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世鳳,高 娟,富曉旭,謝春光*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81;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8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見的三大慢性并發(fā)癥之一[1],與糖尿病足的發(fā)病密切相關,其神經功能損傷主要涉及自主神經和運動神經,多表現(xiàn)為四肢末梢感覺異常、對稱性麻木、疼痛,其中下肢的發(fā)病率高于上肢,嚴重者可導致感染、潰瘍,終致截肢[2],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F(xiàn)代醫(yī)學對DPN的病變機制暫未有明確定論,在治療上主要是以控制血糖為基礎,并采用抗氧化、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微循環(huán)及止痛等方法對癥治療[3]。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因本病具有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的特點,長期使用西藥所帶來的毒副作用越來越受到患者重視[4-5]。穴位貼敷作為祖國醫(yī)學特色療法,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同時藥物被穴位吸收,藥物和穴位兩者作用相融合,是方藥學與針灸學結合的產物,臨床應用廣泛[6]。筆者通過檢索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研究文獻,分析歸納其取穴及用藥規(guī)律,現(xiàn)報道如下。
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wǎng)(CNKI)、維普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起止時間為建庫至2019年12月,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消渴痹證、消渴病痹證和穴位貼敷、天灸、三伏貼、三九貼、伏九貼為檢索詞,將上述關鍵詞按照邏輯檢索式進行專業(yè)檢索。
為已發(fā)表的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文獻;研究對象為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的患者,年齡、性別及種族無限制;治療方法以規(guī)范的穴位貼敷為主,要求有明確的取穴處方,可合并其他中、西醫(yī)療法;療效評定標準為國內或國際公認療效評定標準。
個案報道;綜述類文獻;研究數(shù)據(jù)雷同或重復發(fā)表(只選1篇);無具體穴位及明確藥物;穴位貼敷僅為輔助治療手段,無法驗證其療效的文獻。
由各研究人員獨立檢索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及維普全文期刊數(shù)據(jù)庫,通過閱讀文獻標題、摘要等,按照上述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納入本研究所需的文獻。
①數(shù)據(jù)標準化:標準文獻信息,包括作者、年份、穴位及藥物名稱。穴位參考《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06),同一味中藥采用不同名稱,參照全國中醫(yī)藥行業(yè)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中藥學》規(guī)范,如全蟲、全蝎等統(tǒng)稱全蝎,元胡、延胡、延胡索等統(tǒng)稱延胡索;②數(shù)據(jù)庫建立:將數(shù)據(jù)按標準進行規(guī)范后,錄入Excel表中,對數(shù)據(jù)進行審核確保數(shù)據(jù)準確性;③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將出現(xiàn)頻率位列前10的腧穴及使用頻次大于10次的藥物作為唯一變量,統(tǒng)計穴位及藥物使用頻次,選用樣本聚類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層聚類分析。
在所選擇的3個中文數(shù)據(jù)庫初篩獲得文獻276篇,排除重復文獻58篇,按納入及排除標準篩選,進一步閱讀摘要及內容后,納入文獻47篇,共43個穴位和79味中藥。
見表1。納入的47篇文獻中,共使用43個穴位。其中,使用頻數(shù)排名前10的分別為足三里、三陰交、涌泉、脾俞、腎俞、陽陵泉、血海、肺俞、曲池、太溪。其中4個頻數(shù)10次以上的穴位,分別是足三里、三陰交、涌泉、脾俞,累計頻次為115,占總頻次的52.5%,提示穴位應用相對集中。
見表2。納入的47篇文獻中,共使用79個藥物。其中,13個使用頻數(shù)10次以上的藥物,分別是紅花、桂枝、黃芪、川芎、當歸、細辛、丹參、牛膝、冰片、赤芍、雞血藤、肉桂、延胡索,累計頻次為209,占總頻次的54.9%。
見圖1、圖2。將表1、表2中使用頻次前10位的穴位和使用頻次大于10次的藥物進行聚類分析,所有穴位被聚成兩大類,第一類為足三里、涌泉、三陰交;第二類為脾俞、腎俞、陽陵泉、血海、肺俞、曲池、太溪。所有藥物被聚成三大類,第一類為紅花;第二類為細辛、牛膝、丹參、黃芪、川芎、桂枝、當歸;第三類為冰片、赤芍、雞血藤、肉桂、延胡索。
表1 應用頻次排名前10的穴位
表2 應用頻次大于10次的藥物
圖1 穴位貼敷治療DPN的選穴聚類分析
圖2 穴位貼敷治療DPN的用藥聚類分析
DPN屬于中醫(yī)學“消渴”“痹證”范疇,因消渴日久,耗氣傷陰,瘀血凝滯脈絡從而導致肢體疼痛發(fā)涼、麻木不仁、肌膚甲錯[7]。本病病理基礎為消渴日久,氣血不和致氣血津液運行不暢,津液停而為痰,血液滯而成瘀,屬本虛標實之證,以氣陰兩虛為本,痰濁瘀血為標,二者貫穿本病發(fā)展的始終。臨床治療多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為主。穴位貼敷療法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是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之一,是傳統(tǒng)針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有機結合,既有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藥物本身的作用。穴位貼敷具有簡、驗、效、廉的優(yōu)勢,在治療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痛經、糖尿病性便秘等方面均有較好療效[8-11]。近年來有研究顯示,采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患者也越來越認可,其能夠有效降低復發(fā)率,不良反應較少,毒副作用較小[12]。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頻率較多的俞穴為下肢腧穴及背俞穴。使用頻率最高的穴位為足三里穴,其與涌泉穴、三陰交穴聚為第一大類。DPN多病程較長、病勢纏綿,久病耗傷正氣,易傷脾胃?!锻跣窀哚t(yī)案》中有“消渴日久,但見手足麻木,肢涼如冰”的記載。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具有生發(fā)胃氣、燥化脾濕之功效?!鹅`樞·五邪》云:“邪在脾胃……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皆調于三里。”[13]《素問·痿論》亦云:“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逼⑽笧楹筇熘荆笟庳S沛,受納腐熟水谷功能調暢則氣血生化有源,陽氣陰血皆得滋養(yǎng),氣血運行有力,臟腑功能調暢,四肢肌肉濡養(yǎng),消除或緩解四肢疼痛麻木之感。三陰交穴為脾、肝、腎三經交會穴,集陰脈氣血于一身,既可益氣健脾,又可養(yǎng)肝補腎。并且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腎主骨,通過刺激三陰交穴可調和肝脾腎三臟氣血,使經絡之氣運行通暢,從而緩解肢體疼痛麻木等癥狀?!夺樉募滓医洝吩疲骸白阆聼嵬?,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蓖ㄟ^刺激足三里穴與三陰交穴可調節(jié)DPN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對受損的周圍神經有一定修復作用,并興奮迷走神經,改善胰島β細胞部分相關受體,使血糖水平降低[14]。
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井穴,其使用頻次僅次于足三里穴。涌泉穴為人體穴位最低點,意為腎經經氣由此如泉水般外涌,涌泉穴有散熱生氣之效,可激發(fā)腎氣溫煦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疏通全身上下陽氣。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刺激涌泉穴可增強患處末梢神經的敏感性,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暢通[15]。
通過此次研究還可得出臨床使用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三穴也較多,這正好契合消渴發(fā)病主要責之于肺胃腎三臟功能失調。臟腑之氣通過膀胱經的循行,最后輸注于背部的各個腧穴,刺激背俞穴不僅能調理臟腑氣血以治療本臟疾病,還能治療與該臟相表里臟腑的病變,使五臟六腑功能調達,陽氣振奮[16]。
用藥以活血化瘀藥為主,且藥性多辛味溫,意在活血化瘀、溫通經絡。紅花使用頻次最高,紅花具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之功。在DPN的發(fā)病過程中,瘀血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在處方遣藥時,宜酌加活血化瘀通絡之品,取其以通為補、以通為助之義[17]。現(xiàn)代有研究顯示,DPN患者以瘀血阻絡證為主[18],正如《素問·舉痛論》云:“痛而閉不通矣?!薄蹲C治要訣》亦云:“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敝赜没钛鲋?,促瘀滯消散,血液運行,助血脈暢通,改善微循環(huán)。且紅花味辛,辛能散能行,性溫,通利血脈?,F(xiàn)代研究表明,紅花黃色素,即紅花提取物,其中含有的紅花A、B與氧化物,具有通絡鎮(zhèn)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羥基紅花黃色素A具有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功效,可擴張患者下肢血管,減少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19]。
第二類藥物大都具有益氣補血、活血行血之功。如丹參活血祛瘀、通絡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現(xiàn)代研究表明丹參、川芎可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而減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環(huán)[20]。當歸補血活血,有“血家百病此藥通”之稱,當歸辛甘溫補益氣血兼以助氣血行散,使氣血皆有所歸。牛膝可逐瘀通經、強筋骨補肝腎,《神農本草經》云:“四肢拘攣,膝痛不可曲伸,逐血氣。”黃芪具有益氣健脾生血、托毒生肌斂瘡等功效。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相生相成,氣的生成運化推動血液生成輸布,除此之外黃芪降糖、降低氧化應激、抑制炎癥反應的效果也十分顯著[21]。桂枝辛溫,溫通經脈,可助血脈通利,血行流暢,且與黃芪合用可益氣溫陽、和血通經。冰片辛苦微寒,功擅清熱止痛、防腐生肌,《醫(yī)林纂要》言:“冰片……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背酥?,第三類藥物中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雞血藤補血行血、舒筋活絡止痛,赤芍散瘀止痛,肉桂散寒止痛、溫通經脈,皆可促血行而散瘀滯,消除病因及病理產物,使血脈通利,肢體濡養(yǎng),癥狀得緩。
本研究結果表明穴位貼敷選穴以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涌泉穴及背俞穴為主,能補益氣血,通調肺胃腎三臟及全身之陽氣,促進血運;用藥則重用活血化瘀藥,強調辛散祛瘀通絡。然而,筆者也意識到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需進一步關注并研究解決,如臨床辨證診治規(guī)范尚不完善,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還較少,臨床對穴位貼敷的操作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因此,仍需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為DPN的臨床治療提供更加科學可靠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