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憲俊
內(nèi)容摘要:清代蘇北長篇敘事詩《胡打算》中使用了大量的徐州地區(qū)方言詞??坚屧撛娭懈挥械赜蛱厣姆窖栽~,以體現(xiàn)其在徐州方言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研究上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關鍵詞:《胡打算》 方言詞 考釋 徐州方言
《胡打算》是清代蘇北邳州民間七言敘事長詩,為民間藝人的說唱腳本。著者為邳州人。該詩當于清朝乾嘉年間已基本成型,至今已在邳州周邊地區(qū)流傳二百多年。筆者寓目的一個清末印本,凡910行,6370字,堪稱世界長詩。
《胡打算》運用大量的徐州地區(qū)方言詞語描繪了清代中期邳州一帶集市地名、農(nóng)耕稼穡、房屋園林、禽畜花果、婚嫁殯葬等各類生活場景,展示了一幅幅蘇北、魯南地區(qū)的民間風俗畫,堪稱當時百姓生活百態(tài)的集合。
一.《胡打算》中使用的方言名詞
《胡打算》一詩使用了大量的邳州及徐州地區(qū)方言詞,而以指代各類物品名稱的方言詞最多。試列舉一些:“轱轆、石橛、地界、洋煙、旱煙、秫秫、稻、秫秸、瓜瓤子、鞍韂、豚豬、老羯子、簸箕、碌碡、木杈、耖耙、揚場掀(锨)、漏掀(锨)、笆斗、撮箕、摺子、花啦棒槌、袷襖、頂針、嗶嘰、馬褂、瓦屋、山墻、影壁、脊棒、杉木條子、仰塵、扒鍋匠、喇叭號子、請?zhí)?、拜盒、馬杌、筲桶、風箱、鏊子、煎餅、糖糕、百子糕、條酥、面果、蒸卷、餃子、 食、元棗、醬豆、河溝、鰽魚、鳊魚、蛙子、黃子、雞頭子、單被、妗子”等。這些名詞包括農(nóng)具、農(nóng)作物、家禽家畜、生活用品、食物等類。
對一些方言詞略作考釋。“秫秫”就是高粱;“鞍韂”即馬鞍子;“老羯子”指年歲大的公羊。“袷襖”即夾襖,一種雙層的上衣;“袷”同“夾”?!凹拱簟笔墙ǚ孔訒r架在屋脊上的棆棒。“馬杌”,坐具,板面較寬的矮凳子。清代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云:“俗以方而大者為馬杌子?!薄盎ɡ舶糸场保环N有柄搖動作響的兒童玩具。“煎餅”至今仍為蘇北邳州及魯南地區(qū)一種常見主食,烙煎餅的工具即為“鏊子”?!?食”即餃子,多指素餡的,詩中即以“肉餡餃”與
“ 食”并舉?!?”,《十三韻》釋為“以面包菜曰 食”?!榜R褂”是舊時穿于袍服外的對襟短褂,衣長至臍,袖僅遮肘。因著之便于騎馬而得名,流行于清代及民國時期。“單被”,邳州稱床單為單被,被面或被里拆開后單用也稱單被。徐州市區(qū)及西北片則稱床單為被單子?!把鰤m扎起貼白絹”,“仰塵”,房屋內(nèi)用高粱秫秸稈和紙張等裱糊的頂棚,《胡打算》不同版本里出現(xiàn)了“仰塵、仰棚、仰視”的不同說法?!半u頭子”,徐州一帶中藥店稱芡實,飯館稱芡粉。西漢揚雄《方言》第三卷載:“ 、芡,雞頭也。北燕謂之 ,青徐淮泗之間謂之芡,南楚江湘之間謂之雞頭,或謂之雁頭,或謂之烏頭?!痹娭羞@種物品類方言詞數(shù)量眾多,極富地域文化特色。這些物品在今徐州地區(qū)大都存在,少數(shù)已消失或不常見,如馬褂、漏锨、拜盒、摺子。
詩中有多處對家畜的集中描寫:“先使牛犢驢駒子,后使水牛大牤犍”、“騍馬騷馬好烈性,騸騾草驢拉磨碾”等,還寫到牯牸、
牛犢子、犌子、騸馬、騸驢、駏驢、叫驢、騾子等家畜。牤犍指閹割過的公牛;牯牛指公牛;牸指母牛; bèi,《廣韻》釋作牛二歲也;犌,《集韻》釋為牛有力者。騍馬即母馬;騷馬指公馬。草驢即母驢;叫驢指公驢。詩中牛馬驢指稱繁多,這些方言詞匯極具時代色彩,反映出在清代這些力畜與人類的生產(chǎn)勞動關系密切,它們在當時蘇北農(nóng)村耕地或運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胡打算》有這樣三句詩:“蠻子掌柜能賺錢”、“奤子掌柜把油打”、“海邊毛子懂鹽務”,其中的“蠻子”、“奤子”、“毛子”恰好代表了以徐州為中心的三個不同方位的口音?!靶U”,《十三韻》釋作“南方聲音謂之蠻子”。“奤”,也寫作侉、咵。奤,《十三韻》釋作“奤子,北方人”。咵,《十三韻》釋作“咵聲”、“南蠻北咵”、“北咵子”。《十三韻》是清代早期的徐州方言韻書,可見清代就有“南蠻北咵”的說法。侉子,《徐州方言詞典》釋為:“指操徐州以北北方口音的人?!泵╩ǎo)子,徐州把說話帶連云港、海州一帶口音的人叫毛子。至今徐州民間還有“南蠻北侉東海毛”的說法。
“老的送在風水地”,句中“老的”是一個由形容詞加“的”字組成的名詞成分,指家中長輩,與“小的”(指晚輩)相對,徐州至今延續(xù)這一說法,如:小的得孝順老的。
二.《胡打算》中使用的方言動詞
除了大量的方言名詞,詩中使用的方言動詞也不在少數(shù)。舉例予以詮釋?!摆s會”、“趕集”,指到集市上買賣貨物?!鞍静恕敝赴咽卟说确旁谒镏?。“嚼鄰罵舍”,“嚼”,罵的意思,如:胡嚼亂罵?!盁仭敝冈谠钕聼?。“擱在床頭上”,“擱”,放的意思。“抱雞”,孵小雞?!氨А?,《十三韻》作“菢”,訓作鳥伏卵曰菢窠?!皨说啊?,“下蛋”的意思?!皨恕保妒崱丰屪鳎骸半u嬎蛋,凡卵生皆曰嬎蛋?!边^去有的家長告訴孩子不要看母雞下蛋,說小孩子看母雞嬎蛋,長大了之后容易臉紅。此說法顯然并無根據(jù)。
動詞“打”在詩中出現(xiàn)多次:“栽上椿樹把床打”、“先請木匠嫁裝打”(制作)、“打漏锨”(鍛造)、“閨女打發(fā)出了嫁”(特指嫁女)、“奤子掌柜把油打”(榨油)、“打響鞭”(揮舞抽打)、“打骨牌”(玩耍)、“打公罵婆”(毆打)、“夜間無事打算盤”(盤算),“菊花打著黃羅傘”(撐著),“金嘴銀頭打翠藍”(雕刻、印),意思各不相同。“打”在徐州方言里是一個搭配能力很強的動詞。
“下湖耕地需要柁,犁耙繩索不用言。犁鏵镵頭并耩子,搖耬撒種不得閑?!薄拌?、犁耙、犁鏵、耩子”等都是耕地種地用的農(nóng)具,用動詞“耕地、搖耬、撒種”等連綴起來,寫出了下田耕地及播種的場面,體現(xiàn)出方言與農(nóng)耕文化的關系。
《胡打算》里所稱“下湖”,徐州市區(qū)及西北片的豐縣沛縣則稱“下地、上地”?!跋潞笔且粋€使用地域范圍很窄的方言詞,僅流行于中原官話區(qū)的棗莊、郯城、徐州東南片(邳州、新沂、睢寧)及江淮官話區(qū)的連云港、盱眙等地。據(jù)史料記載,歷史上宿州與徐州之間曾經(jīng)存在一個叫“陴湖”的大湖,酈道元《水經(jīng)注》記載過此湖,唐代白居易描寫過此湖。陴湖宋元時已可能淪為沼澤,約元末明初,漸漸干涸,變成了沃野。湖水退去,在湖床上種植莊稼,相沿過去下湖捕魚的叫法,也稱為“下湖”,“湖”也就成了農(nóng)田的意思。
《胡打算》里多次提到“吃煙”:“他娘喜得光吃煙”、“吃袋煙來把乏解”。如今“吃煙”的說法,在邳州及新沂、睢寧已只存留于老派口中,年輕人受普通話影響已很少如此說了。徐州市區(qū)及西北片不說“吃煙”,而說“吸煙”。而“吃煙”的說法在江蘇省內(nèi)通行于江淮官話區(qū)最北端的東海、連云港,向南直至吳方言區(qū)的蘇錫常,足見位于徐州東南片的邳州所受江淮官話的影響。徐州方言內(nèi)部呈現(xiàn)出東南與西北差異的特征:東南片的邳州、新沂、睢寧部分語言現(xiàn)象與相鄰的江淮官話一致,西北片的豐縣、沛縣則體現(xiàn)出中原官話的特點。
三.《胡打算》中其他詞類的方言詞
在現(xiàn)今邳州人口中“使”字是個高頻詞,而徐州市區(qū)及西北片很少用這個詞。“使”在《胡打算》里出現(xiàn)次數(shù)很多:“割下麥子使車拉”、“要得光滑使刨刮”、“使包袱裹”、“使碾軋”等,這幾處的“使”字都相當于介詞“用”。而“先使牛犢驢駒子”(役使)、“笆斗扒來簸箕使”(使用)、“桂油阿膠使的全”(使用)三句中的“使”,為實義動詞。
詩中還運用到擬聲詞。“碌碡上場吱吱叫”,“吱吱叫”,用碌碡軋場時發(fā)出的聲響?!袄蠣斚驳倪赀甏保斑赀辍笔谴⒌穆曇??!案鞅辣赖娜劬o”,“各崩崩”是模擬胡氏懸梁時系扣的麻繩發(fā)出的聲音。
此外,詩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俗語、慣用語或成語,如“大小不就、偷生挖熟、一溜煙、嚼鄰罵舍、打公罵婆、牛頭馬面、姓甚名誰”等,這些詞語形象生動,有的頗具地域色彩。
初步梳理,即發(fā)現(xiàn)《胡打算》中出現(xiàn)的方言詞達數(shù)百個之多,因此它是研究清代徐州方言詞匯的重要資料。詩中的大部分方言詞至今依活躍在徐州話中,有的則已消失不用。詩中詳細刻畫了喪葬文化的送殯場面,其中的“點主”(請有名望地位的人用朱筆補上靈牌上“主”字一點的儀式)是喪禮中最隆重的一項,而今這一儀式在徐州喪禮中已消失不存了,“點主”一詞隨之消失?!逗蛩恪窞樾熘菝袼孜幕芯刻峁┝瞬牧吓c依據(jù)?!摆莅私^”、“十樣錦”、“蜜食八寶”及室內(nèi)陳設、服裝打扮、婚喪用品及禮俗等,都是民俗研究的豐富素材。
2007年《胡打算》入選徐州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目前,《胡打算》被納入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
參考文獻
[1]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方言志[M].1998.
[2]邱光華.“下湖”考[J].漢字文化.2016(1).P81-82.
[3]蘇曉青、呂永衛(wèi).徐州方言詞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4][清]周兆文序編.十三韻[M].徐州西關南菜園同德善堂石印局.1934.
(作者單位:徐州生物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