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育光 林世灣 李望平
(徐聞縣人民醫(yī)院骨科,廣東 徐聞524100)
切開復位鈦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股骨骨折存在不愈合或愈合延遲情況,感染機率較高,還可能出現(xiàn)關節(jié)疼痛癥狀。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可防止骨折部位縮短、旋轉,中心型固定效果較好,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骨折愈合更快[1]?;诖?,本研究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脛骨、股骨骨折患者,對切開復位鈦板內固定與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脛骨、股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經X 線檢查均確診為脛骨、股骨骨折,存在疼痛、局部腫脹、活動受限、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排除病理學骨折、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臨床資料不全、心臟病、肝腎疾病患者;60例患者及家屬詳細了解此次研究內容后,自愿參與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抽簽方式將患者均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2~41 歲,平均年齡(31.5±4.3)歲,骨折原因:12例為交通事故致傷,9例為工地外傷,9例為其他原因致傷,骨折類型:16例為粉碎性骨折,14例為陳舊性骨折。觀察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2~43 歲,平均年齡(32.2±4.6)歲;骨折原因:10例為交通事故致傷,11例為工地外傷,9例為其他原因致傷,骨折類型:15例為粉碎性骨折,15例為陳舊性骨折。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性別、年齡、骨折原因、骨折類型)表現(xiàn)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取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股骨骨折患者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腰麻,保持健側臥位姿勢,取骨折斷端大腿外側中心位置作5~7cm切口,將肌肉鈍性分離,使骨折斷端充分暴露,對局部骨膜進行剝離,骨折近端使用持骨器提起,保持屈髖姿勢,使用最細髓腔銼從骨折近端至梨狀窩處進行擴髓。于局部皮膚部位作小切口至梨狀窩進行分離,從梨狀窩穿入導針直至骨折近端,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在骨折斷端穿入合適直徑、長度的導針進行擴髓,借助導向器將入鎖釘導入,經C 型臂X 線機觀察鎖釘位置是否滿意,沖洗后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脛骨骨折患者麻醉方式與股骨骨折一致,患者保持平臥位姿勢,患肢髖部保持彎曲70~90°,膝蓋保持彎曲90°,經C 型臂X 線機觀察閉合復位滿意后,于髕骨下緣間、脛骨結節(jié)部位作4cm 縱向切口,將髕韌帶劈開,取顯露平臺1cm 左右部位進針,骨皮質使用骨錐進行穿透[2],其余步驟與以上一致。對照組患者采取切開復位鈦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切口部位與觀察組一致,切口長度與鋼板長度一致,通常情況下為15~20 cm,使骨折端充分暴露,并進行復位,保留骨膜附著并正確對骨折端進行對位,使用接骨板進行固定。
1.3 觀察指標以及效果評判標準[3-4]觀察統(tǒng)計兩組患者愈合時間、膝關節(jié)動度、開始負重時間、踝關節(jié)動度及并發(fā)癥(感染、短縮畸形、延遲愈合、膝關節(jié)疼痛)發(fā)生率;采取keds HC 評分系統(tǒng)對治療前后患者的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癥狀積分進行評分,評分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經SPSS24.0 軟件分析處理,以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 表明數(shù)據(jù)差異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愈合時間和開始負重時間更短,膝關節(jié)動度和踝關節(jié)動度更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s)
踝關節(jié)動度(°)觀察組 30 21.85±3.92 10.63±1.94 96.2±15.82 25.64±5.87對照組 30 39.12±9.81 19.84±4.80 106.43±17.34 32.41±3.14 t 值 - 7.134 4.825 2.387 5.570 P 值 - 0.000 0.000 0.020 0.000組別例數(shù) 愈合時間(周)開始負重時間(周)膝關節(jié)動度(°)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癥狀積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后觀察組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s,分)
組別 例數(shù) 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觀察組 30 2.21±0.63 0.51±0.12 2.43±0.34對照組 30 2.34±0.52 1.35±0.22 2.36±0.31 t 值 - 0.871 6.143 0.477 P 值 - 0.387 0.000 0.634腫脹治療后0.31±0.09 0.98±0.12 8.401 0.000功能障礙治療前 治療后1.65±0.24 0.41±0.11 1.54±0.17 0.96±0.24 0.527 6.480 0.599 0.000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2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n(%)]
脛骨、股骨骨折是骨折中常見關節(jié)內骨折類型,在全身骨折中達到0.38%,多出現(xiàn)在青壯年群體,主要因脛骨部位肌肉、皮下組織薄弱,血液供應較差,脛骨活動性較高,骨折機率相對較高[5-6]。脛骨、股骨骨折后出現(xiàn)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后必須加強骨折端固定方能促進關節(jié)及軟組織盡快康復。
切開復位鈦板內固定術與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均為脛骨、股骨骨折常用治療手段,其中切開復位鈦板內固定術治療切口相對較大,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更為嚴重,給血供、愈合帶來不利影響,損傷骨膜,骨折端愈合時間相對較長,感染機率高,關節(jié)疼痛劇烈。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通過生物學固定原理中軸線固定方式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固定彎曲應力較低,力學穩(wěn)定性更佳,借助鎖釘、骨針對患者骨折部位遠、近端進行鎖定,不會對患者肢體造成生物學干擾,抗短縮、抗選擇能力好,避免扭力、剪力造成骨折端移位、短縮、旋轉等不良情況,固定效果更好,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更小,出血量小,避免對患者骨折端血運造成較大干擾,有利于保護患者骨折復位解剖力線,促進骨痂形成,讓患者盡早接受功能鍛煉,縮短負重時間,促進骨折部位愈合。
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60例脛骨、股骨骨折患者,分別實施經切開復位鈦板內固定與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愈合時間(21.85±3.92)周、開始負重時間(10.63±1.94)周,比對照組明顯更短,膝關節(jié)動度(96.2±15.82)°、踝關節(jié)動度(25.64±5.87)°,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癥狀積分降低比對照組更為明顯(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26.67%(P<0.05)。進一步證明,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更小,可促進患者骨折愈合,臨床效果更為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后也可能出現(xiàn)感染、短縮畸形、延遲愈合、膝關節(jié)疼痛等并發(fā)癥,治療時應注意脛骨、股骨骨折適應證,根據(jù)患者病情癥狀合理選擇髓內釘,明確靜動力固定問題及擴髓問題,輕柔操作,避免對髓內血供造成破壞,待術后病情穩(wěn)定后,積極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及負重行走,方能促進骨折端功能盡快恢復。
綜上所述,采取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脛骨、股骨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骨折端愈合,臨床療效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