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汪路路 朱 杰 楊 鄭 石秀全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急腹癥常見疾病之一,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轉移性右下腹痛,常伴有發(fā)熱、惡心及嘔吐,右下腹有固定壓痛點。一般由于闌尾管腔堵塞、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以手術治療為主。絕大部分患者只有一條闌尾,但由于發(fā)育等因素可導致闌尾變異,其中雙闌尾畸形為其較罕見的變異之一,有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僅為0.004%~0.009%[1],也有文獻報道雙闌尾畸形者,其急性闌尾炎發(fā)病率為0.003%~0.240%,我科收治1例,報道如下:
患者徐某,男性,13歲,于2020年6月6日因“轉移性右下腹疼痛不適伴發(fā)熱、惡心、嘔吐1天”入住本醫(yī)院?;颊呷朐簳r體格檢查:T:38.8 ℃,P:134次/分,R:20次/分,BP:116/77 mmHg,W:51 kg。神清,急性面容,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頸軟,兩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啰音,心律齊,各瓣膜區(qū)未聞及雜音,腹部平坦,未見胃腸型、蠕動波,肝脾肋下未觸及,右下腹部有壓痛,有肌緊張及反跳痛,腰大肌試驗陽性,腸鳴音約4次/分,雙下肢無水腫,NS(-)。輔助檢查:本院腹部彩超示:右下腹管狀回聲,考慮腫大闌尾;血常規(guī):白細胞數(shù)18.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5.6%。胸片、凝血、生化全套、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
入院診斷: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局限性腹膜炎。急診在全麻下行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術中見:盆腔膿性分泌物約200 mL,大網(wǎng)膜包裹盲腸,推開網(wǎng)膜,在回盲部外側尋及闌尾,闌尾長約5.0 cm×1.5 cm,充血水腫明顯,表面附著膿苔,體部穿孔,闌尾系膜水腫,吸引器吸盡膿性分泌物,再次探查見回盲部內側有1個長約4.0 cm×1.0 cm條索狀組織,與末端回腸壁粘連,分離粘連,見該組織表面附著膿苔,體部可見穿孔,并有完整系膜,考慮患者為雙闌尾畸形并化膿穿孔,常規(guī)切除。術后予以常規(guī)抗炎、補液等治療,術后第4天順利出院。病理組報告:雙闌尾;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見圖1。
圖1 患者術中影像及術后大體標本
急性闌尾炎的患者初期肚臍周圍或中上腹部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后會逐漸轉移到右下腹部,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等不適,而且急性闌尾炎病情發(fā)展快而且多變,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2-3]。而急性闌尾炎患者中,有極少數(shù)為雙闌尾畸形伴急性闌尾炎。雙闌尾畸形,其發(fā)生可能是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變異,使盲腸末端出現(xiàn)形態(tài)上的變化,從而形成兩(多)條獨立的闌尾。自上世紀首例雙闌尾報告以來,全世界報告的雙闌尾也不多[4]。
目前,對于雙闌尾畸形分類,主要以Cave-Wallbrige分類法為主,其分為A、B、C、D四種類型、A型,根部位于同一盲腸的同一部位,兩個闌尾共干,呈“Y”形。B型,起源于同一盲腸的不同部位,又分為B1~B4亞型。B1型,兩個闌尾對稱分布在回盲瓣兩側。B2型,“結腸帶型”,兩個闌尾沿同一結腸帶縱行分布。B3型,第2條闌尾起源于肝曲。B4型,第2條闌尾起源于脾曲。C型,擁有兩個盲腸,各自分布一個闌尾。D型,“馬蹄形闌尾”,一條闌尾有兩個開口,根部通常位于回盲部。本患者為B1型。
雙闌尾畸形的患者,同時伴有雙闌尾急性闌尾炎,極為罕見,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極易漏診,造成不良后果,輕者患者急性闌尾炎再發(fā),再次手術,重者可能導致闌尾周圍膿腫、炎性腸梗阻、感染休克、腸瘺,甚至死亡。相關文獻報告,術中漏診,導致雙闌尾畸形患者再次手術[5-6]。對于外科醫(yī)生而言,要有意識到有闌尾畸形可能,術中仔細探查是必不可少的。若術中漏診,可能會導致患者術后癥狀不緩解、加重,甚至需要再次手術。這會給患者帶來身心創(chuàng)傷,同時也易產(chǎn)生醫(y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