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喜祖
“一泊沙來一泊去,一重浪滅一重生。相攪相淘無歇日,會教山海一時平。”如今,當你來到閩南東山島,海風輕拂,海鷗飛翔,碧浪擁白沙,頓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浪淘沙》詞,是專門為東山島風光無限的海邊秀美沙灘而作。
但,曾經(jīng)是“一沙一世界”的閩南島嶼,卻并非詩人筆下那樣富有詩情畫意,而是令人談沙色變。讓人淚目的當?shù)毓爬厦裰{為證:沙灘無草光溜溜,風沙無情田屋休;春雨來臨柴草絕,作物十種九無收……
這一令人心酸的民歌,傳唱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戛然而止。東山“荒沙島”之命運,被一位被百姓盛贊為“谷公”的共產(chǎn)黨縣委書記,給改寫了,鳳凰涅槃為“東海綠洲”!
十月金秋,惠風和暢。作為一名深受綠色恩惠的東山后輩,我徜徉于“百里木麻黃”生機盎然之沙的世界,尋訪足跡遺珠;拜訪“谷公”身邊人,聆聽“先敬谷公,后祭祖宗”感人肺腑故事……一番追尋,“谷公”風范,無不令人感嘆、感悟與感懷。
一
這是一個“心”型的半畝清塘。
塘里,白鷺玉立,錦鱗游泳;周遭,花木環(huán)抱,層林滴翠;上方,“谷公”塑像,鮮花翠柏。
這就是位于國家級“森林公園”內(nèi)的“谷文昌公園”,一處極為簡約卻不失大方之景觀——“谷公”清池。
但,有誰知曉,這座如今已是“樹林里面找村莊”的東山島,由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上溯,它是個啥模樣?當年風沙危害有多猖獗?
狂風席卷,沙虎呼嘯而來,飛沙走石,流沙遮天蔽日,一個個流動的沙丘,轉(zhuǎn)瞬間將農(nóng)家低矮的瓦房吞噬……處于風口的湖塘村一帶,原本稱之為“七蔡”的七個自然村,就被風沙埋掉“三蔡”。解放前有據(jù)可查的,全東山島就有11個村莊,被風沙掩埋。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海島解放;但風沙依舊肆虐,東山依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鶉衣百結(jié),外出逃荒的人群,迎面走來了一位清瘦的“外鄉(xiāng)人”;這位來自太行山麓的“鐵匠”,時任東山縣委書記的谷文昌拉著老鄉(xiāng)的手懇切道:“鄉(xiāng)親們,不外出行嗎?”
“活不下去了,‘沙虎都把房子和田地掩埋啦……”鄉(xiāng)親們搖搖頭,嘆氣道。
一遇痛心扉?!爸紊?,治沙,治沙……”谷文昌夜不能寐;試種,失敗,再試種……白埕村海邊鹽堿地上那“九棵木麻黃”,一綠定乾坤;百棵,千棵,萬棵!
“谷公”植樹造林,治理風沙,“沙虎”何以臣服?
幾個故事,讓人們不得不肅然起敬:探查風口,風沙撲目晭,谷文昌指著沙丘道:“不治理好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扛鋤揮鍬、雨中植樹、種草阻沙,谷文昌泥濘一身,雨中樹苗笑。一組數(shù)字,能讓你不得不感嘆:旬旬種,數(shù)千畝鹽堿地,荒灘成綠洲;十四載,數(shù)十座山頭,禿嶺披綠裝;千萬人,老少齊上陣,銀鋤揮舞……
湖塘村蔡海福、白埕村林文結(jié)、林龍光,南埔村吳銀香……一名名本來默默無聞的農(nóng)村人,在種植木麻黃火紅年代里,成為谷文昌的摯朋好友,親如兄弟,情同手足;成為華東區(qū)造林模范、福建省農(nóng)業(yè)先進集體代表,展現(xiàn)出東山人抗擊風沙,綠化海島,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群體風范。
滿目青翠懷古今,怡人清風頌“谷公”。流連清塘周遭,清波映綠林,清風過處,白鳥婉轉(zhuǎn);立于木麻黃樹下,綠樹婆娑,氧氣充盈,頓覺神清氣爽。仿佛這天地間的秋,幻化成一幅鋪展開來之醉美畫卷,一曲時代頌歌悠揚林間。
一棵樹,荒島變綠洲。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因一棵樹,而被“人民敬仰”的共產(chǎn)黨縣委書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方熱土上,唯有焦裕祿與“谷公”!
物不言,悟無涯?;厥住靶摹毙颓逄?,深含意蘊,不言而喻。
二
曾經(jīng)的“乞丐村”山口,一座近在咫尺小山丘,木麻黃環(huán)抱,是“谷公”骨灰安葬地。“先敬谷公,后祭祖宗”,由此相沿成東山島廣大干部群眾自愿自發(fā)的習俗。
谷文昌陵園、谷文昌紀念館和谷文昌公園,在此落成,紅色精神傳揚五洲四海。每年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群眾、黨員干部,直至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前來參觀學習、虔誠吊唁、觀摩追思谷文昌生平事跡。谷文昌感人至深的事跡,猶如“千樹萬樹梨花開”般,涌動華夏大地。
一公仆,人民共敬仰。在東山島,谷文昌那一個個為民奮斗終身感人至深故事,人們耳熟能詳,口口相傳。
“今年清明節(jié),我這把老骨頭不中用,躺床上了,不然,一定要帶著兒孫們?nèi)グ荨裙鄙娇诖逡咽悄杲贇q高齡的何賽玉老大娘嘆了口氣道,“如果老谷還活著,今年應該是100多歲啦?!崩_話匣,老人記憶的閘門頓開。
說著,老人渾濁的雙眼,淚眼婆娑,想必當年谷文昌為百姓拼命植樹造林的情景,她依然歷歷在目。
這位因是“女娃”,出生還沒滿月就被親生父母拋棄路邊,又被出外逃荒的山口村人撿回來當童養(yǎng)媳的何賽玉,怎么會忘記,東山島解放前“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有災”的山口村,村民不得不成群結(jié)隊外出逃荒,而被稱為“乞丐村”,那刻骨銘心的日子?又怎會忘記,是“老谷”與大伙兒吃住在一起,沒日沒夜地植樹造林,把“飛沙漫天百草枯”地處“沙虎口”一帶,變成如今的“國家級森林公園”!
阿婆指著村前一株狀如華蓋的木麻黃深情道:“老谷,真是個大好人!沒有他,咱農(nóng)村人怎么能有今天的富貴日子!谷公就是我們的‘祖,清明節(jié),我們?nèi)叶家嚼瞎攘昴梗莅菟?。在他墓前,把老谷植樹造林的那些事兒,講給后生聽;讓他們永遠記住老谷是個好人?!?/p>
從一名地道的農(nóng)村人口中說出的如此話語,不禁使人深感驚訝!驚訝的并非她幾多恭維,而是她對谷文昌那種念念不忘的深深情意。
綠遍海島,功銘心間。東山,又何止何賽玉一家如此敬重谷文昌。
把一個雕刻著“谷公,人民敬仰”的石香爐,敬獻在谷文昌陵園之前的前何村陳和春老人,生前只要是清明節(jié),都會帶著兒孫前來敬谷公。這位長年累月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帶著個磁帶錄音機和喇叭,掛著個水壺走村下鄉(xiāng),自費宣傳谷文昌精神,而被中央領(lǐng)導記掛的老人,有著深入骨髓的體會。
朱財茂,這位谷文昌生前的通訊員,雷打不動,每年都要與谷文昌身邊的一批工作人員一道,前來悼念這位勞苦功高的人民公仆。因為“谷書記,為東山人所做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朱財茂不無動情道。因為他,經(jīng)歷過谷文昌“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谷書記那股百折不撓的精神,怎能不使他折服與敬重?
能被一方百姓深深懷念的人民公仆,不就是共和國大廈,之所以巍然屹立的民心基石嗎?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詩人臧克家鞭辟入里的詩句,不正是谷文昌“心中有民,心中有黨,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寫照嗎?
“心”塘,是烙在大地的意符;心跡,更是矗立心中不朽的永恒。
三
風說,我服輸:化作和風漾綠樹;沙曰,我心悅:棲身綠蔭惠后人;木麻黃道,我甘愿,根植熱土詩意家園。
當年寸早不生處,如今蓬蓽生輝地,是心輝的悠遠傳承。在東山島,無論你是流連于鄉(xiāng)村田野,還是旅游景區(qū),抑或是城鎮(zhèn)街道,鼠尾草、炮仗花、火焰花、香樟、木麻黃……草本藤本木本,各種花卉樹木,到處欣欣向榮,令人目不暇接;好像有誰拿了一把五顏六色的瑪瑙,撒在大地似的,將其扮靚得生機盎然又五彩繽紛……
“舉首不見石頭山,下看不見飛沙灘,上路不被太陽曬,樹林里面找村莊?!贝藭r,我仿佛看到谷文昌站在天藍、海碧、沙白、林綠的海邊,撫摸著那郁郁蔥蔥的木麻黃,猶如孩童鼓舞歡欣。
是啊,當年他描繪的愿景,已變成現(xiàn)實;東山島,原先那沙鷗不留之地已變成生態(tài)旅游海島。“國家級生態(tài)縣”的美譽,成為東山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定海神針”。原任谷文昌紀念館館長林文旭先生,不無感嘆道。
古人云:“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谷文昌惠及子孫后代的植樹造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留下了時代特色鮮明的寶貴精神財富。這就是東山廣大百姓之所以“先敬谷公,后祭祖宗”的根源所在!
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夠樹立起愛國情懷,凝聚國家精神。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谷文昌精神這一紅色文化寶貴遺產(chǎn),猶如參天大樹生發(fā)新枝,跨越時空,點燃億萬中華兒女內(nèi)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民族的復興之路。當?shù)氐囊晃活I(lǐng)導干部如此詮釋。
如今,這座見證當年“谷公”造林,播下改天換地火種的谷文昌紀念館,在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關(guān)懷下,已成為紅色精神教育基地兼廉政教育基地,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天南地北的人們到此參觀,緬懷“谷公”事跡,弘揚“谷公”精神,激揚新時代創(chuàng)業(yè)精神。
“奮進新時代,筑夢新征程,書寫紅色文化遺產(chǎn)新篇章,讓‘谷公寶貴精神遺產(chǎn),綻放新的光彩、更好滋養(yǎng)人的心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責任。”谷文昌紀念館一位解說員毫不猶豫道。
沙世界讀成《風雅頌》,紅藍綠抒發(fā)《春之歌》。當你親臨東山縣,農(nóng)家別墅,鱗次櫛比,“花木四時秀,庭院滿眼春”;農(nóng)家樂餐館、漁家民宿,一派火紅;尤其是那聞名遐邇的“東山海鮮”,讓人們分享著東山人新時代的新生活。天涯海之角,有一個美麗的東山島……魚骨沙洲,五洲四海成網(wǎng)紅;馬鑾海濱,碧浪擁沙團香雪;金鑾沙灘,策馬揚鞭抒豪情……一棵樹,讓如今的這一粒沙,成為人們艷羨的詩與遠方!
秋陽得秋香,秋風揚秋聲。我再次來到“我要和東山的人民、東山的大樹永遠在一起”的地方——“谷公”陵墓前緬懷。環(huán)視著這翠綠、碧綠、墨綠,綠得層次分明,神采飛揚的木麻黃林海,陽光輝灑其上,盡顯勃勃生機,仿佛一顆碩大無朋的“綠寶石”鑲在祖國東南沿海之濱。
那鐫刻在“谷公”塑像面前的“綠色豐碑”一行朱紅色大字映入眼簾,此時猛然間我悟到,那不就是百姓永恒的心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