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琴
提升閱讀能力的方法很多。提高師生對話的質量,是一條有效的實施路徑。教師可通過“把握閱讀起點、探索文本秘妙、展開思維過程”等策略來達到精準對話的目標。
只有找準起點,才能為學而教,讓對話更具針對性。師生對話的起點,就是真實的學情。閱讀課上,它一般表現(xiàn)為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程度,受已有的認識基礎、生活經(jīng)驗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先有”“先見”“先知”往往規(guī)定了學生“理解的起點、形成理解的視野或角度、理解向未知開放的可能前景,以及潛隱于理解的起點背后的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背景”。
把握對話起點,可以生成閱讀新視界,可以在理解起點處創(chuàng)造新認知。干國祥老師教學“應憐屐齒印蒼苔”一句時,把教學重點放在品讀“蒼苔”的意象與“憐”的人性上。干老師先引導學生從字面上解析“應憐”之意,接著以“誰憐什么”引入“蒼苔”這個點,展開探究式對話。
生:園子的主人憐惜蒼苔。
師:為什么要憐惜蒼苔?
生:因為主人怕“我”踩到。
師:好,那么“蒼苔”意味著什么?
生:春天。在《尋隱者不遇》里學過這個。
師:意味著“春天”,好,我們一起來看看。
干老師出示一幅老樹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它遒勁的樹根和被蒼苔所覆蓋的樹干。通過詩句想象出的蒼苔和觀察到的蒼苔成為一個新的意象。不止于此,最后對話在教師關于“蒼苔”的詩意補充中深度展開:原來,它在“春來不是人慵掃,為惜蒼苔親落花”中是自然、細微之意,在“白晝重門寂,蒼苔古殿深”中是孤寂、幽深之意,在“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中是寧靜、無言之意。葉紹翁所“憐”的正是這意蘊悠長的幽靜、孤寂……
這個片段中,學生對“應憐”的理解是基于自讀自悟的“先有”,“‘蒼苔’意味著春天”是屬于已有語感圖式中的“先見”,蒼苔的圖片喚醒的則是源于生活經(jīng)驗的“先知”。由“誰憐”切入對話,完成了理解角度的轉移和視角的擴展。對“蒼苔”認知的更新關鍵在于圖的選擇與出現(xiàn)的時機,教師選擇在詞語討論后出示意境圖,實際上是以自己的理解來幫助學生豐富與完善自身的語感圖式。而對“蒼苔”這一意象的解讀,是對“潛隱于理解的起點背后的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背景”的一次探究。在這個點上,師生的精準對話完成了對學生閱讀起點的評估和把握,師生的視界與引入的素材互相融合,學生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
歌德說過,內(nèi)容人人可見,含義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對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對閱讀教學而言,探索形式的“秘妙”便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多角度的師生對話可以幫助學生達成意義建構、經(jīng)驗分享、視域擴展等目標。
比如,薛法根老師教學《火燒云》時,就進行了一次指向言語形式的對話。
師:什么叫火燒云呢?
(出示《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日落或日出時出現(xiàn)在天邊的紅霞)
師:日落或日出時出現(xiàn)在天邊的紅霞就是火燒云。根據(jù)時間的不同,日落時的叫作——
生:晚霞。
師:日出時的叫作——
生:朝霞。
師:所以,我們平時所見的紅霞就是火燒云。但是蕭紅所寫的《呼蘭河傳》中是怎么解釋火燒云的呢?
師:比較一下,這兩種解釋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句?
生:我喜歡第二句,因為更生動。
師:哪個字讓你感覺生動?
生:燒。
師:為什么“燒”讓你感覺生動?因為它是什么詞?
生:動詞。
(此時出現(xiàn)了第一個觀點——生動的詞句描寫更讓人喜歡。這也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觀點,一般學生只會達到這個層次。)
Shipping Carbon Tax and Green Road of Chinese Shipping Industry
師:一個“燒”字寫出了火燒云的畫面感,讓你感覺更生動,所以你更喜歡這一句。但如果你的科學老師問你什么是火燒云,你要回答他“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嗎?
生:不是,回答要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
(這里出現(xiàn)了第二個觀點——面對科學老師的問題,回答時用理性的說明性語言更好。不光是學生,連教師也都容易忽視文體意識。)
師:所以,這兩句哪個好?
生:兩句都很好,各有各的好處。
師:沒錯,這兩個句子,一個是說明解釋,一個是形象描寫,兩句都有自己的好處,前面的簡潔,后面的形象。所以,同一種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寫法。
(第三個觀點在學生思辨后出現(xiàn)了。原來,同一種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是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的,要根據(jù)不同的表達需要和語境來選擇。顯然,第三個觀點充分展示了教師的高明之處,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對文本意義的超越。)
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從比較句子優(yōu)劣到換個角度思考,再到深化思辨,教師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經(jīng)歷自主思考,順利完成了多觀點的融合,辯證思維能力由此發(fā)展。可見,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如果對話能導向縱深處,讓學生在讀中主動完成閱讀策略的調(diào)整,學生的高層次閱讀能力定會發(fā)展得更好。
當下,師生對話過程中存在“分析介入太快”“結論說出太快”“分歧消解太快”等問題,其實質就是對話走過場,沒有讓學習真實發(fā)生,學生的閱讀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有必要“讓對話放慢”,其關鍵在于重視對話過程的展開,教師能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把握學生的思維動態(tài),順學而導。
如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課后第一題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由于本文是單元內(nèi)除古詩以外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成為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難在要弄清楚課文寫了哪幾件事,以及幾件事之間的關系。重慶的郭蕾老師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通過課堂上的師生對話,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真實困惑,進行有效點撥、指導,讓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發(fā)展在課堂上清晰可見。
關于“課文主要講了幾件事”,學生交流時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有說兩件事的,有說三件事的。這時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也沒讓學生一味地讀課文找答案,而是這樣啟發(fā)學生:“我們現(xiàn)在有了兩種答案,比較一致的是第一件事(指課文第1~10自然段為第一件事),一點爭議也沒有。我們來琢磨一下,為什么一點爭議也沒有?因為這件事情很清晰,我們能找到時間、地點和人物,它就發(fā)生在這個時間、地點(在屏幕中圈出)。你們就帶著這種思維,再來讀讀這一部分(指課文第11~17自然段),看看有沒有新的思考。”
教師試圖引導學生從一致的意見中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來區(qū)分事件。但是學生的分歧依然存在。因此,教師拋出第二種方法:“有沒有新的想法?用手勢告訴我。有的人比出‘二’,有的人還是‘三’。這個部分,按照時間特別不好數(shù),感覺整一片都在講周恩來12歲初到奉天的事情,所以你們很難區(qū)分。為了把我們亂哄哄的思路捋順,我們可以用這個辦法——”屏幕中出現(xiàn)任務卡片。
教師接著引導:“第一件事我們特別清晰,是因為在同一時間段、同一地點發(fā)生的(把‘周恩來’‘魏校長’‘同學們’三個詞條拖到第一行)。接下來這一部分就是亂哄哄的部分,你來嘗試一下,把表示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卡片放在一起?!苯處熣垉擅麑W生上臺分類,卡片整理后變成如下樣式。
這樣一擺,抓住主要人物,學生一下子就明晰了課文寫了三件事?!皵[卡片”這一支架既幫助學生厘清了思維,也讓學生習得了學習的方法。
要完成“把三件事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任務,學生需要弄清楚三件事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針對這一學習難點,教師的點撥方向很清晰。
師:我們嘗試把每一件事的最后一段讀一讀。思考:三件事的關系是什么?
生:第一件事講周恩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另外兩件事發(fā)生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前面……
師:我抓住你的一個詞,你說這兩件事發(fā)生在第一件事的“前面”。這個“前面”,就是這個事情的原因。
生:對,第二、三件事都是第一件事的原因。
師:聽到這件事就要證實一下,這是原因。那第一件事就是什么?原因對著的就是——
生:結果。
師:沒錯,因果關系,那你就用因果關系來說說,行不行?(教師板書標注因果關系)來,同學們用崇拜的眼光看他一會兒,然后他就有信心了。
生:伯父告訴周恩來有些地方被外國人占據(jù)了,不能隨便去玩,告訴他中國不振。有一天,周恩來背著伯父,和同學相約,去了被外國人占據(jù)的地方,看到一位女人在哭,在了解事情之后,體會到了中國不振,最后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本環(huán)節(jié)中,點撥的關鍵是抓住課文中每個事件的最后一段,引導學生順藤摸瓜,同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現(xiàn),適時板書標注出三件事之間的因果關系。在這樣的啟發(fā)和幫助下,學生就比較順利地把握住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師生的對話過程得到充分展開。教師全身心投入,傾聽學生的回答,準確捕捉學生答案中暴露出來的理解偏差點和思維困頓處,更重要的是教師能找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輔以適當?shù)膶W習支架,用循序漸進的對話,持續(xù)驅動學習主體自主探究,從而幫助學生獲得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綜上,師生對話的質量直接影響閱讀教學的效果。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真實的閱讀起點,引導學生探究文本的秘妙,充分展開思維過程,唯此,方能實現(xiàn)高質量的精準對話,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