生對民歌演唱和音樂理論學習的興趣,進而學會演唱民歌并了解廣西壯族民歌及其音樂文化的特點,最終通過民歌這一載體深入理解少數民族音樂與文化的關系。
3.文化背景下的豐富教學內容。當今,廣西壯族民歌聲樂教學內容相對豐富,其主要以《漓江謠》《趕圩歸來阿哩哩》《越人歌》《你來了》《壯家妹》《美麗神奇的地方》《挑著好日子山過山》等壯族風格新民歌為主。然壯族民歌的種類豐富、作品數量龐大,不僅包含大家所熟知的新民歌,還有大量凝聚了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創(chuàng)作而來的傳統(tǒng)民歌。按體裁分類一般包括:勞動號子、山歌、水歌、小調、燈調、風俗歌等;按民間風俗習慣分類一般可分為:勞動民俗、文娛游藝民俗、歲月節(jié)令民俗、婚喪生壽民俗、巫術信仰民俗等;按形式分類一般可分為:獨唱、對唱、重唱、合唱等,既包括單聲部民歌又包含多聲部民歌。廣西壯族民歌多為勞動人民為了情緒情感的表達而即興創(chuàng)作的。所以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廣西壯族民歌?了解其創(chuàng)作、分類及音樂結構特征,才能更加客觀的唱好民歌。
聲樂教師在教學時應對民歌的區(qū)域特征有所了解,進而對同一區(qū)域的民歌進行體裁分類、題材分類及形式分類,再就不同類型民歌的代表性曲目進行教唱。譬如,德??h小調《哥妹去田頭泉邊》,首先,看到歌名便可知這是一首情歌,演唱形式為對唱形式,其演唱特點必定是委婉抒情,略帶含蓄和歡喜氣氛。通過學習和分析了解到其音樂結構為四句體分節(jié)歌形式,多用反復,且多用裝飾音潤色唱腔等等。再比如,上思縣那琴山歌《打鐵歌》,從字面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勞動歌曲。勞動歌曲是勞動場面的記錄和情緒的抒發(fā),近似于號子而多用勞動中的呼喊、擬聲詞,音樂結構短小精悍,沒有華麗的裝飾音,音域較窄。再如,鐘山縣花傘舞調《手拿雨遮嶄嶄新》,這是流行在鐘山縣清塘街一帶,以民間歌舞形式表演的風俗歌,其中歌名雨遮是雨傘的意思,用當地漢語方言演唱。這首歌的歌名是無法理解其表演類型的,而讓學生了解這首作品首先可以觀看視頻,通過視頻欣賞了解作品的特征。這首民歌的演唱形式是用雨傘為道具的集體歌舞表演,通常情況下少則6 人多則10 余人。再如,玉林兒歌《雷公雀尾長長》,雷公雀是燕子的意思,歌詞為“雷公雀尾長長,擔燒酒去勸陽,勸陽又有個好姑娘,福綿又有個好后生。”這首兒歌用漢語玉林方言演唱。此曲短小精悍,速度較快,F 羽調式,沒有襯詞,一字一音的旋律創(chuàng)作特征。
由此可見,廣西壯族民歌的聲樂教學,首先,需明確該民歌的區(qū)域風格特征、體裁類型、表演形式,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其次,教師可以使用作品欣賞、講解示范、文化解析等教學方式,更為全面地講解該民歌及其民族音樂文化背景[3]。與此同時,應為民歌的學習積累豐富的教學資源,即建立廣西壯族民歌聲響數據庫,進而做到資源信息互通共享。再次,將民間藝人請進課堂,搭建民間資料與當地高等院校聲樂教學的互助平臺,既彌補了地方民歌教學一手資料缺失的問題,同時也讓更多的學生近距離感受壯族民歌與壯族音樂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地方高等院校聲樂教學中的民族性,符合多元化背景下我國對少數民族民歌及其音樂文化的重視理念。
綜上所述,高等院校具有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與義務,當地高等院校更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掌握本地區(qū)本民族音樂文化的使命。因此,當地聲樂教師需要積極改變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收獲更多民族文化知識。廣西壯族民歌作為壯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與重要媒介,將它納入到當地高等院校的教學之中,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同時以民歌為載體,在這個多元文化共生的時代讓更多的人了解廣西壯族民歌、演唱廣西壯族民歌、了解廣西壯族音樂文化,進而傳承廣西壯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