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有生
(福建省福鼎市秦嶼中心小學,福建福鼎 355209)
多媒體集文字、圖片、聲音、動畫于一體,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維,推動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進而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借助多媒體教學進行有效設問,教師應把握好以下“四個度”[1]。
課堂適度的提問,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疑惑不解、思維困頓時,教師要把握好時機以提出設問,進而幫助學生疏通和理順思路。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面積的認識”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在直觀感知與比較中,感知“面積”大小,初步建構面積概念。
教師先打開百度地圖鏈接,通過放大圖層,讓學生找到福鼎市在哪兒,再找一找自己所在的太姥山鎮(zhèn)在哪兒。教學片段如下。
師:同學們,你們比一比福鼎市和太姥鎮(zhèn)誰的面積大一些。
生:福鼎市大一些。
師:福鼎市大一些指的是什么呢?
生:福鼎市的面積大一些。
師:(課件出示這兩個地區(qū)的形狀)像福鼎市和太姥鎮(zhèn)面積這樣的圖形我們稱它為什么圖形?
生:平面圖形。
動畫給這兩個平面圖形填充顏色。
師:這部分是它們的面積,其他的平面圖形有面積嗎?面積指的是什么呢?
師:(出示扇形)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圖形的面積指的是哪部分嗎?(學生想象,PPT 呈現(xiàn)涂色過程)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借助媒體,在知識的生成點上不失時機地進行恰當?shù)脑O問,讓學生在多媒體課件演示中感知“面積”,體會平面圖形的大小,從而使學生對面積有一個深刻的認識。
為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關注應答的廣度,對問題的設置應有層次,做到層次分明、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層層銜接,層層推進[2]。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學生通過對長方體的操作、觀察,得到面、長、寬、高、頂點的特征。在學生掌握了這些特征后,教師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將一塊水平放置的長方形垂直向上平移(見圖1)的過程并這樣進行設問。
圖1
師:長方形通過運動形成了什么圖形?
等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圖2。
圖2
師:從“長方形面的變化”后的圖形來看,為什么圖2中的圖形除第一個外不是長方體呢?
師:在什么條件下長方形通過平移能得到長方體?
師:如果把長方體放平,大家看到的長方體就是直上直下、上下一樣粗細的。想一想,通過上、下面上下垂直平移形成長方體,還可以通過怎樣平移形成一個長方體?
師:長方形的這4 條邊在向上平移的過程中,會形成哪些圖形呢?
師:長方形的4 個頂點在平移過程中形成了什么圖形?
師:從運動的角度來看,為什么只有8 個頂點、12條棱?
之后,教師運用多媒體從多角度演長方體的特征:從靜止狀態(tài)來看,長方體是由6 個相對面相同的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從運動變化來看,長方體是長方形沿著與它所在面垂直的方向平移疊加成的立體圖形。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演示為學生展示了長方體及其面、棱、頂點的形成過程,深化了長方體的特征,以促使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走向更深處。
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否進行了積極思考,是評價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如果教師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才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多媒體誘思結合,注重設問的思維深度。
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從學生熟悉的平面圖形開始引入,先出示經(jīng)過遮蓋重疊的平面圖形的課件,讓學生根據(jù)露出的部分猜一猜是什么角,這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再提出問題:“這些圖形中,哪個圖形跟大家不一樣?”“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角的關鍵元素使角的出現(xiàn)更自然,亮相更獨特。下面是筆者上這節(jié)課的一個片段。
師:(課件出示一把三角尺)請學生上臺找出它的角。(學生指角的頂點)
動畫在三角尺中一個角的頂點顯示閃爍,然后動畫淡出三角尺。
師:(指著學生所說的頂點)它是三角尺的角嗎?
生:這是一個點,不是角。
師:那角在哪呢?
這時,教師課件再次出示三角尺。學生邊說邊指出角的兩條邊。
師:你們拿出學習單,在圖中各找出一個角,并把它描出來。
教師展示學生作品,接著PPT出示例題的三幅圖,動畫提取其中的三個角。
師:剛才我們分別找到了每幅圖中的一個角,如果它們脫去美麗的衣裳(遮蓋的圖片一一消失,逐個現(xiàn)出角的圖形),這些圖形都是角。從圖中我們發(fā)現(xiàn)角有的大,有的小,我們不要忘了給角標上標記。(課件演示在角內(nèi)分別添加弧線)
從以上片段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指角、描角、找角、分析角的過程中建立起角的完整表象并抽象出角的特點,形成知識網(wǎng)絡。這為后續(xù)變式圖形、概括角的特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題型,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的標準圖形,認識不同類型的角。這樣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既讓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不斷發(fā)展,使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得以提高,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的深度思考。
有效設問能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在設置問題時,應借助多媒體,結合圖表制作、實驗操作、多媒體動畫等手段,讓學生建立模型、有效探究,在操作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新。
例如,在教學“簡單的周期”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題目:牛郎崗海濱浴場一條長1000 米的水道繩上,每隔5 米系一個浮球,一共要系多少個浮球?
接著,教師展示課件動畫:長1000米的水道繩上,每隔5米系一個浮球,密密麻麻地系了很多,一時數(shù)不過來。
師:你們有什么好方法?
生:化繁為簡。
師: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著完成學習卡并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這個片段中,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得出“化繁為簡”的方法,這樣的探究學習無疑是有效的。
在教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教師必須用得恰當、用得及時、用得高效。同時,教師要在深刻領會教學理念,立足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問,把握好設問的時機角度、注重應答廣度、思維深度和方法效度,讓課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