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星
曾子研究院,山東 嘉祥 272400;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北京 100872
君子作為中國傳統(tǒng)理想人格,通常被稱為仁人、志士、賢士等,是指具有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人。由于圣賢人格一般人難以達到,人們通常談的最多的是君子,即一種比較現(xiàn)實的、平常人可以達到的理想人格。近幾年學界和社會上對君子文化的研究與傳播越來越深入廣泛,也非常重視探討君子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和時代價值,還有學者提出了培養(yǎng)當代新君子的話題,以推動君子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傳統(tǒng)經(jīng)典對君子人格的論述闡發(fā)非常豐富,本文以《大學》“君子有絜矩之道”為主進行討論,并結(jié)合現(xiàn)實,從培養(yǎng)當代新君子的角度闡述當代新君子如何為人處世。
《大學》云:“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苯e,本義是指用繩子度量圓形物體的粗細,引申為衡量、度量;矩,原指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guī)則。從治國引出平天下,作者通過兩層意思來闡明“絜矩之道”:
第一層,“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國君如果能做到老老、長長、恤孤,百姓就能做到孝、悌、慈,即是說在上者以自身的榜樣力量影響民眾,上行下效,就叫“絜矩之道”,重在強調(diào)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方面。鄭玄注:“絜,猶結(jié)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zhí)而行之,動作不失之?!笨追f達疏:“絜,猶結(jié)也;矩,法也。言君子有執(zhí)結(jié)持矩法之道,動而無失,以此加物,物皆從之也?!笨追f達基本上延續(xù)了鄭玄的解釋,君子有挈法之道以為人處世,就可以整躬率物。朱熹《大學集注》:“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言此三者,上行下效,捷于影響,所謂家齊而國治也?!薄吨熳诱Z類》卷十六《大學三》:“老老興孝,長長興弟,恤孤不倍,這三句是說上行下效底道理?!且跃佑薪e矩之道’,這卻是說到政事上。‘是以’二字,是結(jié)上文,猶言君子為是之故,所以有絜矩之道?!敝卦趶娬{(diào)君子以身作則,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
類似的思想見于《論語》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罢?,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為政的首要前提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墩撜Z·子路篇》)是說當為政者自身端正,德高望重,身體力行,不用下命令,臣民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為政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臣民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臣民也不會服從的??鬃佑终f:“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孔子是說只要國君想行善,民眾也會跟著行善。強調(diào)為政者的德行很重要,對下面的民眾有決定性的影響。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領導者的德行不好,上行下效,老百姓就不可能一心向善,整個社會就會道德滑坡。孟子也同樣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睹献印ぬ傥墓稀氛f:“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庇纱丝梢?,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是孔子、孟子都非常重視的政治領導原則。世道人心,上行下效,關鍵是看你是什么樣的人,你說什么,做什么,提倡什么。所以,當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絜矩之道”。
第二層,從上下左右人際關系的網(wǎng)絡中進一步說明什么是“絜矩之道”,這就呈現(xiàn)上、下、前、后、左、右六個緯度,是相同結(jié)構(gòu),構(gòu)成共同的環(huán)境空間,通過推己度人來正確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總的意思可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自己所厭惡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其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鄭玄注:“‘絜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于人耳。治國之要盡與此?!笨追f達疏:“能持其所有,以待于人,恕己接物,即‘絜矩之道’也?!编嵭?、孔穎達把“絜矩之道”解釋為待人接物的“恕道”,是符合《大學》本意的。朱熹《大學集注》發(fā)揮說:“如不欲上之無禮于我,則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則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無不皆然,則身之所處,上下、四旁、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興起焉者,又豈有一夫之不獲哉。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廣,此平天下之要道也?!薄熬颖禺斠蚱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愿,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絜矩之道”就是君子推己度人,甚至推己度物,使得“上下四旁均齊方正”的處世法則。對國君來說,是治國平天下的至要之道。絜矩之道原本主要對為政者而言,朱熹擴大了其范圍,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教化意義。
真德秀在《經(jīng)筵講義進讀大學卷子》中把“絜矩之道”推衍到治國平天下,他分析天下不能平的原因說:“蓋天下之不平,自人心不恕始。且如為人之子而事不慈之親,雖不敢怨,必非所欲,及其為父乃不慈其子;為人之弟而事不友之兄,雖不敢怒,亦非所樂,及其為兄乃不友其弟;此皆所謂不恕也。士大夫未仕為民,而見虐于官吏,必不堪之,及其仕宦乃不恤其民;僮仆使令不忠于主,必深惡之,及其立人之朝,乃忍欺其君;凡此皆不恕也。恕者,以己度人之謂,我之所欲,亦人所欲;我之所惡,亦人所惡,故以所欲者施之,而不敢以所惡施焉,此所謂絜矩也。凡為人者,皆所當然,而為人上者,尤不可不然。……以此心推之,使上下、尊卑、貧富、貴賤各得其所欲,有均齊而無偏陂,有方正而無頗邪,此即謂絜矩之道。”(《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十八)人們不能以恕道推己度人,造成人倫關系的扭曲,人際關系的惡化,特別是在上者尤其需要這樣做才能使天下太平。邱濬《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五十九也有類似的思想:“以絜矩之心,行絜矩之政,天下之大將無一人不得其分、無一事不得其理、無一地之不從其化,人人親其親、長其長、恤其孤,由家而國,國無不然,由國而天下,天下無不然,所謂王道平平、王道蕩蕩、王道正直,端有在于斯矣?!庇山e矩之心,推到行絜矩之政,才是治國平天下的王道精義。
《大學》的“絜矩之道”是對孔子“恕道”的具體化。如前鄭玄所說“‘絜矩之道’,善持其所有,以恕于人”?!八 ?,《說文》云:“恕,仁也?!倍斡癫米ⅲ骸翱鬃釉唬骸芙∑?,可謂仁之方也矣’。孟子曰:‘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是則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則有別,渾言之則不別也?!薄墩f文》以“仁”釋“恕”,段玉裁引孔孟的話認為“恕”就是實踐“仁”基本途徑與方法,即實踐仁道要通過恕道。這種解釋是合乎儒家義理的?!睹献印けM心上》云:“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敝祆渥⒃疲骸皬?,勉強也。恕,推己以及人也?!笔钦f只要努力地按照恕之道去做,凡事推己及人,就離仁道不遠了。為什么“強恕而行”是求仁莫近之道呢?唐君毅認為,我們只有做到“強恕而行” ,才能“最切實的消除我們之對他人與世界之怨惡之情,以成就我們對人之仁愛之道,而斷絕人間一切罪惡之流行而從根上加以拔除者。”①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33頁。
《孔子家語·顏回篇》:“回曰:‘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薄墩f苑·貴德篇》:“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義,殺一無罪,雖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為也?!比逝c恕后來成為一個詞,《廣韻·御韻》“恕,仁恕”?!叭仕 币捕嘁娪诠艜!稘h書·敘傳上》班彪《王命論》:“寬明而仁恕?!碧贫鸥Α秹延巍吩姡骸笆フ荏w仁恕,宇縣復小康?!痹谌逝c恕的關系上,仁是根本,有仁心,就能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以我之仁心理解、同情他人,寬容他人,激發(fā)他人的仁心,最終才有可能實現(xiàn)天下歸仁的理想。
“恕道”就是《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謂“恕”就是寬以待人,諒解他人的過錯,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強加于人,尤其是為政者對待臣民更應這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有不同的表達?!墩撜Z·公冶長》云:“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釉唬骸n也,非爾所及也?!瘪R融注:“加,陵也。”陵是居高臨下之象,有強人所不欲的意思。朱熹《論語集注》認為,本章是講仁與恕的區(qū)別:“子貢言我所不欲人加于我之事,我亦不欲以此加之于人。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強,故夫子以為非子貢所及。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則子貢或能勉之,仁則非所及矣?!拗^‘無’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謂,此所以為仁恕之別?!边@也是強調(diào)仁比恕是更難以達到的一種境界,因為只有終身行恕才能成全仁德,而仁德圓滿達到仁道高度,也就是圣人境界了。
《尸子·恕》:“恕者,以身為度者也。己所不欲,毋加諸人。惡諸人,則去諸己;欲諸人,則求諸己。此恕也?!薄吨熳诱Z類》卷十六《大學三》亦載:
德元問:“‘我不欲人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與絜矩同否?”曰:“然。但子貢所問,是對彼我說,只是兩人;絜矩則是三人爾。后世不復知絜矩之義,惟務竭民財以自豐利,自一孔以上,官皆取之,故上愈富而下愈貧。夫以四海而奉一人,不為不厚矣。使在上者常有厚民之心而推與共之,猶慮有不獲者,況皆不恤,而惟自豐殖,則民安得不困極乎!《易》‘損上益下’曰益,‘損下益上’曰損。所以然者,蓋邦本厚則邦寧而君安,乃所以益也。否則反是?!?/p>
朱熹從治國角度批評后世君主不復知絜矩之義,一味竭民財以自豐利,造成國富民貧?!懊裎┌畋荆竟贪顚??!北静还虅t邦不寧,君亦難安,甚至天下大亂。
劉寶楠《論語正義》認為《大學》“絜矩之道”就是子貢這句話的主旨,并引程瑤田《論學小記·進德篇》曰:“仁者,人之德也;恕者,行仁之方也。堯、舜之仁,終身恕焉而已矣。勉然之恕,學者之行仁也;自然之恕,圣人之行仁也;能恕則仁矣。不以勉然者為恕,自然者為仁,生分別也。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此恕之說也。自以為及將止而不進焉,故夫子以‘非爾所及’警之?!卑闯态幪镏?,恕就是實踐仁德的方法與途徑,并區(qū)分為學者行仁的勉然之恕和圣人行仁的自然之恕兩個層次。只有做到終身行恕,才能夠達到堯、舜之仁??鬃泳渥迂暋胺菭査啊保桥伦迂曋褂趯W者的勉然之恕,期待他不斷進取,達于圣人的自然之恕,即達于仁道,也即達于圣人境界。
《大學》在講治國必先齊其家時也直接講“恕道”:“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编嵭ⅲ骸啊杏诩骸?,謂有仁讓也?!疅o于己’,謂無貪戾也?!笨追f達疏曰:“‘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者,諸,于也。謂君子有善行與己,而后可以求于人,使行善行也。謂于己有仁讓,而后可求于人之仁讓也?!疅o諸己而后非諸人’者,謂無惡行于己,而后可以非責于人為惡行也。謂無貪利之事于己,而后非責于人也。”“有諸己”,指自己有善行、仁讓的品德。“無諸己”,指自己沒有惡行、貪戾的品行。朱熹《大學集注》:“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責人之善;無惡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惡。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边@幾句是講“恕道”,有修養(yǎng)的君子自己先有善行如仁讓,而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沒有惡行如貪利,然后才可以責難別人的惡行。自己身體里藏著“不恕”,不行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卻能教育別人,讓別人明白這個道理,那是不可能的。朱熹還比較說:“‘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是責人之恕;絜矩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愛人之恕。又曰:‘推己及物之謂恕。圣人則不待推,而發(fā)用于外者皆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就愛人上說。圣人之恕,則不專在愛人上見,如絜矩之類是也?!雹倮璧戮妇帲骸吨熳诱Z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358頁?!坝兄T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與“絜矩之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雖然都是“恕道”,但前者是責人之恕,后者愛人之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庸》中是“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边@里提到了“忠恕”,能否說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被稱為“忠恕之道”,不能。忠恕之道被曾子認為是儒家一貫之道?!墩撜Z·里仁》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說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薄墩撜Z·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墩撜Z·雍也》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薄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即“盡己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①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38—39頁。這才是“忠恕之道”的完整表達。
《大學》的絜矩之道是君子之道,是儒家對君子和為政者提出的道德要求。當今社會從內(nèi)到外、從上到下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tǒng)君子文化需要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塑造當代新君子。當代君子如何為人處世?“絜矩之道”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途徑。這需要我們躬行實踐,在日常人際交往中去落實。
當我們作為領導或者處于領導地位時,不能僅僅依靠權力控制他人,利用地位壓制他人。依“絜矩之道”,“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領導自己先能夠行孝悌之道,就能夠關懷弱勢群體;自身先要正,正己才能正人;自己有德行,才能對下面的人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自身不正,下面的人也會跟著學壞。這就是說,無論一個家庭的家長、一個小單位的領導、一個國家的領導,都要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單位、治理好國家。在一個家庭里,我之上有父母,我之下有兒孫。我希望兒孫孝敬我,我就先去孝敬父母;我希望父母待自己以慈,我就要以慈待兒孫。這樣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就是絜矩之道。一個單位領導,我之上有上級組織、領導,我之下有下屬、群眾。我貫徹上級安排,聽從領導指示,不靠欺騙博取信任,不能陽奉而陰違;我對下屬開誠布公,對群眾寬宏大量,不隱瞞實情,不掩蓋真相。這樣忠誠老實、正直公平,就是絜矩之道。一個國家領導,我之上有天、有道,我之下有下級、有民眾。我要敬畏上天,敬畏大道,不能唯我獨尊、獨裁專行;對下級寬宏大量、兼容并包,對民眾仁心仁政、親民愛物,不能麻木不仁、冷酷無情。這樣正己正人、修己安人、修己安百姓,就是絜矩之道?!敖e矩之道”是對孔子“恕道”的具體化,“恕道”就是《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寬以待人、諒解他人,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強加于人,尤其是為政者對待臣民更應這樣。
依“絜矩之道”,每個人,無論是領導還是一般百姓,都處于上、下、前、后、左、右六個緯度人際關系的網(wǎng)絡中;如何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復雜的人際關系,就是運用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法則。通俗地說,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待和處理問題,特別是自己所厭惡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其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敖e矩之道”,從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普通老百姓到最高領導人都適用。
“絜矩之道”說易行難。這里涉及到人與人相處的一個潛在原則,即平等原則。從人的本能來說,往往自覺或不自覺中會以自我為中心,希望他人喜歡自己、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為自己多付出。一旦在交往中滿足不了,就會產(chǎn)生不滿、心生怨恨。所以,倡導“絜矩之道”,就是要以人人平等的精神、站在対方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這樣為人處世,就能使我與他人和諧相處,使社會和諧。
“恕道”是實踐仁德的方法與途徑,由“恕道”可以入圣域、成圣成賢,可以實現(xiàn)天下歸仁的大同世界。唐君毅說:“人以此道去行為,可以不依仗任何的宗教信條,可以不求教于任何的哲學理論,可以不須研究任何的學問,以至可以不識一個字,同樣可以為圣為賢。人依恕道去行為,人皆可由他所愛的與所惡的,所喜歡的與所不喜歡的,同樣去知道他所當為的,該做的?!雹谔凭悖骸吨腥A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第235頁。因此,“絜矩之道”即“恕道”可以擴大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間如何相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干事泰勒博士曾經(jīng)說:“如果人們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代世界的意義,人們很快便會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過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變化之小,是令人驚奇的。不管我們?nèi)〉眠M步也好,或是缺乏進步也好,當今一個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很多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屬于過去,也鑒照今天和未來?!雹偬├眨骸堵?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代表泰勒博士的致詞》,《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敖e矩之道”即“恕道”就是這樣一種價值觀念。季羨林先生也說:“我們東方文化是有些好東西,如中國古書上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軌蜃龅竭@八個字,到共產(chǎn)主義也不過這個水平。”②《季羨林文集》第14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97頁。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宗教議會大會,通過并簽署了《世界宗教議會走向全球倫理宣言》,從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的道德準則中,提出了全人類都應當遵循的人道之兩個基本原則:每一個人都應受到符合人性的對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條規(guī)則是每一個偉大的宗教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是全球倫理的“金規(guī)則”。③[德]孔漢思、庫舍爾編:《全球倫理——世界宗教會議宣言》,何光滬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8頁。這就是“絜矩之道”,即“恕道”的普遍意義?,F(xiàn)在我們講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應地也需要構(gòu)建人類共同的價值觀,我想“絜矩之道”即恕道就是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優(yōu)先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