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洋,何賢祿,夏旭良,劉偉
射頻消融術近年來在腫瘤治療中發(fā)揮愈加顯著的效果,其通過將電磁能轉化為熱能,進而發(fā)射高頻射頻波,激活病灶組織中的離子,導致組織摩擦生熱,最終導致腫瘤細胞凝固壞死[1-4]。射頻消融治療惡性腫瘤是基于腫瘤細胞較低的耐熱性,通過高溫環(huán)境使其發(fā)生不可逆變化,同時高溫還能凝固周邊血管,切斷腫瘤細胞血供[5-8]。因為肝臟位置的特殊性,導致對其進行穿刺時風險增加。CT引導下的射頻消融術是在CT掃描檢測的基礎上,將平面圖像利用數(shù)字重建的方式構建成立體圖,用于原發(fā)性肝癌的定位,以清晰地顯示肝癌病灶的位置、形狀以及其與周圍結構的毗鄰關系,為射頻消融提供進針部位、角度、深度及作用面積的參考[9-10],并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隨意調整進針的方向及深度,以求在消滅腫瘤細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護鄰近正常組織,使得射頻消融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促進手術效果的發(fā)揮。目前國內關于傳統(tǒng)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和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療效對比的文獻報道較少。本研究采用傳統(tǒng)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和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對比不同治療方法下患者的生存率、腫瘤體積以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明確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遠期療效及其對AFP和CEA水平的影響,為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治療提供更科學的指導。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成都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A級67例,B級33例。TNM分期I期79例,Ⅱ期21例?;颊呷虢M標準:①年齡20~78歲,癌灶1~3個,腫瘤最大直徑不超過5 cm;②簽署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的研究知情同意書;③病理活檢結果為原發(fā)性肝癌;④入組前1個月內未實施抗腫瘤治療。排除標準:①嚴重感染患者;②器官移植或免疫功能異常患者;③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心肺功能障礙性疾病、精神疾病;④有嚴重的糖尿病;⑤因酒精性、藥物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脂肪肝等所致的癌變;⑥凝血功能異?;蛉虢M前1個月內使用抗凝藥物患者;⑦病例資料不完整或無法實現(xiàn)長期隨訪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組的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治療,在股動脈插管后注入造影劑,經(jīng)血管造影確定病灶位置、尺寸和血管分布情況,選取病灶供血動脈注入抗腫瘤藥:1 000 mg氟脲嘧啶+40 mg表阿霉素+300 mg卡鉑;再將導管繼續(xù)插入,使用碘化油與吡柔比星栓塞血管,病灶供血動脈血流停止表明栓塞成功。治療間隔為1個月,共治療3次。
試驗組采取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使用CT薄層掃描確定病灶位置,通過圖像分析明確穿刺位置、深度、方向和角度;在局部浸潤麻醉后,經(jīng)CT引導將射頻電極針穿刺到射頻靶點;當針尖置于腫瘤靶點時,實施消融治療;消融溫度設置在90~95 ℃范圍內,消融時間由病灶大小決定,一般10~15 min;射頻消融完成后,止血并預防針道種植,隨后拔針;腫瘤體積過大時,實施多點消融,治療1次。
1.3 觀察指標 在術后半年、1年和2年分別隨訪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生存例數(shù),觀察并記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在治療前、治療后半年和1年分別測量計算患者的腫瘤體積,并分別使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患者的血清AFP和CEA水平。
2.1 兩組存活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試驗組患者術后1年和2年的存活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存活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n=50,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腫瘤病灶直徑對比 兩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腫瘤病灶直徑均逐漸縮小,試驗組治療后不同階段的腫瘤病灶直徑均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腫瘤病灶直徑對比
2.3 兩組治療前后AFP和CEA水平對比 兩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AFP和CEA水平均明顯下降,且試驗組的AFP和CE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AFP和CEA水平對比
腫瘤經(jīng)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后,腫瘤壞死組織被吸收,能夠激活機體的免疫反應,可以使宿主細胞的抗腫瘤免疫功能得到提升,并且能夠避免術中觸摸和按壓等增加腫瘤轉移的風險,為手術不耐受的惡性腫瘤患者臨床治療提供了科學有效的途徑[11-12]。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能夠發(fā)揮阻塞病變部位血供的目的,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實施消融治療,能夠避免消融溫度被血液循環(huán)帶走,使臨床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升[13-14]。另外,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可以對較大的病灶實施多點消融治療,對于分散大腫瘤、縮小腫瘤病灶體積具有顯著的效果,能夠顯著提升臨床治療的遠期效果[15-16]。AFP只在胎兒時期分泌,出生后就消失。但是肝癌患者又開啟這種分泌功能,所以AFP值會升高。如果血中AFP值超過400 ng/ml以上時,約有95%的概率可以確定是肝癌[17-18]。不過約1/3小型肝癌患者的AFP值正常。CEA起初被認為是對胃腸道癌癥具有特異性反應,但后來研究發(fā)現(xiàn)多種癌癥都會對CEA有不同程度的反應[19-20]。如在60%~80%的結直腸癌、50%~60%的胰腺癌、30%~50%的胃癌、40%~60%的膽道癌、30%~50%的肺癌、10%~25%的乳腺癌、30%~40%的卵巢癌、20%~30%的肝細胞癌、10%~30%的膀胱癌、10%~20%的甲狀腺癌中,CEA都會升高;另外在酒精性肝硬化、肝炎、潰瘍性腸炎的患者中CEA也會升高,所以CEA對早期癌癥的檢查缺乏特異性及敏感性,不能作為癌癥唯一的篩檢診斷,但可以作為參考依據(jù)[21-22]。另外,研究顯示肝癌患者外周血AFP和CEA的表達與腫瘤的體積及分期密切相關,AFP和CEA高表達提示肝癌患者預后不良[23-25]。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腫瘤體積均逐漸縮小,試驗組治療后不同階段的腫瘤體積皆明顯小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的AFP和CEA水平均明顯下降,且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AFP和CEA作為腫瘤標志物,在腫瘤診治中發(fā)揮重要的療效監(jiān)測作用,尤其是AFP屬于特異性較強的原發(fā)性肝癌監(jiān)測指標,兩項指標水平的變化,能夠顯著反映臨床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原發(fā)性肝癌臨床治療中,合理使用CT引導下射頻消融術治療,能夠使遠期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同時有助于促進患者AFP和CEA等腫瘤標志物水平的優(yōu)化,且能夠發(fā)揮微創(chuàng)治療的優(yōu)勢,保證臨床治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