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 陳紅 秦祖杰
腦梗死為常見腦血管疾病,中老年群體高發(fā),對其身心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1]?;颊呋疾『螅瑫霈F(xiàn)偏癱、肢體功能障礙,由于患者自身患病程度與身體素質不同,其肢體功能障礙程度也不同,為減輕肢體功能障礙對患者自身的影響,應重視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護理工作,通過持續(xù)性較強的肢體康復工作,幫助患者實現(xiàn)肢體功能恢復,減輕疾病對家庭所帶來的影響。目前,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常規(guī)性的康復護理工作,同時給予神經肌肉電刺激康復護理,能幫助患者盡快改善自身的肢體功能。為進一步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給予患者輔以間歇充氣加壓護理,從而實現(xiàn)患者肢體功能快速康復,且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有積極作用。本研究探討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間歇充氣加壓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急性腦梗死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急性腦梗死臨床診斷標準,且經CT 檢查予以確診;生命體征平穩(wěn),可接受康復干預;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知情并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條件:合并意識障礙;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相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53~65 歲,平均59.41±2.21 歲。觀察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52~66 歲,平均59.49±2.25 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康復護理措施:
(1)推拿:對患者各個部位進行推拿操作,控制推拿力度,對患者肩部、肘部、手腕部、關節(jié)等部位進行推拿;對患者下肢、手、足、臀等部位可進行按摩,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按摩手法,也可行穴位按壓,達到舒筋活血、改善臨床癥狀、加快康復的目的[2]。
(2)康復訓練:指導患者擺放合適體位,為患者制定運動鍛煉方案,從被動運動轉變?yōu)橹鲃舆\動,在鍛煉期間,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促使其增強主動鍛煉意識;在患者運動鍛煉的過程中,控制其訓練量,運動鍛煉初期,應制訂較少的訓練量,隨著患者身體功能的改善,逐漸增加運動訓練量,使患者逐步適應;指導患者練習翻身運動,且進行背伸牽引腕關節(jié)、踝關節(jié)等訓練,加快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3]。
(3)神經肌肉電刺激康復方案:選定FK998.G型神經肌肉電刺激儀,基礎參數(shù):強度28mA,波長800ms,間隔3s。護理人員將患者固定在架上,依據患者病情實際情況確定電極部位,避免電刺激損傷周圍皮膚組織,誘發(fā)其他并發(fā)癥;電極選擇應以患側肢為主,確定前肢伸肌肌群附近的運動點,利用彈性束帶固定電極,確保電極與電刺激部位充分接觸,避免電極對周圍部位皮膚組織造成損傷。電刺激強度應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隨時調整電刺激強度,以患者適宜為標準[4]。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用間歇充氣加壓康復方案。選擇間歇充氣加壓康復的儀器,即DL-2002D 型IPC 治療儀,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選取合適的體位,幫助患者穿戴肢體氣囊套,設置相應參數(shù),給予患者緩慢增加壓力,在增壓過程中,詢問患者感覺,主要以患者舒適為主,壓力參數(shù)設置范圍100~300mmHg[5]。
(1)神經功能:神經功能指標主要選取S100β(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劑盒測定)、NSE(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劑盒測定)、GFAP(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劑盒測定)、MBP(髓鞘堿性蛋白;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劑盒測定)、UCL-L1(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劑盒測定)。
(2)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FMA),對患者運動功能進行評估,總分50分,依據患者評分分數(shù)確定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效果,患者FMA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肢體功能越好。
(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數(shù)(BI)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患者BI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shù)據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100β、NSE、GFAP、MBP、UCL-L1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100β、NSE、GFAP、MBP、UCL-L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前,兩組患者FMA、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MA、B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功能水平的比較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腦梗死疾病屬于中老年群體的常見疾病,不僅患病率較高,其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也大。急性腦梗死的壞死病灶周圍存有部分存活神經細胞,其可以保障患者機體具有一定的功能,為促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至正常水平,應幫助存活神經元建立功能聯(lián)系,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水平。在臨床上,重視老年患者的治療工作,但患者經過高效的治療后,仍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及肢體功能障礙等情況,對患者預后生活造成的影響較大[6]。為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加快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可為患者制訂康復訓練方案,幫助患者大腦組織建立側支循環(huán),實現(xiàn)腦組織的重塑;另外,通過康復訓練防范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實現(xiàn)患者肢體肌肉健康狀態(tài)的有效維持,常用的康復護理方案主要由推拿、運動鍛煉為主,通過推拿改變患者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通過運動鍛煉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降低肢體功能障礙[7]。神經肌肉電刺激康復方案是一種輔助康復護理方式,護理人員主要利用電刺激療法實現(xiàn)肌肉運動點的刺激,對加快患者的功能康復有重要意義。通過一定強度的電刺激刺激患者肌肉,促使肌肉收縮功能的恢復,使患者患肢肌肉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大大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8]?,F(xiàn)階段,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康復護理中,為患者行神經肌肉電刺激康復,患者神經功能指標水平得以改善,且較之護理前有良好的轉變,由此可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9]。且同時也要重視康復護理措施的落實時機,早期機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具有可塑性,能夠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受損的運動功能,降低患者的致殘率,進而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給予患者康復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康復后,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的改善有重要意義[10]。為了進一步實現(xiàn)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為患者行間歇充氣加壓康復護理干預,其康復機制在于能夠利用壓力實現(xiàn)靜脈的間歇性擠壓,促使靜脈血的流出與動脈血的流入,對改善患者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有重要意義[11]。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康復中,患者長期臥床休息,利用間歇充氣加壓康復護理干預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管血栓的形成,對患者預后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義[12]。另外,間歇充氣加壓還具有“肌肉泵”的作用,可以誘發(fā)骨骼肌進行收縮,且將收縮所產生的能量傳遞給循環(huán)系統(tǒng),實現(xiàn)血液的循環(huán),促使血液回流至心臟,增加患者機體運動時肌肉的供血量,對減輕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有重要意義[13]。已有相關的研究表明,在肢體血液循環(huán)改善方面充分利用間歇充氣加壓,可以實現(xiàn)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因此,為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實施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間歇充氣加壓護理康復方案,具有較高的臨床護理價值,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有重要作用[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S100β、NSE、GFAP、MBP、UCL-L1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100β、NSE、GFAP、MBP、UCL-L1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FMA、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MA、B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急性腦梗死患者經治療后,容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情況,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實現(xiàn)其神經功能、運動功能的恢復,應為患者采取持續(xù)性的康復護理方案,即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間歇充氣加壓,在實際的運用中,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相關參數(shù),確保參數(shù)設置符合實際,對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具有現(xiàn)實意義[15]。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康復護理期間,為患者制定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間歇充氣加壓護理康復方案,對緩解患者功能障礙程度,增強其運動功能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