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道旁山花爛漫,采擷幾朵傾心的,卻常常因桃花的嬌艷放棄了芥菜花的淡雅,因梨花的清純遺忘了桃花的嬌艷。
誠如安東尼所說,“生命是一場又一場美好事物的追逐”,但反復(fù)的追逐與舍棄后,我們會不會最終只能期期艾艾地立于時光末梢,懷想曾經(jīng)那段夾雜在歌哭肆意的繁弦急管里一段平凡寡淡的時光,追憶它帶給我們的細微而深遠的心靈悸動?我們會不會最終在花田盡頭遙想,若清麗如雪的梨花與燦若朝霞的桃花相配,是否更有一番風(fēng)味?
好比烏鴉和麻雀由于叫聲的嘲哳奇異而被冷眼相待,我們對其他聲音的排斥,往往是由于覺得這聲音不悅耳,這獨特毫無用處。于是,我們常常異口同聲,以壓倒性的優(yōu)勢湮沒從另一個方向傳來的幽茫樂音。
有不同思想的人沉默了,接在盧梭那句“上帝創(chuàng)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破”后,社會重新又套上了模子。
周國平曾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神,然后才有了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倍嗌偃藚s挑剔著,舍棄,或更決絕些說,趕走其他諸神。一花獨放不是春啊,只有一個神的天堂,是寂寞的。
最后是我們自己,趕走了心中的麻雀,心中的烏鴉。
其實,即便再零星渺茫的不同之聲,只要順應(yīng)了歷史的潮流,也可能四兩撥千斤。像多少年前種族歧視盛行的美國,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在公交車上孤注一擲般的一坐,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的振臂一呼,這樣微弱的黑人之聲,卻最終喚醒了人們的思考。在黑人低人一等的理念仿佛理所當然之時,這樣的聲音顯得突兀尖銳,卻因真正道明了社會方向,而力挽狂瀾。
由此,我們要敢于傾吐自己的并大度包容他人的不同之聲,把它們交給時間去檢驗。畢竟獨奏再悅耳,也不及合奏的大氣絕妙,交響樂里最細微的聲響,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花獨放不是春,贊嘆桃李的明媚天真時,別忘了給溪邊素凈的芥菜花一席之地,讓春風(fēng)在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吹拂,直至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