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紅
當前,對新生兒采血以足跟采血為主要操作,而足跟采血操作中會存在較強的疼痛感,新生兒本身對周圍環(huán)境就存在適應性較差的狀況,疼痛更是會使之產生嚴重的生理應激反應和心理應激反應,從而增加機體代謝,誘發(fā)心率加快、免疫功能加快等全身性反應,使之啼哭不安,心腦血管功能不穩(wěn)定,嚴重時還會損傷中樞神經系統(tǒng)[1]。在這種狀況下,臨床認為必須要加強在新生兒足跟采血中的護理干預,既疏解其疼痛感,又能夠緩解其生理應激反應。本院對新生兒足跟采血時行袋鼠式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醫(yī)院產科需行足跟采血篩查的新生兒180例作為研究對象。①采取雙盲選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90例。對照組中,男51例,女39例,胎齡34~42周,平均胎齡(36.49±0.54)周,出生體質量2.3~4.2 kg,平均出生體質量(3.1±0.3)kg;觀察組中,男54例,女36例,胎齡34~42周,平均胎齡(36.18±0.55)周,出生體質量2.2~4.3 kg,平均出生體質量(3.1±0.4)kg。對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具有研究可能。②納入標準:所有新生兒均為初次接受足跟采血,且未處于呼吸系統(tǒng)支持或者吸氧干預狀態(tài)[2];新生兒無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疾?。晃捶每股?,且在采血前24 h新生兒與母親均未接受任何鎮(zhèn)靜或者鎮(zhèn)痛干預。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所批準,且新生兒母親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新生兒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在接種室內,將門窗關好,且將室內溫濕度分別保持在26 ℃~28 ℃、55%~60%。以襁褓來對新生兒進行包裹,并于操作臺上進行采血。在整個采血中,不給予其他護理服務。采血后,及時對穿刺點進行消毒和按壓止血即可。如果新生兒存在哭鬧,可適當地進行輕拍、撫摸,舒緩其情緒。
1.2.2 觀察組 對新生兒采取袋鼠式護理干預。在對新生兒實施足跟采血前,必須要由已經經過嚴格的KMC培訓的護士引導母親進行袋鼠式護理。在采血之前,對新生兒給予袋鼠式體位干預20 min,并且由護士進行足跟采血。在采血后,繼續(xù)給予袋鼠式體位干預。袋鼠式護理的主要內容為:①營養(yǎng)干預:護理人員需要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yǎng)相關知識介紹。不少產婦在分娩后,體力耗損嚴重,且還未適應角色的轉變。在這種狀況下,臨床需要引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yǎng),使之能夠正確的看護新生兒,并且給予營養(yǎng)補充。在必要時,可根據產婦的母乳分泌狀況,給予其他方式來進行營養(yǎng)干預。②袋鼠式環(huán)境干預:在住院期間,需要對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避免病房的氣味或者光線等,影響新生兒的休息,室溫保持在26 ℃~28 ℃。調整產婦床頭高度,或者協(xié)助產婦坐立于扶手椅之上,讓產婦將新生兒面部靠于胸前,并且以左手來對其背部進行適當的撫拍,右手托住新生兒的臀部,使之保持俯臥位,與產婦能夠胸對胸,產生足夠的皮膚接觸。在整個接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產婦進行兒歌哼唱或者輕撫額頭等行為,與新生兒進行情感交流,轉移其注意力。
1.3 評價指標 根據采血過程中,新生兒面部疼痛表情持續(xù)時間與啼哭持續(xù)時間來對其疼痛狀況進行分析。同時,記錄兩組新生兒的采血成功率與樣本合格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新生兒在采血過程中的疼痛狀況以及采血質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新生兒穿刺中疼痛狀況比較(x±s,s)
表2 兩組新生兒采血成功率與標本合格率比較 例(%)
新生兒肢體功能與語言功能尚未完全,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無法通過言語來表達疼痛,只能夠以面部表情、哭鬧情緒、肢體反應等來進行疼痛反應[3]。而在目前,為了保證新生兒的質量,及時對疾病進行檢出和治療,臨床提出了新生兒篩查的政策。其中就必須要以采血的方式來進行部分疾病的檢驗,這就使得新生兒足跟采血的實施頻率提升[4]。在足跟采血的過程中,新生兒必然會感知疼痛。為了保證其情緒與生理狀態(tài)的穩(wěn)定,臨床必須要加大護理力度,保證干預的有效性。在目前,臨床對于新生兒足跟采血提出了諸多干預措施,袋鼠式護理的運用相對常見。
所謂袋鼠式護理,其強調新生兒在出生早期與母體進行充分的皮膚接觸、肢體接觸與情感交流等活動,能夠給予新生兒足夠的溫暖和安全感,從而使之生理和心理狀況得到穩(wěn)定,環(huán)境適應能力相對提升[5]。袋鼠式護理本身包含了袋鼠式體位、袋鼠式營養(yǎng)、袋鼠式出院三個護理內容[6]。而我院在運用時,結合新生兒的具體狀況,對護理內容進行了調整。本次實驗,觀察組在新生兒足跟采血時,仍舊運用袋鼠式護理,但僅僅保留了袋鼠式體位干預,引導母親與新生兒進行足夠的情感交流,從而使得新生兒的心理狀態(tài)得以穩(wěn)定。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袋鼠式營養(yǎng)干預與環(huán)境護理。其基于我院狀況適當的進行了調整,保證了實施的可能性。本次試驗結果表明,觀察組新生兒在采血過程中的生理狀態(tài)更為穩(wěn)定,且疼痛持續(xù)時間相對較短,這些指標相較于對照組來說,差異明顯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足跟采血的過程中,對其運用袋鼠式護理干預,能夠保證其生理指征的穩(wěn)定,舒緩其疼痛感,從而提高采血成功率與標本合格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