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魏順英
近年來隨著我國臨床剖宮產術不斷完善及進步,大部分高危產婦傾向于剖宮產分娩方式,但相比起陰道自然分娩,剖宮產術后更容易發(fā)生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尤其是DVT,若產婦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將會引起肺栓塞嚴重癥狀,危害到產婦身心健康及機體恢復,嚴重時還會危及產婦生命。因此,對高危產婦剖宮產術后預防DVT 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對預后康復尤為重要。低分子肝素作為臨床常用的治療DVT 藥物,近期報道發(fā)現(xiàn)[1],將其用于預防剖宮產術后DVT效果良好。鑒于此,本次研究對剖宮產產后DVT 預防應用低分子肝素展開相應的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140 例剖宮產產后DVT 高危產婦,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 例。觀察組中初產婦40 例、經產婦30 例;年齡22~36 歲,平均年齡(28.46±2.53)歲;孕周38~42 周,平均孕周(39.12±1.01) 周;體重52~70 kg,平均體重(62.12±3.38)kg。對照組中初產婦38 例、經產婦32 例;年齡21~35 歲,平均年齡(28.10±2.55)歲;孕周38~42 周,平均孕周(39.48±1.03)周;體重52~69 kg,平均體重(61.25±3.54)kg。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相關檢查符合《婦產科學》中剖宮產手術指征[2];②均為單胎妊娠;③產婦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④自愿接受剖宮產手術;⑤符合剖宮產產后DVT 防治指征;⑥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術前凝血功能障礙及出血傾向者;②對肝素藥物存在過敏情況;③伴嚴重肝腎疾病者;④存在精神疾病及傳染病者;⑤臨床資料缺失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常規(guī)預防治療:①術后密切關注產婦的生命體征,觀察腹部切口與子宮復舊情況,并協(xié)助產婦保持平臥姿勢6 h;②幫助活動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指導雙側足踝活動,對小腿肌肉進行按摩,由肢體遠端逐步按摩到近端,6 h 后轉為產婦主動運動;③及時補充適量的水電解質,避免血液出現(xiàn)高凝現(xiàn)象;④術后8 h 可進食流質食物,多食用新鮮水果蔬菜,幫助產婦大便暢通,避免發(fā)生便秘,減少由于腹壓增大引起栓子脫落造成下肢靜脈血液回流;⑤術后予以鎮(zhèn)靜劑、壓力泵治療,預防DVT。連續(xù)治療3 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低分子肝素(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199)預防治療:選擇皮下注射給藥方式,1 次/d,根據(jù)體重給藥,體重<50 kg 給藥3200 IU/次,體重50~70 kg 給藥4250 IU/次,體重>70 kg給藥6400 IU/次。連續(xù)治療3 d。
1.4 觀察指標 ①DVT 發(fā)生情況:治療后對產婦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比較兩組產婦的DVT 發(fā)生情況。②凝血功能: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兩組產婦的空腹靜脈血液3 ml,使用全自動血凝儀器檢測APTT、PT、D-D、FIB 水平變化。③不良反應:統(tǒng)計兩組產婦在治療期間存在的不良反應,包括下肢蒼白、麻痹、疼痛及發(fā)冷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的DVT 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DVT 發(fā)生率2.8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1.4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DVT 發(fā)生情況比較(n,%)
2.2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產婦的APTT、PT、D-D、FIB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產婦的FIB 低于本組治療前,對照組產婦的APTT、PT 長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APTT、PT、D-D 及對照組產婦的D-D、FIB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PT 短于對照組、FIB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的APTT、D-D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產婦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4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8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產婦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剖宮產產婦產后極易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其中最典型的為DVT,會直接對產婦生命安全及產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根據(jù)相關研究顯示[3],剖宮產產婦產后出現(xiàn)DVT 主要與產婦妊娠晚期硬膜外麻醉與凝血因子增多存在密切聯(lián)系。產婦血液中血小板會產生異常改變,使得機體血液內血漿凝血因子、FIB 含量上升,導致產婦血液處于高凝血狀態(tài),盡管血液高凝結狀態(tài)可增強產婦血小板凝聚功能,但在發(fā)揮凝血、止血作用時,也相應增加了產婦DVT 危險因素[4]。此外,剖宮產產婦自身原因,如高齡分娩、肥胖、伴血栓史、吸煙等,加上產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相對外出活動時間較少,下肢靜脈血液難以循環(huán),從而導致DVT 發(fā)生率上升[5]。
以往臨床對于剖宮產產婦預防DVT 多是采用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感染及下肢按摩等常規(guī)預防治療方式[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后,DVT 發(fā)生率為21.43%,說明常規(guī)治療難以達到理想的預防效果。隨著近年來我國醫(yī)學研究的進步與發(fā)展,藥物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大大提高。王曉永[7]研究顯示,低分子肝素在脊柱手術術后預防DVT 效果明顯,可促進患者機體恢復。王凱等[8]研究提到,低分子肝素可通過改善剖宮產產婦術后下肢血液循環(huán),發(fā)揮防治DVT 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DVT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驗證了低分子肝素在預防DVT 中的可靠性。低分子肝素作為臨床常用的肝素藥物,能夠在不影響機體血小板結合、凝聚共及FIB 基礎上,通過拮抗Ⅹa 活性,對產婦機體內外及動靜脈血栓形成進行抑制,并且相比起普通肝素而言,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個體差異也更小,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產婦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低分子肝素預防DVT 安全性高。同時,治療后,觀察組產婦的FIB 低于本組治療前,觀察組產婦的PT 短于對照組、FIB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低分子肝素不會對產婦APTT、D-D 造成過大影響,低分子肝素可通過加快優(yōu)球蛋白及纖維蛋白的溶解速度,從而發(fā)揮抗血栓與抗凝作用,觀察組FIB 降低也就說明在防治DVT 中效果明顯。對于剖宮產術后高危DVT 產婦而言,不僅需采取藥物干預,還需加強術后護理,故在術后注意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制定健康飲食計劃,幫助縮短產婦產后康復時間,減少危險因素的影響。
綜上所述,針對剖宮產產后DVT 高危產婦應用低分子肝素治療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