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劉巍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童康復中心,四川 成都 610017)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一組持續(xù)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fā)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1]。流涎是兒童常見的現(xiàn)象,15~18個月齡前有流涎屬于正常現(xiàn)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面部肌肉運動功能和吞咽協(xié)調功能也逐步完善,流涎隨之消失,若在4歲后,清醒狀態(tài)下仍有流涎則屬于異?,F(xiàn)象[2]。腦癱患兒由于神經發(fā)育延遲,有口唇封閉減少、吮吸和咀嚼困難、頭頸部控制不良、舌運動受損、口腔敏感度下降、牙齒咬合不正、口腔肌肉不協(xié)調等表現(xiàn),易造成唾液分泌過多,吞咽不完全,使口腔中有較多殘留,從而出現(xiàn)流涎。據(jù)報道,腦癱患兒中流涎比例達37.4%~58.0%[3]。針對腦癱患兒流涎有多種治療方法,如手術治療、肉毒素治療、低頻電刺激、口腔按摩等。本研究采用穴位按摩聯(lián)合針灸治療腦癱患兒流涎,旨在觀察穴位按摩聯(lián)合針刺治療對腦癱患兒流涎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童康復中心腦性癱瘓患兒41例,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1]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對照組(n=20)和治療組(n=21)。對照組男14例,女6例;年齡22個月~3歲8個月,平均年齡(32.5±6.65)個月;其中痙攣型雙癱12例,痙攣型偏癱1例,痙攣型四肢癱1例,不隨意運動型6例;TDS分級:Ⅱ級2例,Ⅲ級3例,Ⅳ級6例,Ⅴ級9例。治療組男13例,女8例;年齡2歲~3歲9 個月,平均年齡(33.0±6.12)個月;其中痙攣型雙癱13例,痙攣型偏癱2例,痙攣型四肢癱1例,不隨意運動型5例;TDS分級:Ⅱ級3例,Ⅲ級6例,Ⅳ級3例,Ⅴ級9例。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且流涎程度達到教師流涎分級法(TDS)[4]中的Ⅱ~Ⅴ級;②患兒家屬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嚴重癲癇;②伴嚴重智力低下;③口腔炎癥;④單純口咽部畸形;⑤遺傳代謝性疾病。
1.3 方法 兩組均由專業(yè)語言治療師在安靜環(huán)境中進行一對一訓練,每次30 min,每周5 次。訓練內容主要包括①姿勢控制。抑制異常姿勢,保持身體尤其是頭部的穩(wěn)定;②口腔感覺運動訓練。運用牙刷、冰棍等進行冷熱刺激和味覺刺激,利用壓舌板等工具進行下頜、口唇以及舌部的運動訓練,改善口腔閉合,促進構音器官的協(xié)調運動;③呼吸訓練。靈活運用吹蠟燭、吹泡泡等游戲改善呼吸運動[5-6]。
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穴位按摩聯(lián)合針刺治療。穴位按摩:選穴以口周及咽喉部穴位為主,包括承漿、地倉、頰車、廉泉、下關;以點、按、揉手法為主,對皮膚感覺敏感度較高的患兒動作宜輕柔、慢速,對皮膚感覺敏感度較低的患兒手法宜快速且力度稍大,以患兒能耐受為度,可配合口唇及下頜開閉等動作共同完成。每穴1 min,每天1次,每周5次。針刺治療:口周局部取穴配合頭針治療;口周穴位:地倉、頰車、廉泉;地倉:常規(guī)消毒后,平刺0.5~0.8寸,透刺頰車,留針30 min,每天1 次,每周5 次。廉泉:常規(guī)消毒后向舌根斜刺0.5~0.8寸,快速捻針至局部酸脹后拔出。頭針取穴:百會、四神聰、語言一區(qū)。以上部位常規(guī)消毒后,取與頭皮呈30°左右夾角快速進針,至帽狀腱膜下層,快速小幅度捻轉,留針30 min,每天1 次,每周5 次。兩組治療均以3 個月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腦性癱瘓診斷以《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為依據(jù)[1]。治療前后采用教師流涎分級法(TDS)[4]進行評定:Ⅰ級,不流涎;Ⅱ級,小量或偶爾流涎;Ⅲ級,不時地流;Ⅳ級,經常流,但不成線;Ⅴ級,成線地流,胸前常常弄濕。療效評估:以教師流涎分級提高情況為依據(jù):癥狀減輕2 級及以上或達到Ⅰ級為顯效;癥狀減輕1 級為有效;治療前后分級無改善即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本組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療效等級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兩組TDS分級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TDS分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TDS分級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5);治療后,治療組TDS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TDS分級比較
2.2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腦癱患兒的流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口腔內感知覺異常、頭部姿勢和控制異常及口腔運動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等均可導致流涎。流涎可引起社交障礙,影響患兒健康及生活質量。針對流涎,國外常用的方法包括手術、肉毒素注射、藥物治療及行為干預等,主要目的在于減少或消除神經對唾液腺的刺激或者減少唾液量,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同時也存在藥物不良反應、手術創(chuàng)傷等問題[2]。與此同時,大量臨床實踐顯示,中醫(yī)治療對腦癱患兒的流涎具有良好功效[6]。
流涎,中醫(yī)稱“滯頤”,《保嬰撮要·滯頤》說:“小兒滯頤者,涎流出而漬于頤間也”。脾主運化,在液為涎,開竅于口。《圣濟總錄》說:“小兒因氣不升降,膈脘否滯,致令乳飲不化,流入胃中,隨氣上溢,故令多涎”。《證治準繩·幼科》指出“小兒多涎唾流出,自于頤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氣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冷涎流出,滯漬于頤也”。故而滯頤多從脾論治。本研究中所選穴位地倉、頰車均為足陽明胃經穴位,其中地倉為陽蹻脈、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兩穴相配主小兒流涎;承漿為足陽明胃經左右交叉及任脈之會,具有生津斂液體之功;下關為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之交會穴,位于下頜關節(jié)處,乃下頜骨運動之機關,故亦牙關不利之癥。此外,廉泉是陰維脈、任脈的交會穴,內應舌根,近于咽喉,具有利喉舒舌的功效。故而對上述穴位進行穴位按摩,可起到調整脾胃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刺激局部神經興奮,刺激口周肌肉收縮,從而達到改善流涎之功[6]。
同時現(xiàn)代解剖顯示,地倉穴下為口輪匝肌、笑肌和頰肌、咬肌。分布著面神經分支,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神經的末支。頰車其下為咬肌,有咬肌動脈。分布著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等。地倉透刺頰車區(qū)域的肌肉數(shù)量眾多,神經分布豐富,故而有助于恢復局部肌肉協(xié)同運作,為治療流涎要穴;廉泉穴下有舌下神經及舌咽神經的分支分布,針刺廉泉可刺激相應神經,改善吞咽功能,從而緩解流涎[7]。
此外,中醫(yī)認為腦性癱瘓屬于“五遲、五軟、五硬”范疇,《保嬰撮要·五軟》指出:“五軟者,頭項、手、足、肉、口是也。皆因稟五臟之氣虛弱,不能滋養(yǎng)充達。”其病機總為五臟不足,氣血虛弱,精髓不充,導致生長發(fā)育障礙。頭為諸陽之匯,腦為“元神之府”,針刺頭部穴位能達到醒腦開竅之功。百會穴為督脈穴位,督脈為“陽脈之?!?,百會穴又位于頭頂部,在人身則總攝陽經之匯也。后世以為治療頭部諸病之總穴。四神聰為經外奇穴,有鎮(zhèn)靜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的功效,常和百會配伍治療頭部疾病。焦氏言語一區(qū)能減輕發(fā)音障礙,從而減輕流涎。有研究顯示,頭針針刺可以顯著改善大腦功能區(qū)血流量,促進受損神經細胞的修復,改善大腦功能,改善發(fā)音、言語及認知障礙等狀況[8]。
綜上所述,穴位按摩聯(lián)合針刺治療能有效改善腦癱患兒流涎情況,從而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