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松,董永書
腦卒中是一種由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局部受累導致的腦血管疾病[1],可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類,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2]。肌張力增高又稱肌痙攣,是腦卒中常見后遺癥,一般出現(xiàn)在發(fā)病后數(shù)周[3]。據(jù)統(tǒng)計,腦卒中后肌張力增高的發(fā)病率高達80%~90%[4],肌張力過高導致關節(jié)僵硬、疼痛、攣縮,對病人的運動功能恢復及康復治療造成嚴重影響[5],成為臨床最棘手的后遺癥之一[6-7]。本研究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肌張力增高病人,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河南省省立醫(yī)院收治的腦卒中肌張力增高病人10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46~77(65.24±10.53)歲;病程5周至6個月,平均(3.24±0.53)個月;腦梗死28例,腦出血22例。觀察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45~79(66.12±10.47)歲;病程6周至6個月,平均(3.51±0.49)個月;腦梗死30例,腦出血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參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8]中腦卒中肌張力增高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病人均經(jīng)頭顱CT或磁共振(MRI)檢查確診,并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40~80歲,均為首次發(fā)病,既往有中風但無后遺癥;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評估肌張力分級為1~3級;④所有病人自愿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引起肌張力障礙的其他疾?。虎谟袕娭毙约怪?、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影響運動功能的疾病史;③近期使用過肌松劑藥物者;④意識不清,不能配合完成治療者;⑤有針刺禁忌證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均接受康復訓練,依據(jù)《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9]及病人肢體功能狀況,綜合應用常見的Bobath[10]和Vojta療法[11]制定治療方案。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連續(xù)2個月。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溫針灸治療,針刺穴位的主穴為手足陽明經(jīng)穴,輔穴為太陽經(jīng)穴、少陽經(jīng)穴[12],上肢偏癱選取主穴:肩髃、合谷、外關、手三里、曲池,輔穴:陽池、后溪、肩髎;下肢偏癱選取主穴:解溪、環(huán)跳、昆侖、伏兔、足三里、陽陵泉,輔穴:懸鐘、風市、陰市。病人取合適體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取1.5~2寸毫針快速刺入所選穴位,針刺得氣后以平補平瀉法捻轉(zhuǎn),然后將針柄尾部放置1~2 cm艾絨團點燃,患處皮膚用阻燃物遮擋,防止艾絨團灰燼燙傷皮膚,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次實施針灸時選取上述穴位中的5個穴位,5次/周,連續(xù)治療2個月。
觀察組則采取溫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熏洗治療,溫針灸具體方法同對照組。中藥熏洗藥物組方:當歸15 g,紅花15 g,川芎15 g,細辛10 g,虎杖15 g,絡石藤10 g,透骨草10 g,羌活10 g,乳香10 g,沒藥10 g,川草烏5 g。加水煎成2 000 mL湯劑,去渣取汁后置于浴盆中,先對患肢進行熏蒸,待藥液溫度降至40 ℃時將患肢置于浴盆中浸洗15~20 min,每日2次,連續(xù)熏洗治療2個月。
1.4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按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標準(試行)》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基本治愈:表明肌張力恢復正常;顯著進步:肌張力痙攣狀態(tài)評價結(jié)果提示,下降>1.5級;進步:肌張力痙攣狀態(tài)評價結(jié)果提示,下降>1級;無變化:肌張力痙攣狀態(tài)評價結(jié)果提示,無改善;惡化:肌張力痙攣狀態(tài)評價結(jié)果提示,加重??傆行?(基本治愈+顯著進步+進步)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觀察指標 ①比較治療前后兩組肌張力水平及生存質(zhì)量。肌張力水平采用MAS評分評估,評分越高,表明肌張力越高;生活質(zhì)量采用生存質(zhì)量(quality of life,QOL)測定量表評估,分值為0~10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生存質(zhì)量越高。②比較治療前后兩組運動功能。運動功能評價依據(jù)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xiàn)MA)進行評價,包括上肢功能評分(66分)和下肢功能評分(34分),評分越低代表運動功能越差。③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評價工具有改良Barthel指數(shù)(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分量表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MBI滿分為100分,評分內(nèi)容包括進食、洗澡、穿衣、如廁、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等,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ADL量表總分100分,0~20分表示完全依賴,21~61分表示嚴重依賴,62~90分表示中度依賴,91~99分表示輕度依賴,100分表示獨立。④比較治療前后兩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情況。神經(jīng)功能采用中華醫(yī)學會推薦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clinical nerve function limitation score,CNS)進行評價,評分越高,則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定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例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MAS評分及QOL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MAS評分降低,QOL評分升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觀察組MAS評分降低,QOL評分升高(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AS評分及QOL評分比較(x±s) 單位: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升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觀察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升高(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x±s) 單位:分
2.4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及ADL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MBI評分、ADL評分均升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觀察組MBI評分、ADL評分均升高(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BI評分及ADL評分比較(x±s) 單位:分
2.5 兩組治療前后CN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兩組CNS評分均降低(P<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后觀察組CNS評分降低(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CNS評分比較(x±s) 單位:分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由腦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導致腦組織損傷引起的腦血管疾病,研究表明,在我國中風的發(fā)病率高于其他發(fā)展中國家[13]。腦卒中后病人常遺留半身不遂、肌張力增高等后遺癥[14]。中醫(yī)學理論認為,腦卒中后肌張力增高屬于“中風后遺癥”“筋病”“痙癥”范疇,致病原因在于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絡瘀滯,導致肢體肌肉痙攣?,F(xiàn)代康復理論認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可塑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大量神經(jīng)細胞,其中部分可再生[15]。經(jīng)運動、物理療法等現(xiàn)代康復療法進行功能訓練,可緩解病人痙攣癥狀,改善運動功能。
有關痙攣,《景岳全書》中說:“其病在血液……遂痙攣”。明確指出,血不榮筋,則經(jīng)脈不通,癥狀可見肢體呈痙攣情況?!蹲C治要訣》中說:“病有終身不愈者……或曲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曲……。以風傷肝,肝主筋,筋為之也”?!峨y經(jīng)·二十九難》中有:“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敝嗅t(yī)學認為,弛緩伸張屬虛屬陽,拘急痙攣屬實屬陰,陰有余而陽不足則拘急不舒?!鹅`樞·刺節(jié)真邪》曰:“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針灸可調(diào)和陰陽、補虛瀉實。研究認為針刺治療可緩解病人肌張力增高癥狀,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16]。上肢肩髃,取此穴以疏經(jīng)利節(jié),兼能逐風活絡;取合谷以止痛泄熱;取外關以逐風祛邪,養(yǎng)血散滯;取曲池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下肢取解溪對下肢痿痹、腳腕無力效果顯著;足三里可通經(jīng)活絡、疏風化濕、補中益氣、扶正祛邪;風市可舒筋活絡。客觀評價病情,據(jù)評價結(jié)果選取穴位,針刺時結(jié)合手法捻轉(zhuǎn),可解除患肢拘緊攣急,癥狀得消。
溫針灸治療是常規(guī)針刺法與艾灸的結(jié)合,可達到針刺與艾灸的雙重治療效果,對于溫經(jīng)通脈,緩解肌張力增高,促進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huán),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17]。本研究采用的中藥熏洗法為內(nèi)病外治的一種中醫(yī)療法,熏洗方中當歸、紅花補血活血,川芎、虎杖散瘀止痛,細辛、絡石藤、透骨草、羌活、乳香、沒藥、川草烏通經(jīng)活絡、除濕消腫。上述中藥合用進行熏洗,利用藥力與熱力,可有效調(diào)節(jié)γ運動神經(jīng)元活動,下調(diào)肌梭感受器敏感性,能對肌收縮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且能促進血液微循環(huán),加快人體內(nèi)產(chǎn)生的乳酸等代謝產(chǎn)物的排出,減少其對人體組織、細胞的刺激,緩解疼痛,并能阻斷肌緊張與疼痛加劇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有助于患肢功能康復[18]。
本研究觀察組采用溫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熏洗治療,對照組單純行溫針灸治療,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溫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熏洗可改善腦卒中后肌張力增高病人肌張力增高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后兩組MAS評分、CNS評分均降低,QOL評分、FMA評分、MBI評分、ADL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溫針灸及中藥熏洗均可有效緩解病人肌肉痙攣,促進日常生活能力、神經(jīng)功能及運動能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zhì)量。在中藥熏洗基礎上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肌張力增強病人,增效的同時可改善癥狀,且對提高病人生活質(zhì)量有所助益。
綜上所述,腦卒中肌張力增高病人行溫針灸聯(lián)合中藥熏洗治療,可改善肌張力,增強運動功能,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