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龍 郭旭昌 朱永
心臟驟停是嚴重危害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命安全的癥狀,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我國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數(shù)量高達2.3 億,其中每年有超過55 萬的患者會出現(xiàn)心臟驟停,其中超過99%的患者無法存活下來[1]。心肺復蘇是搶救心臟驟停患者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如何監(jiān)測心肺復蘇的質(zhì)量以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存活率就非常重要[2]。本研究對60 例我院急診科中出現(xiàn)心臟驟停的患者使用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監(jiān)測,以探究其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 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期間在我院急診科收治的心臟驟?;颊?0 例作為分析對象,根據(jù)患者能否進行自主循環(huán)恢復將其分為兩組,能夠進行自主循環(huán)恢復的39 例患者設為研究組,不能進行自主循環(huán)恢復的21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男26 例,女13 例;年齡42-71 歲,均值(56.59±13.34)歲。對照組患者男13 例,女6例;年齡43-70 歲,均值(57.54±14.84)歲。所有患者中進入急診科搶救72 h 存活的患者有27 例,死亡者有33 例;最終康復出院者有14 例,死亡者有4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并未出現(xiàn)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患者送入我院急診科后即實施標準的心肺復蘇操作,在此期間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吸氧方式,均為氣管插管下呼吸機純氧輔助通氣(呼吸機型號:舒普思達S1200),并在此過程中全程保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監(jiān)測。心肺復蘇使用心肺復蘇儀(心肺復蘇儀型號:美敦力LUCASTM2 TYPE100582-20),并遵循“C-A-B”的程序進行,心肺復蘇的按壓深度保持在5 cm 以上,頻率維持在100~120 次/分,保證患者的胸廓能夠完全回彈;控制胸外按壓的中斷;氣管插管后必要患者過度通氣,將呼吸頻率控制在10次/分;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盡早對患者進行除顫以及使用藥物急救。
1.3 觀察指標 對比對照組患者和研究組患者在進行心肺復蘇后1 min、5 min、10 min、20 min 內(nèi)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以及平均值。
對比對照組和研究組、進入急診科搶救72 h 死亡和存活患者以及最終死亡和康復出院患者的平均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 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數(shù)據(jù)使用(%)表示,使用χ2進行檢驗;計量數(shù)據(jù)用(±s)表示,用t 檢驗,組間對比結果為(P<0.05)時組間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以及分壓平均值對比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對比[(x ± s),mmHg]
2.2 不同預后患者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患者平均值對比 見表2。
表2 不同預后患者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對比[n,(x ± s)]
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是指人體在呼吸時呼出結束后所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分壓,二氧化碳在正常情況下是由灌注良好的組織經(jīng)過有氧代謝后產(chǎn)生并擴散到血液中,隨后通過靜脈運送到人體的肺部,最后再通過呼吸將其排除體外[3]。因此決定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的主要因素有人體有氧代謝率、肺泡通氣、肺灌注以及心臟輸出量,而當患者的肺部通氣與肺灌注存在異常時,例如心臟驟?;蚍嗡ㄈ麜r,患者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就會與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之間的差距增加[4-5]。鑒于此,從理論上來看,監(jiān)測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可以判斷心肺復蘇是否對心臟驟?;颊咂鸬阶饔茫?]。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在實施心肺復蘇1 min 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與對照組并無顯著差異(P>0.05),而5 min、10 min、20 min 后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以及分壓平均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組、搶救72 h后存活組以及康復出院組患者的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平均值分別顯著高于對照組、搶救72 h 死亡組以及最終死亡組(P<0.05)。
綜上所述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監(jiān)測能夠有效的對心臟驟?;颊叩男姆螐吞K質(zhì)量以及搶救預后做出有效的預測,能夠?qū)颊呒膊☆A后做出有價值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