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玲
摘?要:本文在新時代背景下,將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素貫穿在思政第二課堂中,旨在開拓學生視野,深化學生認知,增加責任擔當,提升自我價值,彌補第一課堂知識性教學的不足之處,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第二課堂;時政新聞課;主題探究課;志愿服務課;鄉(xiāng)土資源課
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之后,黨的十九大報告再一次明確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時教育部2014年印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核心素養(yǎng)體系”概念;教育部2017印發(fā)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也講到,教材的編寫要立足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價值標準,積極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題。新一輪的“課堂革命”,也將是新時代基礎教育切實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點和突破口。
一、高中思想政治第二課堂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即第一課堂),是以基礎授課為主,由固定的教師按照課程標準,有目的、有計劃地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進行課堂內的教學。[1]盡管近年來傳統(tǒng)課堂也有所創(chuàng)新,像議題式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教師寄希望于活動體驗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殷切追求。然而傳統(tǒng)課堂學習內容的固定性、學習時空的單一性、學習方式的機械性,依舊達不到新時代的育人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第二課堂”,指的是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計劃所規(guī)定的教學活動以外,依據(jù)教育方針和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在多個學習空間開展的具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2]思想政治第二課堂是相對于思想政治第一課堂而言的,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民族精神教育,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動。通過第二課堂,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濃厚興趣,擴充知識形成知識結構,指引學生了解世界發(fā)展的趨勢,理順學科知識脈絡,增強學生發(fā)現(xiàn)并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思想政治第二課堂的實施路徑
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補充,注重的是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時空的廣延性、參與者的自主性以及學習過程的實踐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3]
(一)時政新聞課——堅定政治認同,做有信仰的中學生
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學科最根本的任務。高中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臨著高考,學習壓力較大且學習時間較長,一般學校都會設有晚自習。新媒體時代,教育信息技術也越來越發(fā)達,每天晚上央視一套晚上7:00的《新聞聯(lián)播》是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最好的課程。即便不能保證每天都看,也可以每周觀看一次央視十三套《新聞1+1》《一周新聞》等節(jié)目。相比第一課堂中教師千方百計的知識演繹,時政新聞中的用事實說話更加直觀形象。在新聞中,政治辭令的經(jīng)典范本,國家政策的熱點追蹤,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及高新科技的進展,都與學生的所學所考息息相關。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看到“墻外”的世界,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讓他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主題探究課——培養(yǎng)科學精神,做有思想的中學生
一直以來,中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觀念都停留在畫一畫,背一背,考試能得分就行。好像科學精神僅僅屬于自然學科,社會學科只是文字疊加而已。然而一國政治背后所隱含的哲學智慧,才是中學生要學習的內核。主題探究課,就是選取當下的時政熱點作為素材,經(jīng)過教師教學設計,將時政熱點與教材知識有效銜接,教學活動中采用演繹、辨析、探究、歸納等方法,選取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堅持真理,尊重規(guī)律。課程設置為每月一次。主題教育課的素材也要緊貼時政熱點,讓所學有所用,用教材中的知識去看待真實的世界。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去領會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去解讀國家政策的形成,立足基本國情,拓展國際視野,在觀點的碰撞中學會辨析,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定力,在實踐創(chuàng)新中增長才干。
(三)志愿服務課——增強法治意識,做有敬畏的中學生
國無法不立,人無法不成。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學科培養(yǎng)法治意識,就是要使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是其他素養(yǎng)的必要前提。志愿服務課,是讓中學生通過角色轉換,參與到社會運轉的機構中去,近距離接觸生活中的法律。課程設置為每學期一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化身為社區(qū)工作者、企業(yè)管理者、環(huán)衛(wèi)工作者、道路交通秩序維護志愿者等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崗位上宣傳法律,執(zhí)行法律,維護法律。在職業(yè)體驗中去感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性。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xiàn)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青少年在生活中要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嚴守道德底線,維護公平正義,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四)鄉(xiāng)土資源課——加強公共參與,做有擔當?shù)闹袑W生
鄉(xiāng)土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一直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鮮活底色。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fā)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都可以作為高中政治課的教學素材。鄉(xiāng)土資源課就是教師根據(jù)教材設置議題或任務,選取某一鄉(xiāng)土資源特色為依托,通過參觀、訪問、調查、報告等形式展開的課程。課程時間可設置為每學期一次。另外,鄉(xiāng)土資源課也可以作為校本課程去開發(fā),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其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教材知識,而且在了解鄉(xiāng)土資源的同時,也能體驗到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感,為本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人文特色、文化底蘊而驕傲,也為參與校本課程而自信。既能提高他們的獲得感、成就感,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主人翁意識,為地方發(fā)展、學校建設建言獻策,積極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同時,也可以深入鄉(xiāng)土一線,去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體驗民主決策的價值,感受民主監(jiān)督的作用,增強公德意識和參與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時政新聞課可以拓展政治視野,主題教育課深化科學認知,志愿服務課提升自我價值,鄉(xiāng)土資源課加強文化自信,然而就像貫穿其中的核心素養(yǎng)一樣,它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們既有各自的獨特價值,同時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4]
三、高中政治第二課堂實踐中遇到的難題
(一)教師素質有待提升
所謂經(jīng)師易求,人師難得。“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痹趯W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指明方向,對廣大教師寄予殷切期望。然而一線教師迫于升學率的要求,即使在第二課堂的開展中,也經(jīng)常用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無法做到科學性籌劃與專業(yè)性的指導。因此,教師的思維要新,善于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辯證思維,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
(二)教學資源有待整合
設置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提供多種課外探究活動設計,一方面家校企三方溝通與合作很難實現(xiàn)。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以及學校并不能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面對教育體制、升學壓力等種種因素,讓學生走入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一直是流于形式。因此,第二課堂的開展,不僅要鼓勵和支持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充分結合當?shù)氐沫h(huán)境條件,社會生活等實際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開展深入的活動探究。而且學校也能根據(jù)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靈活地安排課時。對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活動,給與更多的資金保障和活動條件的支持。
(三)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以核心素養(yǎng)為基礎的思想政治課堂建構尚未完成,核心素養(yǎng)教學評價機制尚未建立。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活動體驗是其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評價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著重評估學生解決情景化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反映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
參考文獻:
[1]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總編緝委員會教育卷編輯委員會.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9,79.
[2]彭哲.高中思想政治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銜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9,14.
[3]林澤玉.教育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5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0.
(山東省滕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