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秋萍
內容摘要:在現代思潮危機的影響下可以從審美主體間性這一視角來對中國文論進行考察分析,具體體現在混融藝術感知性、雙向對舉藝術張力、藝術滲透文本融合性。文章以明清小說為研究對象,從人物形象、敘事技巧點評、評論者鑒賞角度具體分析明清小說點評中審美主體間性話語。
關鍵詞:明清小說 評點 審美主體間性話語
明清小說的繁榮發(fā)展和明清小說批評理論的完善存在密切的關聯,明清小說批評理論通過應用各種涂抹圈點符號來介入小說文本的評論,在評論中表達評論家的個人思想和審美趣味。這種評論模式是中國古典小說美學的主要形式。審美主體間性話語包含了交互主體性、意向性結構、本質直觀等現象學的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身體主體間性和知覺現象性等具備中國審美特質的理論思想。審美主體間性話語一般是指在文藝活動、審美活動中,主體和對象之間超越對立關系所形成的一種主客體分立格局并進入物我合一的一種意境。
一.人物形象點評中審美主體間性話語
人物形象點評也是明清小說點評中的重要內容,從實際點評情況來看,多數點評家在點評的時候更加注重情理的融合,在情理融合的基礎上來更好的評估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評價是評估小說的重要標準,于情于理都需要從內心深處來表達。在明理學說的影響下強調小說的創(chuàng)作要注重體現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的思想。
在明代后期,受人文主義思潮影響出現的小說評論成為小說評點家表露自己思想情感和和追求自我主體精神對象化的一個重要方式,在心、情、理三位一體的格局中讓評論家將自己的人文個性和情感體驗結合在一起,以此來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種評論文章的特質具備很強的意向性結構,是人物形象點評中審美主體間性話語的內在邏輯體現。比如李卓吾在《忠義水滸傳序》的開篇就說“不噴而作,譬如不寒而顫,不病而呻吟也,雖作何觀乎!”由此充分說明了明清小說的點評都是古代圣賢真實情感的抒發(fā),借助他人的題目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李卓吾在文章表達的時候注重直抒胸臆而不是表達自己矯揉造作的情感。在批評第二十二回武松打虎的時候,金圣嘆針對趙松雪和蘇東坡畫事展開了自己的理論想象“今耐庵為此文,想亦復解衣踞地,作一撲一掀、一剪勢?”這種描寫人的方式是一種設身處地的方法。
二.敘事技巧點評中審美主體間性話語
在明清小說中,人物的描寫和敘事技巧呈現的是一種彼此依靠的關系,這種依靠的關系充分體現了明清小說獨有的審美品位。在表達評論時小說家需要抓住小說文本描寫人的藝術技巧,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來呈現出妙心,體現出小說家和小說文本創(chuàng)作在意義層面上的審美關系。小說家和文本信息、評點家之間會形成一種藝術共鳴的關系,這種藝術共鳴關系也是審美主體間性精神的體現。
明清小說家在點評的時候注重對小說文本敘事結構的點評,金圣嘆在“第三十三回回評”中稱贊施耐庵是聯貫之才,并在讀法中稱贊了《水滸傳》文本表現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整個小說中應用一目俱下便知其千二余紙,只是一篇文字,中間中的事件就是文字的起承轉合體現。
毛宗崗的《讀法》詳細的評論了《三國志演義》中敘事結構的基本章法,不僅認定了《三國志演義》文本結構上的圓通妙合特點,而且在點評故事的時候也應用了一些藝術性的方法。這種多元歸一的敘事形態(tài)也被學者稱作是線形敘事的基本形態(tài)。和短篇小說敘事干凈相比,長篇小說的人物和事件更加復雜,雖然復雜但是在事件的節(jié)奏和邏輯因果關系上則是體現出了一種“混亂”的效果,使得小說的表達十分具備后現代的風格特點。
明清小說敘事結構的圓融性特點也體現了評論家對審美敘事統(tǒng)一的自覺意識,在點評的過程中體現了自己獨有的審美趣味。評論家在對這些小說文本內容點評的過程中也體現了對小說創(chuàng)作者才能的欣賞,這正是對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和詩文評論融合為一體的多方聯動審美主體間性審美。在人物的評點和塑造上,金圣嘆十分注重強調一種辯證、順逆的關系,在評論的時候他對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西、李俊揭陽嶺上救宋江等都做出了點評。“目注彼處,手寫此處?!笔墙鹗@對這類辯證技巧的一種注釋。關于寫人的技巧,張竹坡在點評《金瓶梅》的時候也做出了總結“《金瓶梅》于西門慶,不作一文筆,于月娘,不作一顯筆……”
在文章創(chuàng)作的是過程中評論者對虛實的評論也體現出絕妙之處,在表達的時候金圣嘆的文料之說、因文生事也可以看作是對絕世奇文中虛實問題的一種獨有的見解和看法。在《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的第二十八回回前總評中對“絕世奇文”表達了自己獨有的訴求,金圣嘆也提出了獨有的創(chuàng)作技巧。毛宗崗在《三國志演義》中將樹木作為比喻的一個重要對象,“有同樹異枝,同枝異葉,同葉異花”的特點,文章的創(chuàng)作中善避為能,善犯為能。這種互文的表達技巧在很多文章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所體現。經過上文分析我們發(fā)現,在評點者對小說文本敘事結構和寫人敘事技巧等方面的點評中,評論家和小說家對文本內容的審美角度和欣賞角度是不同的,但是在審美的過程中趨于多方共贏發(fā)展,這種審美主體間性意義的統(tǒng)一在小說文本鑒賞中有著集中的體現。
三.評點者鑒賞體驗審美主體的間性話語
小說點評作為一種批評范式,在使用的時候往往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評點主體在評論小說的時候要注重主客觀思維的一種分離,盡可能的采用體語的思維方式、描述性的思維方式來表達自己和文本契合的認知,并對文本進行一種詩性的理解。這樣的表達雖然也不具備嚴謹的體系和學識道理,但是卻充滿趣味。在點評的過程中總批、回批、眉批、夾批等批評性話語會和批評話語文本相伴隨,插入評點的結果是在原有的敘事文本基礎上形成一種新的文本形式,使得文本內容變成一種多重化了的文本。同時,在插入評點文字之后,文本所涉及到的對象也會發(fā)生深刻的變化。有學者對評點的功能和意義問題進行了闡述,這一段闡述是針對作者和瀏覽的人進行的闡述,這種闡述能夠將作者的意思更為清楚的表達出來,讓讀者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對于作者來講,評點需要領會作者的意思,對于瀏覽者來講,評點則是需要注重引發(fā)其心智的變化,幫助他更好的把握文本內容。評點是溝通作者和瀏覽者的一個重要橋梁。
在評點的過程中金圣嘆不僅在夾批、眉批、回評中表達了自己的鑒賞體驗,而且也在批評話語表達中增添了自序、讀法的基本批評模式,使得批評形式中的審美體味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也使得自己的敘事理論能夠更為集中的展現。有學者指出關于金圣嘆的敘事理論,一般包含了本體論、性格論、情節(jié)論等,這些論調都來自于他的鑒賞實踐,是他自己在鑒賞實踐中所感受到和品味到的一種審美,并將這種審美作為評判敘事性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在金圣嘆的評點話語中,感性體味和理性的變化存在密切的關聯,感性的體味一般是一種觀念轉變下的自我體驗,理性的變化是一種格物運思,在二者的互相關聯下形成一種獨有的詩性小說。毛宗崗也十分注重從讀者的審美角度來評論《三國志演義》,提出“事既變,敘事之文亦變”的敘事原則,強調變化多樣的敘事情節(jié)會給讀者帶來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在他看來只有驚險的故事情節(jié),在閱讀的時候才會給讀者帶來一種十分絕妙的閱讀感受,也才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有所驚喜、有所收獲。多變情節(jié)的安排會使得敘事文本顯示出比較明快的節(jié)奏感,這一點也成為評點者從讀者審美角度來審視文本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明清小說點評中,評論家在人物形象塑造、敘事技巧把握、鑒賞體驗等多個層面都注重從審美主體的角度來評論和考察文本的審美內涵。在這種準主體和小說文本評點主體的共同作用下打造出了中國古典藝術的詩性世界,從實質上來看,這種詩性的世界是超越理性主義主客觀主體對峙思維模式審美主體間性的體現。在新時期,想要更好的復興中國文化,需要將中國文化放置在全球性的浪潮中來思考。明清小說評點是對明清小說文本的一種體現,探究明清小說評點中審美主體間性話語是對明清小說美學理論的一種深入研究思考。對明清小說的深入思考和評點能夠將明清小說的內涵思想更好推向整個世界。
參考文獻
[1]陳士部.論明清小說評點中的審美主體間性話語[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2(002):152-156,217.
[2]杜靜儀.明清小說評點中的尚遠意向探析[J].文學教育:上,2013.
[3]世君.明清小說評點中的戲曲概念析[J].學術研究,2005(10):137-140.
[4]蔡靖芳.張竹坡小說評點的主體間性研究[D].廈門大學,2006.
[5]潘知常.明清小說評點美學二題——明清文藝思潮札記[J].云南社會科學,1986(03):86-90.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