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郅(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中韓多媒體設計學院,上海 201620)
油畫誕生至今,究其源頭的西洋繪畫,一開始主要都是以神話、人物為主。風景往往只是鋪墊甚至是“劇情需要”。直到 17-18 世紀的時候,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世的“馬喬”貴族文化時代,城市題材的油畫作品才逐漸多了起來。到了印象派的時代,純粹描繪戶外陽關與風景的繪畫終于有了翻身出頭的日子,眾多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景的畫作,被當時創(chuàng)造出新規(guī)則的印象派藝術家們描繪了出來。與此同時,這些風景繪畫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就是各種具有歷史人文意義的城市風景油畫。
“風景油畫”是指以自然景物為描繪對象,用油畫材料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油畫。而“城市風景油畫”則是以城市為對象進行的主觀藝術創(chuàng)作。因為內容和描繪主題并不是自然創(chuàng)造的,絕大部分都是以人造建筑為對象,所以和普通的風景油畫有所區(qū)別。
城市風景油畫中的寫實主義語言傾向中的“寫實主義”,起源于 19 世紀法國的美術思潮,后波及到歐洲各國,又稱為現(xiàn)實主義畫派。這是一個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概念,其本身涵蓋了包括繪畫和雕塑在內的種種造型藝術。不管是面對客觀存在的物體,還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東西,作者總是在描述一個真實存的對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遵循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寫實創(chuàng)作的造型藝術就被稱為現(xiàn)實主義。“寫實主義語言傾向”則是指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在描繪一個真實存在的對象,雖然有抽象的概念或者說是主觀改造對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其手法基本沒有離開傳統(tǒng)的寫實創(chuàng)作的造型手法。本文中的“城市風景油畫中的寫實主義語言傾向”是指具有寫實主義語言傾向的城市風景油畫。
圖1 王濟遠《春申江畔》
“表現(xiàn)主義”是現(xiàn)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1901 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第一次使用此詞來表明自己的繪畫有別于印象派畫風?!氨憩F(xiàn)主義”旨在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達內心的情感,并弱化畫面中真實存在的對象的刻畫?!氨憩F(xiàn)主義語言傾向”則是指在城市風景繪畫中,不是強調城市建筑與風景本身,而是通過主觀意象去表達的帶有具象表現(xiàn)主義的手法。本文中的“城市風景油畫中的表現(xiàn)主義語言傾向”是指具有表現(xiàn)主義語言傾向的城市風景油畫。
“洋畫不僅僅是模仿西洋的技巧而已,用了洋畫的材料來表現(xiàn)中國的,是我們應走的道路。但是所謂表現(xiàn)中國的,不僅在采用些中國技法而已。……表現(xiàn)出整個中國的氣氛時,不失洋畫本來的意味和造型,是我們所理想的?!盵1]與自然風景油畫不同,人文城市風景除了能記錄歷史以外還能通過油畫這一媒介使其具有地域區(qū)別性。20世紀20年代,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已基本實現(xiàn)從民族傳統(tǒng)繪畫的延續(xù)向西方外來繪畫的移植形態(tài)轉化。
圖2 顏文樑《黃浦江》
數(shù)量眾多的中國美術留學生為西方美術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貢獻,在留法和留日的大傾向中,也發(fā)展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繪畫語言風格。當時被譽為東方巴黎的上海,在民國時期創(chuàng)辦了各藝術類??茖W校。許多美術學校都聘請了當時留法、留日回國的畫家們作為學校教授傳授繪畫技法。受到歐洲或日本美術感知形式、繪畫技巧、學習方式及其它相關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這些教授普遍傾向于帶領學生們走出校門進行寫生活動,以此增進學生們的繪畫技巧。而由于經濟、文化、地域等多種不可抗因素的關系,這樣的學校大都分布在上海、廣州、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中,因此他們寫生的內容事實上是與他們所處的城市風景密不可分的,他們開啟了中國油畫在20世紀20至30年代中期以城市化為藍本的各種創(chuàng)作熱潮。
在城市風景的油畫創(chuàng)作中,有三種典型的創(chuàng)作題材,即:“地標性景觀”“自傳性場景”和“寫生場景”。這三種題材主要概括了藝術家各自在上海時期對于上海城市的觀察和描繪內容。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上海城市的城市視覺符號與城市記憶,并由此注入了一種獨特的人文情懷與藝術樣式。當然,不僅是上海這座城市具有以上代表性,全國的其它大都市的這些城市風景樣式與繪畫語言,在架上繪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能通過色彩與圖形審美化的合成和創(chuàng)造,讓視覺空間呈現(xiàn)出我們對于城市記憶在影像以外的視覺語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作為“寫生場景”的教學實踐,在當時也是及其重要的?!啊畬W院派’藝術主張的清規(guī)戒律形成猛烈沖擊,把繪畫從畫室中解放出來,到室外去,運用自己的觀察去感覺自然界的光與色,并把它們瞬息即逝的變化充分地表現(xiàn)在畫幅上?!盵2]于是這三種題材便成為了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題材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圖3 20世紀的外灘照片與陳澄波的油畫作品《外灘》對比
圖4 陳澄波《上海橋影》,20世紀30年代初期
首先,作為最重要的城市風景油畫資源,“地標性景觀”的城市風景題材相關作品不僅僅只是一件普通的油畫作品,更能作為城市文脈的重要視覺文獻。例如20世紀以來,上海外灘成為相關城市風景最為常見的題材內容。以20世紀30年代陳澄波的上海時期創(chuàng)作為例。陳澄波在上海時期,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量在上海周邊江南地區(qū)的優(yōu)秀風景作品,同時也創(chuàng)作了諸多以上海城市風景為題材的作品。其主要分為兩大類型:城市地標性風景題材與畫家城市生活回憶題材。先說前者的內容,城市地標性風景題材體現(xiàn)了上海地標性的建筑風貌,如外灘的建筑景觀、黃浦江流域的吳淞碼頭、楊樹浦等地區(qū);后者則反映了畫家在上海定居時期特定的生活印象。
作為上海歷史發(fā)展變遷的重要標志性建筑風景,外灘無疑是最符合這一城市形象的景觀地標了。陳澄波不僅創(chuàng)作了《外灘》(圖3)這幅作品,1933年5月5日,他還創(chuàng)作了《碼頭——外灘風景》《和平神——外灘風景》的速寫以及《外白渡橋》的速寫作品等。與此同時,陳澄波還在上海期間,大量描繪了黃浦江流域的吳淞碼頭、楊樹浦等地區(qū)的相關風景寫生素描系列。
其次,關于“自傳性場景”,除了上文提到的陳澄波以外,更是有許多中外畫家對這種題材情有獨鐘。如日本畫家騰島武二所作的《上海黃浦江》(圖5),這些作品所包含的繪畫語言往往在畫面上是詩情畫意的、寫意式的表達方式。抒情性的表達在當下是最普及的創(chuàng)作方式——各類風景寫生與各種古鎮(zhèn)題材在畫展上是屢見不鮮。自傳性則是典型的以自身生活場景或者記憶經歷來創(chuàng)造畫面。不管是中國、外國,都會有類似創(chuàng)作題材。
圖5 藤島武二《上海黃浦江》
近代在上海生活過的許多畫家,如方君璧、朱屺瞻、王濟遠、龐薰琹等前輩藝術家們也滿懷愛國激情,紛紛前往閘北這塊紛爭之地,以自己的畫筆作為武器描繪眼前發(fā)生的國難景象,表達當時對侵略者的不滿情懷,留下了戰(zhàn)爭的非理性與殘酷性的感性創(chuàng)作。那時,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創(chuàng)作則成為了我們共同的獨特歷史記憶。而因為這些動蕩時期城市風景的演變,同時也成為城市歷史重大事件發(fā)生過程的歷史記錄。比如陳澄波通過20世紀30年代初期所先后創(chuàng)作的油畫作品《上海碼頭》《蘇州運河》《運河》《上海造船廠》《上海路橋》《河岸》等等,沿著蘇州河流域等重要城市景觀建筑,這些作品從多方面和多重角度的不同側面,體現(xiàn)了“‘寫實基礎’已融會了印象主義革命的因素在內”,[2]19這無疑能代表陳澄波對于上海城市風景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獨特的感悟與理解,同時體現(xiàn)了畫家在上海時期生活的獨特視覺記憶。
中國的城市歷史發(fā)展幾乎不同時期都有美術作品。只是我們還未把它梳理成一道脈絡,比如上海開埠時期的商業(yè)化廣告,20至30年代的城市風景,與上??箲?zhàn)時期的畫面。這些對于城市風景油畫的文脈擔當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近代上海繁華錄》中所用歷史圖像資料來分析,在“海上貿易”部分,除了清嘉慶年間所繪畫的滬城八景之一的“鳳樓遠眺”,以及表現(xiàn)早期外灘海關景象的“江海北關”石印版畫作品等,其余大部分來自歷史照片中的相關圖像,兩者比例大致為3:1000。[3]從《追憶——近代上海圖史》中所用歷史圖像資料來分析,除了其中“點石齋”“申報館”的內容通過石印插圖形式體現(xiàn)以外,其余大部分來自歷史照片中的相關圖像,兩者比例大致為2:1000。[4]——由此可以顯現(xiàn)出城市視覺文獻運用中架上語言形態(tài)的稀缺性。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的油畫作品是除了攝影術之外記錄上海歷史的最重要的文獻體現(xiàn)形式。以往對照片過度依賴,忘卻了這一塊。油畫中記錄的城市當時的地貌建筑,當時的環(huán)境與畫家本人心境的平衡或互補,成就了能與影像文獻互補的帶有獨特視角的文獻資料,從而共同承擔起了歷史的記憶。
圖6 顧廷康《外灘》
近代前輩藝術家們對當時上海城市的不同視角的觀察,各自通過油畫創(chuàng)作而表達出了獨特的人文情懷。上海“景觀”與“場景”在油畫這一畫種中,畫家們運用豐富的顏色與巧妙的構圖在有限的畫布上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空間,用視覺上的刺激留下了他們對于城市記憶在視覺語言上的人性感悟與人文精神。
在城市風景油畫的歷史上,上海這一派曾經有過關于這一篇章的歷史的高峰。吳法鼎、劉海粟、陳抱一、顏文樑、張充仁、關良等諸多畫家,都是此高峰上的代表人物。其核心的探索價值所在,就是城市人文風景。事實上,上海作為近現(xiàn)代中國美術的中心地區(qū)之一,始終蘊藏著架上藝術本土化引進和創(chuàng)造歷史的豐富資源。相關城市風景油畫的探索歷史,表明寫實主義與表現(xiàn)主義兼容并存的探索基因依然存在,不過仍然需要完善和突破。由此,我們必須認真地思考城市記憶的完整性。這個完整性的內容除了要有完整的視覺文獻的數(shù)據(jù)庫建設加以支撐,還需要給城市記憶的載體一個空間。比如相關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規(guī)劃館以及大學博物館機構等方面平臺的規(guī)劃和建設都是必需的。只有完善其中相關協(xié)同且互相合作,才能達到在影像形式與繪畫形式兩個方面,都具有完整的數(shù)據(jù)庫和一系列研究平臺。從而實現(xiàn)對于城市視覺記憶與文獻的雙向拓展。
因此,所謂城市人文風景,其實是探索城市形象背后所蘊藏的濃厚的人文品質與文化內涵。恰到好處的“具像、意象和心象”三位一體所構成的人文品質是最主要的內容,這種品質能形成一種新的藝術樣式和境界。通過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與系列化構想,逐漸孕育出特定的藝術載體,這樣就能表現(xiàn)出特定的人文情懷和情感文化。所以,對于城市風景的整體人文環(huán)境的感受,使得藝術家在各種繪畫的形式語言創(chuàng)造之中,試圖借用造型藝術中常見的風景、人物、靜物圖式因素,置換其中古典的內涵,而進一步表現(xiàn)出他們對于視覺形式語言新的結構方式和表達方式,構成了藝術家從語言本體深入到人文精神的塑造,從而體現(xiàn)出自身藝術繪畫的品格和風貌。探討人文風景這一問題,實際上這是探討架上繪畫語言中的人文精神,其文化核心問題依然是,外來文化對于中國美術本體建構的影響。
“藝術由山野轉向都市化的趨向。”[5]當代中國的藝術家們也在不斷努力創(chuàng)造出自己城市的人文風景。通過他們的努力,逐漸形成了中國架上繪畫語言探索的多元化格局。這種繪畫語言的探索是中國架上繪畫的一種成功和復興希望。當代的藝術家們擁有嫻熟的寫實技法,但不同于傳統(tǒng)的古典寫實,它滲入了現(xiàn)代生活的觀念、情緒和直覺,用筆的節(jié)奏力度和空間的象征性,這些交織在一起組成了當代特有的、一種嶄新的城市人文風景探索的前景。
富有人文精神的城市油畫風景創(chuàng)作,在當下的學院派繪畫實驗中是不可或缺的。20世紀前期已經得出的經驗在當下可以進一步延伸,進行新的實驗。所以筆者相信通過對民國時期前輩們的城市風景油畫中繪畫語言的研究,定能為當代中國風景油畫語言的成熟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圖片來源:
圖1 王濟遠《春申江畔》,大東書局1932年7月版.
圖2 顏文樑《黃浦江》“油畫之頁”專欄,《上海藝術月刊》第四期,1942年2月出版.
圖3 左為20世紀上海外灘歷史照片,上海市黃浦區(qū)檔案館收藏;右為陳澄波《上海碼頭》,1933年,布面油畫,38x45.5cm,私人收藏.
圖4 陳澄波《上海橋影》,1929-1931年,布面油畫,45.5x38cm,私人收藏 .
圖5 藤島武二《上海黃浦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圖6 顧廷康《外灘》《藝風》1934年第2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