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求然
(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皮影藝術是我國最早的影像藝術,也是河北地區(qū)重要的民間藝術形式。當前皮影藝術傳承面臨一些現(xiàn)實問題:一是從事皮影戲演出人員少,有傳藝斷代的趨勢;二是皮影劇團數(shù)量逐漸減少,冀東地區(qū)不足30個;三是手抄唱本的搜集、整理、保護工作遠遠不夠。皮影戲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不僅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同時還是集繪畫藝術、雕刻藝術、戲曲藝術和民間音樂等綜合的藝術形式。對它的傳承和保護有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傾全館之力共同打造傳統(tǒng)文化項目“光影傳奇——秦皇島皮影藝術專題展”,通過此舉將這門傳統(tǒng)藝術形式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2016年3月,我們與唐山市博物館進行了館際交流,《唐山皮影藝術展》在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展出。這次展覽共展出皮影燈箱40個,輔助展品52件,大部分是清代末年至民國初期的皮影作品。展覽內容精煉,設計清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展覽的同時組織了社教活動,特邀唐山市皮影藝人演出皮影短劇《鶴與龜》《魔女巧梳妝》、《火焰山》等經典劇目。這種傳統(tǒng)的演出形式激發(fā)了當代人的熱情,展覽和演出活動得到廣泛關注,展覽期間廣大觀眾要求皮影演出增加到10場,歷時50天的展覽共接待觀眾萬余人。
通過展覽與互動效果的凸顯,更加觸動了我們策劃秦皇島地區(qū)皮影專題展的念頭。經過調研,秦皇島市有條件、有能力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專題展覽,2016年底開始了展覽的籌備工作。為了保證展覽的順利進行,我們成立了“光影傳奇——秦皇島皮影藝術專題展”策劃小組,采取組長負責制,小組成員進行了分工,各負其責。在展品的征集過程中,積極與皮影非遺傳承人溝通、座談,在展覽大綱的編寫過程中走訪皮影老藝人和從事過皮影工作的老同志,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經過兩年的籌備策劃“光影傳奇——秦皇島皮影藝術專題展”于2019年9月28日與秦皇島市觀眾見面。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藝人在表演時要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唱腔演出故事,與其他劇種一樣也配上打擊樂器和弦樂。這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它的流行范圍也非常廣泛,也因各地唱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藝術在冀東地區(qū)廣泛流傳,大約在金朝滅亡北宋之后。不過在金、元時期,皮影戲并沒有得到大的發(fā)展,直到明朝建立明成祖遷都北京,河北成為京畿番輔之地,大量江南富庶之人的北移,使不溫不火的皮影戲發(fā)生了變化。南方人的遷入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戲曲文化也得到了發(fā)展,從而使北方的皮影戲獲得了發(fā)展的契機,至此皮影戲經元明兩代傳承發(fā)展,到清朝初年基本成熟定型。北京是全國各路皮影藝術共同展示技藝的地方,從而逐步遍及永平府(今秦皇島、唐山)各州縣并影響周邊地區(qū)。故秦皇島皮影也被稱為“東路皮影”。隨著去東北地區(qū)的人數(shù)日益增多,秦皇島皮影也傳到了東北三省。
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是冀東皮影戲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秦皇島境內的皮影戲在演唱藝術、操縱、編劇和雕刻等方面出現(xiàn)了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為冀東皮影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灤州秀才黃素志曾對皮影戲進行了改造和創(chuàng)新,形成比較濃厚的地域表演特色,從而使灤州皮影聞名遐邇。皮影戲班——乾利堂的出現(xiàn)為冀東皮影藝術發(fā)展中心轉移到昌黎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昌黎是冀東行署的所在地,冀東皮影演唱高手逐漸集中昌黎,“昌黎皮影”之稱也明冠一方。昌黎在歷史上曾兩度成為皮影藝術發(fā)展的搖籃:一次是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昌黎士紳馬冠軍、馬冠甲建立的馬家皮影班,把昌黎、樂亭、灤縣等附近各縣的皮影表演高手召集一起,形成了頂級的皮影演出團體,在冀東和關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另一次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唐山地委、唐山行政公署駐扎在昌黎縣城,并在解放區(qū)皮影社的基礎上建立唐山專區(qū)皮影社,加上昌黎本地的一些皮影社,皮影演出現(xiàn)狀盛況空前,且皮影雕刻人才也層出不窮。
近些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發(fā)展,皮影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不被當代人所認識。但秦皇島市的皮影藝術一直在傳承發(fā)展,分別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并作為子項目,與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等共同構成中國皮影戲,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在我市活躍著兩支皮影演出團隊,“昌黎縣向東皮影劇團”、“青龍百靈皮影劇團”,他們始終堅持從事演出活動,足跡遍布國內外。
“光影傳奇——秦皇島皮影藝術專題展”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影戲溯源。主要介紹皮影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第二部分:心脈傳承。介紹皮影的唱功特色和制作工藝,體現(xiàn)了秦皇島藝人的匠心獨運與創(chuàng)作智慧;第三部分;上造良工。皮影造型是皮影藝術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包括頭茬、戳子、場片、砌末四個方面;第四部分:精闕奎章。選取精華場景展示皮影藝術。展覽共制作燈箱50個,收錄影卷200本,唱片及其他輔助展品100余件。
展覽期間共服務觀眾2萬余人,團體40個。為了提高展覽的互動性與宣傳效果,在布展設計時專門設計了戲臺和影窗,共演出《鶴與龜》《武松打虎》等皮影短劇8場。開設了DIY手工活動項目,完成手工課程20余次。舉辦皮影藝術學習班1個,招收學員20名,培訓24課時,學員全部完成結業(yè)演出。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展覽的互動效果凸顯。
為了增強展覽的學術性,展覽之際舉辦《秦皇島地域皮影保護與發(fā)展論壇》,共邀我市各級行政主管領導和致力于皮影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皮影愛好者和觀眾60余人參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向東針對《昌黎皮影戲》的傳承與發(fā)展進行詳細介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明忠以《收藏經典劇目 傳承皮影藝術》為題,就多年的收藏經歷進行了闡述;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徐熳就《中國北方皮影舞臺藝術表演人才培養(yǎng)》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進行了介紹,特邀領導和嘉賓也對皮影藝術的發(fā)展和傳承做了重點發(fā)言,與會人士也針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提問和探討。論壇達成了共識,今后將論壇的形式延續(xù)下去,不定期的開展各學科的討論會,為社會搭建推薦展覽、討論感興趣話題、抒發(fā)觀點的平臺。皮影藝術再次以展覽與表演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非遺傳承人張向東、楊明忠的表演與著名雕刻大師肖福成、劉佳文制作的皮影精品、還有上百年歷史的影卷在此交相呼應,使古老的藝術形式與現(xiàn)代展示手段相結合,展示了秦皇島皮影藝術的精粹,折射出傳統(tǒng)藝術的時代魅力與民間文化的蓬勃生命。
本次展覽是秦皇島市首個以非遺項目為主題舉辦的展覽,是嘗試,也是突破。在展覽過程中增加表演形式,是我們在籌備展覽時進行的多方考慮:
一是展覽時間延長,讓更多的市民參與進來,從2019年9月28日至2020年2月25日,期間有元旦、春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特別是在建國70周年之際,老師們特別趕排了《精忠報國》短劇,向祖國70華誕獻禮。
二是展覽達到一定水準,體現(xiàn)秦皇島地域皮影的特色。2016年開始籌備本次展覽,從展品征集、大綱編寫、展示設計都凝集了各方領導、專家、學者的心血。特別是在作品征集、大綱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先后走訪張向東、楊忠明兩位非遺傳承人,單玉周、馮承先等多年從事皮影工作的老同志,為展覽提供了大量素材。
三是臨時展覽也是流動展覽。展覽從籌備初期就確定了巡回展覽目標,展覽的成功舉辦是成果也是檢測。在展覽過程中,我們根據(jù)參觀者反饋,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調整,挖掘展覽展示作用的最大潛能,最大限度地達到專業(yè)與公眾需求的統(tǒng)一。
秦皇島皮影專題展的成功舉辦僅僅是一個開始,后續(xù)我們將開展一系列工作,推動文化融合發(fā)展,深入挖掘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展覽將陸續(xù)在國內外進行巡展,塑造秦皇島對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目前,該展覽已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申報市級課題項目,力爭在專業(yè)理論上得到認可。我們將更加關注皮影藝術本身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與傳承人一同研發(fā)一批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緊密結合,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劇目,研發(fā)更多被群眾所接受的文創(chuàng)產品,打造非遺品牌、創(chuàng)造非遺價值。特別是作為城市窗口、文化前沿陣地,要營造當代文化生活與傳統(tǒng)文化項目相融合的氣氛,引領文化潮流,體現(xiàn)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我館將以秦皇島皮影專題展為契機,與秦皇島市各界非遺傳承人深入交流與合作,開展更多元的展覽展示活動,為秦皇島市文博事業(y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
俗與雅、丑與美、古與今交融在皮影的方寸之間。皮影是民族的大眾的藝術,具有濃重的地域性,然而它又注定不會被地域所局限,皮影藝術已被全世界所矚目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