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尺牘之功用、尺牘之分類為理論依據(jù)出發(fā),對明清之際名家周亮工所編纂的《尺牘新鈔》小發(fā)議論,并對其中的山水尺牘進行賞析。
【關鍵詞】尺牘;山水尺牘;《尺牘新鈔》
【中圖分類號】K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3-173-03
【本文著錄格式】劉思彤.山水尺牘小議[J].中國民族博覽,2021,02(03):173-175.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清代江南文人尺牘研究”(項目編號:KYCX19_1960)研究成果。
一、“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尺牘之功用
尺牘,原指古人用于書寫的木簡,木簡規(guī)格長一尺,故稱之為“尺牘”,尺牘在起初多用于書法、繪畫,在紙張發(fā)明前,用竹片或木簡制成一尺長的版面,用于書寫記事,傳遞消息,敘情表意,因此尺牘又有尺素、尺函、尺鯉、尺箋等多種稱謂。古代尺牘因為篇幅和形式的關系,更多地被歸進散文一類。尺牘作為人們最常用的表情達意的載體,承載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思想,為記錄社會思潮做出了屬于尺牘獨一份的貢獻。周星杓有言:“文章僅是寥寥數(shù)句,或通情愫,或敘事實,而片言只語中,反有足以窺見性情之處,此其特色也?!毙旁粚懡o另外一個人,日記則是給自己看,相較于面對大眾而創(chuàng)作的小說戲曲等文體,這兩種文體自然是更真實而天然。
《尺牘新鈔》從寫作形式上來說可謂豐富多彩。既有駢文,又有散文,駢散爭奇斗艷,卻又互相融合,多以駢文為主,幾乎達到無一篇不用駢文,同時適當輔以散文。駢儷之體,盛于齊梁,為文章的形式美而出現(xiàn)偶語華藻的講求,乃是文體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句式整煉,詞語對仗,講求文采??登⑹溃墐倥d,乃是意料中事。
正如馬積高先生在《清代駢體文的復興與考據(jù)學》一文中所指出:“清代駢文家對駢文的應用范圍有所拓展,駢文在六朝,除歷史類記敘文字外,幾乎無所不包,清代的駢文家,凡是六朝人已用駢文來寫的體裁固然用駢文來寫,唐宋古文家所開拓的文章領域,他們也試圖用駢體來寫,尺牘便是其中的一種,駢文家功力雄厚,在處理時也是得心應手?!笨梢哉f駢體文就像是舞蹈家戴著鐐銬在梅花古樹下翩翩起舞,卻也能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清代尺牘之繁盛,遂不免郁郁乎駢文。
雖《尺牘新鈔》多有駢文,但卻未見普通駢文的浮靡纖仄之感。四六駢語中穿夾散文地表達方式,使之流露出節(jié)奏感均衡感并具之美。陸時雍《詩鏡總論》中提到:“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尚書·舜典》有言:“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p>
“體簡而用繁[1]”,明人王世懋在其《尺牘清裁后序》中這樣概括尺牘的特點?!耙馑?,筆輒能赴”,尺牘寫作往往比古詩文寫作要容易得多,不用“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也無需“十年草賦、終宵覓句”。
曲高而和寡,陽春白雪式的詩文能夠唱和之人往往極寡,而尺牘文體束縛少,形式簡單,敘事抒情二者皆可,雖有“斧藻非出于哲工,支離未免于覆瓿[2]”之嫌,但是好尺牘卻可兼具古文之高妙和詩歌之情韻。
尺牘肇興,迨自上古,秦漢以降,代不絕書[3]。尺牘在明代中葉以后受到眾多仕途不得意或是下定決心隱居山林儒士們的追捧,明清文學大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會存在尺牘的身影,尺牘在明清兩代儼然更加風行,這種文學樣式的書寫心態(tài)更為自由放松,行款章法更加錯落有致,裝飾趣味更加多姿多彩,成為文人私密寫作的首選。
小到人生悲喜、唱酬邀約、評書論文、求學問道、賞花品茶、日常瑣事,大至國家興亡、政策得失,細至病足求藥、美食器具,內(nèi)容種種,皆得以在尺牘之中細細鋪陳,除卻官場套話,尺牘的私密性愈發(fā)明顯,內(nèi)容也變得空前豐富起來。感悟綿綿,郁久長積,慰藉勸勉,情思意緒,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使得文人尺牘的藝術性與思想性得到提升,文學價值也愈發(fā)地明顯。
宋代文學大家的尺牘已經(jīng)擁有了無與倫比的示范意義與號召力,大量文學性與藝術性兼?zhèn)涞纳袼茧h永的短簡在本時期涌現(xiàn)。在文學大家人格魅力的投射之下,只言片語皆成記錄成經(jīng)典,他們以尺牘宣傳自己的文學理念、獎掖后進、為范作則,散體化、平易暢達的尺牘開一代尺牘新風,不為空言、文采斐然的尺牘精品層出不窮。在尺牘中流露真實性情、書寫生命情感的厚度,奠定尺牘尺幅千里的氣勢與詩般涵蘊豐厚的意境,生命歷程、心態(tài)以及情感在尺牘中顯現(xiàn)。
自明朝嘉靖、隆慶年間以來,多樣化的尺牘選本風行坊間,作品數(shù)量之多蔚為大觀,可考名目者近百種,現(xiàn)流傳至今者亦有數(shù)十種。受楊慎、王世貞等人的推動,明清時期尺牘之風盛行,萬千變化,全部付與板寸木片,“不能言而言之、不得言而言之、不可以言而言之”者全付諸尺牘,尺牘成為了時人傾吐心聲、達己性情、抒寫感受的最佳選擇。
二、“文實兼?zhèn)?,傳情達意”——尺牘的分類
尺牘選本按內(nèi)容性質(zhì)可分為三類:
一為文學鑒賞類,突出文學性,所選注重清新雋永,系供文人清賞而編,如王世貞之《尺牘清裁》、沈佳胤之《翰?!?、梅鼎祚之《書記洞詮》、周亮工之《尺牘新鈔》等均為文學鑒賞類尺牘之代表。
二為應用借鑒類,兼具文學性與實用性,雖有活套性質(zhì),但都是實際蒐集前人尺牘而成,如李國祥之《古今濡削選章》、李漁之《尺牘初徵》、徐渭之《古今振雅云箋》等可為代表,此類尺牘托偽選本頗多,所署為知名大家者,均需特別留意,尤署明代中葉之前作家的作品,則很大概率為托偽無疑。大多托偽之書,多因書賈競利,其書商業(yè)化特征明顯,剽竊前人之作品,請名人為之作序或托名作序,提升選本身價和所謂的“真實性”,以注重實用性為主,文學性甚少。
三為書函活套類,按尺牘性質(zhì)分門別類,書信有來有往,內(nèi)容可供“照搬借用”,屬應用性之尺牘范文,以鐘惺之《如面譚》、馮夢龍之《折梅箋》為代表,書函活套類尺牘亦有托偽選本,但數(shù)量極少,按下不表。
每一個時代的文學都和社會思潮緊密相連,可以說,文學創(chuàng)作和社會思潮共生,社會思潮決定了當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和內(nèi)容。每一時期的文學都具有共同的思想旨歸,當然,文學也并不全部依附于社會思潮,探其究竟,終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在社會思潮的大面積覆蓋下,每一時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總體上反映著社會思潮的特定思想導向,使得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趙樹功在《中國尺牘文學史》中是這樣記述尺牘創(chuàng)作的時代特征的:“山水尺牘盛于南朝;干謁尺牘盛于唐;性命尺牘、閑情尺牘、諷世刺時尺牘盛于明;論道尺牘(包括論佛、論心學、理學尺牘)盛于南北朝與宋、明;論學尺牘盛于清。”改朝換代之際,總有一部分遺民對新廷大失所望或是誓死保持氣節(jié)不仕新朝,他們放棄對世俗的眷戀,歸隱于山水之中。自然,每個時代都會有蔑視榮華富貴、醉心于山水之中的狂士,山水尺牘的發(fā)展和此也不無關系。
尺牘作為人們思想交流的工具,因其私函性質(zhì)使人們在寫作時顧忌甚少,往往率性而談,表達出的思想更為真實、直接。人們自覺的創(chuàng)作意識更多地被注入到尺牘中,使得尺牘的藝術技巧與境界錘煉都進一步增強,文學價值大大提升。
三、“清新自從箋中來”——明清文人山水尺牘小議
明清文人雅士的山水尺牘不同于前朝尺牘的風味,單有一種別樣的風貌。明清兩朝思想文字獄甚盛,文人雅士多風聲鶴唳,不敢在詩歌中寄予過多思想,于是便借尺牘之形態(tài)抒寫自己內(nèi)心之情感。寄情于山水,以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的胸襟去感知,以獨特的欣賞眼光、獨到的雅致寄情于山水,形成了有別于前朝文人的山水尺牘。
明清山水尺牘不僅表現(xiàn)出新的情感特質(zhì)和審美意趣,亦更新了表現(xiàn)形式,拓寬了山水的審美空間,周亮工編纂的《尺牘新鈔》即為文學尺牘極好的代表作品之一。隨卷翻開尺牘兩三段,百年的麗山秀水便如長歌畫卷般徐徐鋪開,讀后只覺清新之氣撲面而來。在《尺牘新鈔》卷之五中收錄了明清之際的書畫家王鐸在《擬山園選集》中寫山畫水的尺牘片段:
《答親友》
“今者河邊新柳,山下春煙,王母洞桃花光武陵杏子,濯濯然,與床頭芳醪斗色矣。不能與足下舉杯,相酬于明月綠水之區(qū),可勝悒悶。”
春日融融,河邊抽出嫩芽的新柳,山腳下蒸騰起的團團白霧,王母陵處的桃花和光武陵處的杏花閃耀著鮮嫩的光芒,可和榻邊的杏花酒一爭春色。不能和親友在明月高照之下,青山綠水之間舉杯暢飲,真是一大憾事。
《答九陽》
嵩山蘭花正開,與二三友石淙之下,餐朝霞,吸晚翠,題詩巖上,可當我春風一度。鐸非紳組情深,煙嵐道淺者。
嵩山的蘭花開得正好,與二三好友在流水奇石下以朝霞為餐食,以晚翠為美酒,在山巖上刻下詩歌數(shù)句,且當作是春風題下的詩句吧。我可不是一時興起夸贊這美麗的山水,而是對這煙嵐繚繞的山水美景有著真正的喜愛之情!
《與房??汀?/p>
粗筆何當于足下?要亦蟹螯郭索譚底,不見崇岸。足下登日觀峰,東瞰滄海,紅樹爛熳,空翠飛撲。此時切記不可展視,恐山靈姍哇,現(xiàn)相仆夢,不張口唾仆乎!
我粗劣的文筆怎么能夠?qū)懗鲞@樣美麗的山水?如果寫就就仿佛在水潭下摸摸索索的螃蟹,終日不能見到潭水之外的明亮。請您登上日觀峰,向東邊俯瞰蒼茫的林海,紅色的樹木映襯出蒼茫的紅,鮮艷欲滴的翠色好似撲面而來。這個時候切記不要展目而視,只恐這有靈氣的山水會出現(xiàn)在夢中對我們張口唾棄!
《與藐山》
足下主何隅乎?宣城山中,水泉激澎,如數(shù)萬烈雷,掣轉長松怪石之下。佐以清醑丹菊,黃茅煙霞,性適一舫夜泛,月下短簫,知足下不負秋水白云也。雖然,銜詔飛來,魚磯可奈何!文天祥曰:惟恐逢恩。一日移去。
閣下喜歡觀賞哪一座山呢?宣城的山中,泉水澎湃,好似數(shù)萬聲驚雷,在長松之間沖刷著怪石而下。我欣賞著這青山綠水,紅黃相宜的丹菊,焦黃的茅草襯托著煙霞,我追隨自己狂放不羈的性格乘著小舟,趁著夜色,泛舟湖上,在月光下吹著短簫,真不辜負這秋水白云。就算是皇帝下詔招我入京,只恐辜負了這青山綠水,我便要速速逃離世俗。
《答季重》
昨費墨可二螺,鐘山紫氣,排闥而入,為我送青縈白,棹聲撥水,煙波相接,吾輩得意之事,畫省蘭臺能勝此無?
昨日畫畫頗費了些墨,畫中仿若感到鐘山紫氣撲面而來,為我送青縈白,棹聲撥水,煙波相接。我平生所得意的事情,便是畫蘭臺,可即使是畫蘭臺,便也無法與這詩情畫意相媲美。
情意自然流出,毫無矯飾造作痕跡,本色自然,情真意切,更有情味。王鐸這份平實自然、質(zhì)樸淡泊自然是傳承了前朝山水尺牘的悠游和從容。看似平淡之味卻又不平淡,韻味出其文章之上,大有肺腑之情,平易淺近,紙短情長,寥寥數(shù)語,性情畢見。
結朋聚友、登山臨水,用畫家兼文人的眼光看山水之可愛,與板滯雅馴、故作大聲壯語的高文典冊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無拘無束、無所掩抑的真實靈魂躍然紙上。
四、“何當共書白尺素,卻話留荷聽雨時”——終論
山水尺牘向來是文人尺牘中重要的一層,山水尺牘不僅描寫山水,更多的是記錄游歷過程,傾記錄者之心意。對山水傾注自己熱情的文人們每一個時代皆有,但多是借自然山水來闡寫人生哲理、抒發(fā)懷才不遇的憤懣。但純粹地寫就山水之美,古往今來,少之又少。人和山水都成為了獨立的精神個體,人置身山水懷抱中,與自然渾融和諧成為一體。在山水中,將身心和情感托付于山水之間,自然的靈性被激發(fā)出來,宇宙間千百萬年形成的最具有靈性的宇宙之精華,登山臨水,亦是快活。正如袁宏道在其文集《袁宏道集箋?!分兴f的那樣,“湖水可以當藥,青山可以健脾,逍遙林莽,欹枕巖壑,便不知省卻多少參苓丸子矣[4]”。
駢體尺牘的傳統(tǒng)美質(zhì)主要在于用典而蘊藉,對偶以整齊且和諧聲律。國人極講求語言含蓄之美,用典使得駢文尺牘表現(xiàn)出含蓄而典雅的審美特質(zhì),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lián)想,巧妙用典不僅可避免因文字敘述過于直白而導致的索然無味,更可給尺牘往來雙方留下回味之地和悠長余味,體現(xiàn)出“以數(shù)典為工,以博雅見長”的特點。
“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贝两袢?,我們雖然更注重尺牘作為文學的一方面,但尺牘本體的書信功能尚有值得我們認真研習的價值。規(guī)范典雅的書信用語,不僅顯示出個體對的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更能給交流方留下不俗的印象。書信寫作值得成為基礎語文能力培養(yǎng)中的重要一環(huán)。
諸如提稱語、啟事敬語、開頭寒暄語、結尾應酬和敬語,問候祝頌等箋文結構,種類繁多,實則是一門值得下功夫的學問。單講書信末尾的祝頌請安語,今時今日在郵件溝通中便已極為少見,按照往來身份便可分出十數(shù)種。
噓寒問暖、傳情達意、互通有無、談學論道,字字可寫,句句可談,無不可入尺牘。尺牘帶給文人的自由度非其他固定文體可比擬。上至皇家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皆可書尺牘,莊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諧則“玩梁園月,飲東京酒,賞洛陽花,攀章臺柳”。嬉笑怒罵皆成尺牘,坦誠無隱,暢所欲言,無所顧忌,比起公開發(fā)表的出版物來說,尺牘中的文字因其真性情顯得更加真實可愛。
在一部分文人的眼中,山水不是固定的石頭或是流水,而是值得自己傾盡一生去對待的事業(yè),是“受用一生”之事,是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不朽之事業(yè)、至高之追求、人生之至樂。相比于傳統(tǒng)文人汲汲追求的名利和夢寐以求的進士及第,醉心于山水之間的文人早已將進士二字,拋卻東洋大海。明山麗水只有遇上能與山水相知相惜之人,方才會顯示出價值和極具性靈之處,知音難覓,伯樂何尋?縱情山水,脫離塵俗,依偎在山水的懷抱中,忘記了歲月的流逝,走進山水之中,同山水尋求共鳴,活出自己的情致,人生如白駒過隙,何其短暫,又有多少適意事?唯山水而已。
參考文獻:
[1]王世貞.尺牘清裁[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09冊).
[2]凌約言.鳳笙閣簡鈔[M].明嘉靖丙寅吳興凌氏刻本.
[3]《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8冊收入拼版影印《古今振雅云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292.
[4][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劉思彤(1995-),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碩士研究生,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新城花園小學,研究方向為清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