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興
(山西智德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6)
回風巷道是綜采工作面安全通風和輔助運輸?shù)闹匾ǖ溃虼讼锏绹鷰r有效控制對工作面安全生產(chǎn)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3]。本文以莒山礦3 號煤層回采工作面回風順槽為工程背景,對巷道支護參數(shù)進行了分析,并進行了工程實踐,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
莒山煤礦ZF305 工作面位于井田東部,工作面設計長度為150 m,推進長度1 000 m,工作面所采煤層為3 號煤層平均厚度為6.18 m,煤層結(jié)構(gòu)簡單,含0~2 層泥巖,采用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其中采2.2 m,放3.98 m,采放比1∶1.8,端頭不放煤。工作面基本頂為中粒砂巖,深灰色,含植物化石,平均厚度為8 m;直接頂為黑色泥巖,平均厚度為9.27 m;直接底為灰黑色及深灰色泥巖,夾薄層狀粉砂質(zhì)泥巖,上部含有植物化石,平均厚度為4.5 m,基本底為灰白色中細砂巖,硅質(zhì)膠結(jié),平均厚度為5.14 m。
ZF305 回風順槽原為ZF303 工作面輔助運輸順槽,ZF303 工作面回采結(jié)束后作為ZF305 工作面回風順槽繼續(xù)使用,巷道東部為ZF303 采空區(qū)隔離煤柱,寬度為8 m,西部為實體煤幫,巷道原始支護方案為錨桿及工字鋼棚支護,錨桿長度為1.8 m,頂板及兩幫間排距均為900 mm×900 mm。ZF305 工作面回采期間由于錨桿支護參數(shù)不合理,巷道發(fā)生了嚴重的破壞變形,特別是臨近工作面30 m 范圍內(nèi)巷道變形速度大幅度增大,工作面附近頂板最大下沉量達980 mm,煤柱幫最大變形量為870 mm,實體煤幫最大變形量為460 mm,底板最大底鼓量為560 mm,嚴重影響了工作面回風及輔助運輸。
對于圓形巷道應用彈塑性極限平衡理論分析可得圓形巷道塑性區(qū)半徑計算公式如下[4-5]:
式中:Rp為巷道塑性區(qū)半徑,m;R0為巷道外接圓半徑,m;a 為錨桿排距,取 0.8 m;p 為錨桿錨固力,取150 kN;C 為煤體黏聚力,取 1.08 MPa;φ 為煤體內(nèi)摩擦角,取28°。代入數(shù)據(jù)計算得Rp=1.03 m。
針對矩形巷道,由于其應力的復雜性,目前不能從矩形巷道的力學模型解決出塑性區(qū)形狀及大小問題。因此,一般采用將其視半徑為外接圓半徑的圓形巷道進行計算,求得塑性區(qū)半徑后再乘以修正系數(shù),其相應的修正系數(shù)見表1,預計F305 回風順槽塑性區(qū)范圍R。根據(jù)表1 得,修正系數(shù)為1.4。
代入修正系數(shù)計算得R=1.36 m。
表1 矩形巷道塑性區(qū)范圍修正系數(shù)
巷道錨桿長度L 應滿足:
式中:L1錨桿外露長度,取0.15 m;L2為錨桿有效長度,頂錨桿取圍巖松動圈冒落高度b,幫錨桿取幫破碎深度R,m;L3為錨桿錨固長度,取0.4 m。
圍巖松動圈冒落高度:
式中:B、H 分別為巷道掘進跨度和高度,均取3 m;f頂為擾動影響下頂板巖石普氏系數(shù),取1.7;ω幫為兩幫圍巖的內(nèi)摩擦角,取28°。代入數(shù)據(jù)計算得b=1.38 m。
因此,頂板錨桿長度L=0.15+1.38+0.4=1.91 m,幫部錨桿長度L=0.15+1.36+0.4=1.86 m。
回采巷道錨桿布置必須滿足錨桿懸吊巖體重量,為保證頂板的穩(wěn)定性,則錨桿錨固力應能承擔懸吊巖體的重量,通常情況下間排距相等,結(jié)合以往的支護實踐,確定巷道錨桿間排距為800 mm。
以往研究及實踐經(jīng)驗表明,錨桿及錨索的合理支護對巷道圍巖的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采動影響下,巷道圍巖淺部巖層極易發(fā)生破壞,巖石強度大幅度降低,通過錨桿及錨索支護可以有效提高巖石的殘余強度。根據(jù)上述計算結(jié)果,結(jié)合F305 回風順槽頂板巖層賦存情況,確定錨桿支護方案。
巷道頂板采用Φ20 mm×2 000 mm 的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樹脂加長錨固,間排距為800 mm×800 mm,每排布置4 根錨桿,靠近兩幫邊緣錨桿與豎向方向呈15°夾角;兩幫采用Φ20 mm×2 000 mm 的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樹脂加長支護,錨桿間排距均為800 mm×800 mm,幫部每排布置4 根錨桿,幫部上下邊緣錨桿與水平方向呈15°夾角。錨桿支護時采用1 卷K2335、1 卷Z2360 型樹脂藥卷加長錨固,錨固長度≮1.0 m,頂錨桿最低錨固力120 kN,幫錨桿最低錨固力80 kN,預緊扭矩≮200 N·m。
巷道錨桿支護完畢后頂板采用Φ15.24 mm×8 300 mm 的高強度鋼絞線,“2-1-2”方式布置,樹脂加強支護,錨索間排距為1 600 mm×1 600 mm,破斷載荷不低于260 kN。同時對巷道進行混凝土噴漿,噴漿厚度為100 mm,如圖1 所示。
根據(jù)上述研究對ZF305 回風順槽進行重新支護,支護斷面如圖1 所示。巷道掘進期間頂板最大下沉量為112 mm,兩幫最大移近量為156 mm,底板最大底鼓量為46 mm;回采期間回風巷道變形曲線如圖2 所示,由圖可知,隨著工作面臨近巷道變形量逐漸增大,在工作面附近頂板最大下沉量約為350 mm,兩幫最大移近量約為420 mm,底板最大底鼓量約為260 mm,巷道變形量遠低于原始變形量,表明巷道圍巖得到了有效控制,巷道支護方案合理。
圖1 巷道支護斷面圖(未標單位:mm)
圖2 巷道圍巖變形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