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 李志龍 馬林梅
中核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300450
輔助給水除氧器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向給水系統(tǒng)的貯水箱提供充足的除氧除鹽水,以提供給蒸汽發(fā)生器二次側(cè)[1]。
當反應堆停堆超過兩小時后,輔助給水箱的正常貯水量不能滿足要求時,必須由除氧器系統(tǒng)向輔助給水箱補水。
核電工程所用除氧器采用熱力除氧法,及時除去系統(tǒng)水中溶解的氧氣和其他氣體,以防止對熱力設備的腐蝕和對傳熱的影響。
某核電廠常規(guī)島安裝工程共安裝2 臺除氧器,其中除氧器外形尺寸為Φ3036×18×1900 mm,殼體材質(zhì)為Q345R+304SS,殼體材質(zhì)為Q345R,有效容積408m3,總?cè)莘e為614m3,除氧器水箱在廠家分三段預制,運抵現(xiàn)場后再在現(xiàn)場進行組合焊接。常規(guī)島安裝除氧器水箱組合縫焊接之前,所涉及的焊接工藝需經(jīng)過《鋼制壓力容器焊接工藝評定》(NB/T47014-2011)評定合格[2]。
焊工應取得相應證書,所用的焊接材料現(xiàn)場驗收合格。
(1)焊縫坡口形式為X 型,要求雙面焊接;
(2)組對時采用8-10 塊騎馬鐵點固,使對口間隙控制在合格范圍內(nèi),在存在錯邊位置用敲楔塊的方法頂平;
(3)除氧器水箱筒體組對間隙為2±1mm,錯邊≤5mm;
(4)焊接坡口應保持平整,不得有裂紋、分層、夾渣等缺陷;
(5)焊接前將坡口表面及兩側(cè)(距離坡口邊緣各100mm)的水、鐵銹和其他有害雜質(zhì)清理干凈,并經(jīng)過PT 檢驗合格后;
(6)點焊工藝與正式焊接一樣,點焊間隔≤700mm,焊點長度100-150mm,厚度≥3mm。
焊接從筒身內(nèi)側(cè)開始焊接,對于每層焊縫,兩名焊工同時分別按圖示順序先焊接A、C 區(qū),再同時焊接B、D 區(qū),其焊接順序如圖1 所示。
圖1 除氧器水箱焊接順序示意圖
注:A、B、C、D 表示四個區(qū)域,1、2、3、4、5、6……表示每個區(qū)域焊縫焊接的順序,箭頭表示焊接方向。
4.3.1 熱處理工藝
焊后需進行熱處理,恒溫溫度為600-640℃,恒溫時間72分鐘;升降溫速率如圖2 所示;任意兩測溫點之間的溫差不宜超過50℃時,否則應停止溫度較高端的加溫,待通過熱傳導使溫差減少后方可再次加熱升溫,以避免因加熱不均引起除氧水箱變形[3]。
圖2 除氧器熱處理工藝曲線示意圖
4.3.2 加熱器及熱電偶布置
(1)焊縫應在加熱器的中心線上,加熱器用扁鐵和鐵絲扎緊,包上保溫材料后,再用鐵絲扎緊;
(2)熱處理采用柔性陶瓷電阻加熱器,加熱器的布置寬度≥14δ,即≥350mm;
(3)保溫寬度≥加熱器的安裝寬度+300 ≥650mm,厚度≥40mm,保溫棉用自制的托架或保溫鉤將保溫材料托起貼在焊縫上,筒內(nèi)層的保溫棉固定方法應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確定;
(4)為確保升降溫的均衡性,在熱處理過程中將采取多點測溫,加熱器和熱電偶都應均勻布置,每組塊加熱器下布置一個熱電偶,共6 個,如圖3 所示;對于水箱環(huán)縫內(nèi)側(cè)在上部和下部增設監(jiān)控熱電偶,以保證焊口內(nèi)外溫度差在50℃范圍內(nèi);
(5)采用氬弧焊將熱電偶端部點焊在距焊縫中心線約15-20mm,布置或移動加熱器時,不要在焊縫上拖動加熱器,以免扯掉或扯斷熱電偶;
(6)為便于對熱處理曲線進行標識,對各組加熱器及熱電偶分別編號為1、2、3、4……一一對應。
圖3 熱處理加熱器及熱電偶布置圖
(1)焊縫焊后應進行100%目視檢查,不得有裂紋、未焊透、夾渣、氣孔等缺陷,焊縫表面的咬邊深度不得大于0.5mm,咬邊連續(xù)長度不大于100mm,焊縫兩側(cè)咬邊的總長不得超過該焊縫長度的10%,焊縫余高范圍為0-4mm,外觀檢驗不合格的焊縫,不允許進行其它項目檢驗;
(2)除氧器水箱筒體終接環(huán)焊縫在熱處理完成后進行100%RT,技術等級為AB 級,按JB/T4730.1、JB/T4730.2III 級合格;
(3)對于缺陷修磨或補焊處的表面、卡具等拆除處的表面進行磁粉或滲透檢驗[4]。
除氧器水箱雖然直徑大,坡口間隙大,焊接時極容易產(chǎn)生變形,若焊接時采取合理的焊接工藝和有效的變形控制措施,而合理的焊接工藝需有合格的焊接工藝評定為依據(jù),有效的變形控制措施如分段焊、對稱焊接或兩者相結(jié)合,再加上嚴格的焊接控制過程,就可以很好的控制好除氧器水箱環(huán)縫焊接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