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惠芳
【摘? ?要】加強學生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打好中國底色,傳承革命文化,是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職責。以第一學段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教學為例,基于統(tǒng)編教材“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教師在課堂上要“立足兒童本位,拉近生本距離;把握學科特點,實現(xiàn)言意兼得;還原歷史場景,明確價值取向”,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無痕地滲透革命傳統(tǒng)教育,彰顯此類課文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語文要素;第一學段
統(tǒng)編教材在課文篇目整體減少的趨勢下,加大了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比重,彰顯了國家對語文教學中落實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視。審視課堂,此類課文的教學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教材執(zhí)行主編陳先云先生不止一次強調:教學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要堅持“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尋求教材在語言文字、育人價值與教學取向之間的結合點和著力點,以及體現(xiàn)國家意志與學科自身規(guī)律之間的平衡點。教學中,該如何確定這“著力點”和“平衡點”,使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革命文化的傳承同構共生呢?筆者以第一學段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為例,談一點粗淺的做法。
一、梳理中明晰:厘清“語文要素”和“人文內涵”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在各年段教材中的呈現(xiàn)方式不同。第一學段的教材主要選編了5個單篇。厘清每篇課文蘊含的“語文要素”與“人文內涵”,有助于教師形成全局意識,找準教學此類課文的著力點(如表1)。
通過對第一學段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語文要素”和“人文內涵”的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統(tǒng)編教材在編寫此類課文時的著力點。
(一)“人文內涵”需借助學習積累語言來感知
同樣是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其育人目標不能籠而統(tǒng)之地概括為讓學生接受革命文化教育,教師要根據(jù)課文內容和學生所處的年段,有梯度、有側重地引導學生感知文本的人文內涵。就第一學段而言,除《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外,其余4篇均通過講述革命領袖的平凡小事來體現(xiàn)偉人風范。由此可見,第一學段的革命文化教育重在引領學生初步感知領袖形象,激發(fā)他們對政黨的認同感。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還是體會鄉(xiāng)親們對毛主席的感恩之情,都需要與詞句的學習與積累相結合,否則就成了空洞的說教。
(二)“語文要素”需通過感知人物形象來落實
第一學段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以單篇的形式散落在不同的單元中,故它們蘊含的語文要素也各不相同。但深入課文,具體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性。如《朱德的扁擔》中的“學習動賓短語的搭配并積累運用”需借助描寫朱德樣子的短語來落實,這與《難忘的潑水節(jié)》中的“積累描寫周總理樣子的句子”均涉及人物的外貌描寫。再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鄧小平爺爺植樹》中的“情景描述”均指向“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訓練,都必須以梳理人物言行為基礎。顯而易見,落實這些語文要素與感知領袖形象相輔相成。
二、細化中落實:體現(xiàn)“學科規(guī)律”與“育人價值”
教學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既要避免游離于語文學習之外的空洞說教、生硬灌輸,又要避免只關注語文要素而忽視育人價值的錯誤傾向。教學時,只有找準切入點,才能達成“言”“意”的同構共生。
(一)立足兒童本位,拉近生本距離
受知識背景的限制,第一學段的學生學習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時,難免會出現(xiàn)迷惘和錯誤。陌生的稱謂,陌生的事物,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主題……會使學生在情感上難以形成聯(lián)結。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是促進學生與文本展開有效對話的前提。
1.影視鋪墊,拉近時空距離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一般都有著豐富的影視資源。巧加利用能有效打開“時代之窗”,從而降低學習的難度,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年級下冊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是學生今后學習此類課文的基礎。教學前,筆者建議學生和長輩一起觀看電影《閃閃的紅星》。電影一開場就是潘冬子與小伙伴的對話——“他們?yōu)槭裁唇屑t軍?紅軍是紅的嗎?”“聽我爸爸說,他們的帽子上都有一顆紅星。哎,反正是鬧革命的,革地主老財?shù)拿瓗驮蹅兏F人翻身、出氣?!薄@一問一答不正是用兒童的思維解決兒童的困惑嗎?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以及觀影過程中與長輩的交流,學生對這段歷史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影視劇的鋪墊,當看到課后習題中的紅軍軍帽和紅星時,學生會感到它們是那么親切;當讀到“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這樣的句子時,學生也不會覺得難以理解了。
2.勾連舊知,拉近認知距離
單從課文描寫的事跡來認識領袖,難免有“管中窺豹”之嫌。雖然第一學段的學生不能全面、準確地了解領袖,但讓他們初步感知領袖的非同一般,心中樹立起領袖的高大形象,還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介紹才能讓第一學段的學生既聽得懂又記得住呢?筆者在教學《朱德的扁擔》一課時,引領學生勾連《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以“毛主席”為核心了解朱德的身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至此,這條“領袖人物關系鏈”初步形成。對于復雜的人物生平和人民軍隊的一路改編,三言兩語說不清,借助時間軸和關鍵詞能化繁為簡,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
3.角色體驗,拉近情感距離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的內容具有年代感,難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敖巧w驗”符合第一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有效引領學生借助語言文字走進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感受人物的品質。
《朱德的扁擔》一文講述了朱德同志堅持跟戰(zhàn)士們一起去茅坪挑糧的故事,展現(xiàn)了一位以身作則的紅軍指揮官的形象。由于“挑糧”這一事件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無法產(chǎn)生聯(lián)結,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兩次角色體驗活動:活動一“我來挑一挑”——呈現(xiàn)籮筐、扁擔、糧食等實物,模仿圖片中的朱德同志挑一挑糧,再結合文中“山高路陡、五六十里”等描寫,感受“挑糧爬山”的艱辛?;顒佣拔襾韯褚粍瘛薄缪菪?zhàn)士勸阻朱德同志挑糧爬山。因為有了這兩次角色體驗活動,原本枯燥、生硬的教學變得有情有趣。學生在有滋有味的體驗活動中,融入了“當時當?shù)亍钡那榫?,體會到朱德同志以身作則的精神和戰(zhàn)士們對領袖的愛戴之情。
(二)把握學科特點,實現(xiàn)言意兼得
革命文化教育不能凌空蹈虛。教學中,教師必須立足于文本的語言文字和表達特點,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在理解內容、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實現(xiàn)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浸潤。
1.巧借字理識字,了解領袖身份
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離不開識字學詞。字理識字是識字教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冻运煌诰恕芬徽n中,“毛主席”三個字不僅體現(xiàn)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還是學生要認識的生字。教學時,可以“席”字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通過追溯字源了解“席”原指鋪在地上的坐墊,而“主席”原指為了顯示尊敬而給家中長輩設的特定席位,后來逐漸引申為團體或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在此基礎上,學生借助新聞圖片認識我國現(xiàn)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第一任國家主席毛澤東。如此,將“識字學詞”和“認識領袖”融為一體,一舉多得。
2.培養(yǎng)朗讀能力,感知領袖形象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在反復誦讀中,學生的心靈會不斷被蕩滌。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既是一種手段,又是一種能力。統(tǒng)編教材非常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逐步發(fā)展,第一學段重在學習朗讀:讀好“一”的變調、讀出標點的停頓、讀好長句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朗讀課文,注意語氣和重音”。在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時,筆者將這一朗讀訓練重點與感知領袖形象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師:剛才我們整理了鄧爺爺種樹的過程——挑選樹苗、移入樹坑、揮鍬填土、站遠看看、扶正樹苗?,F(xiàn)在請一位小朋友上來演一演鄧爺爺植樹的過程。
(一生上臺表演)
師:他演得像不像?
生:不像,鄧爺爺精心挑選了一棵柏樹苗,他看都不看就拿了一棵。
生:鄧爺爺是很小心地把樹苗移入樹坑的。他的動作很快,隨隨便便就把樹苗放進坑里了。
師:課文中鄧爺爺是怎么做這些動作的呢?我們幫他找出來,讓他演得更好。
生:選樹苗時要“精心”挑選,移入樹坑時要“小心”翼翼,看直不直要“仔細”,可以從不同角度看一看。
(課件標紅:精心、小心、仔細)
師:請一位同學幫他配音。怎樣才能提醒他演得更好?
生:要強調“精心地挑選、小心地移入、仔細看看”這些詞。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教學才能事半而功倍。借助“情景表演”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演一演、評一評、配一配”的學習過程中,自主發(fā)現(xiàn)朗讀中的重音及其作用,并體會到鄧爺爺種樹時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豈不是一舉多得?
3.學習語言表達,感悟魚水情深
學習語言表達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而兒童對獨特的語言形式有著天生的敏感性,他們能通過不同的表達形式感受文本的情感。對此,教師要適時地進行引導。在教學《朱德的扁擔》一課時,可引導學生關注“常常、整夜整夜”等疊詞,體會朱德同志研究打仗的辛勞,感悟他堅持與戰(zhàn)士們一起挑糧爬山的可貴精神;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課時,可組織學生圍繞“傣族人民是怎樣歡迎周總理的”這一主問題展開學習交流,運用比較策略,體會“四面八方、滿、一條條、一串串”等表示程度極深的詞語所渲染的熱鬧喜慶的場面,感悟傣族人民對周總理的愛戴之情。
(三)還原歷史場景,明確價值取向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有其特殊性——以文學藝術特有的形式,銘記一段不容忘卻的歷史,所以往往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時代性、政治性和民族性。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國家意志,引導學生以歷史的眼光觀照文本,深入理解其內涵,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1.補文本之空白,于還原中解困惑
受年段限制,第一學段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均做了簡化處理,而留下的這些“空白”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一定的障礙。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對毛主席挖井的事件描述得非常簡單——“村子里沒有水井,鄉(xiāng)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挖了一口井。”很多學生對此感到困惑:鄉(xiāng)親們自己不會挖井嗎?筆者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微課故事”的形式還原歷史場景——當時的沙洲壩非常貧窮,當?shù)乩习傩蘸苊孕?,怕挖井會壞了地下的龍脈,遭到旱龍王的懲罰,所以祖祖輩輩都吃渾濁的塘水,致使很多孩子死于疾病。毛主席了解情況后,立誓如果旱龍王怪罪下來由他一人承擔,并帶頭開挖……這樣的補白不僅化解了學生心中的困惑,還讓他們更真切地體會到鄉(xiāng)親們對毛主席的感恩之情。
2.借思辨之張力,于還原中悟深意
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所呈現(xiàn)的內容,往往是特殊年代、特殊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和相關人物的特殊言行。如果不還原歷史,學生很難正確理解文本的內涵。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一文描寫了周總理穿著傣族服飾和大家歡度潑水節(jié)的情景,這與我們現(xiàn)在外出旅游時穿著當?shù)胤椀囊饬x完全不同。教學中,筆者將導正價值取向與落實“積累描寫周總理樣子的句子”這一語文要素相結合,做了這樣的設計:第一步,找一找描寫周總理樣子的句子,并圖文對照認一認周總理,從而發(fā)現(xiàn)傣族的節(jié)日著裝習俗——扎頭巾,穿對襟白褂和長管褲。第二步,猜一猜周總理為什么要穿上傣族服飾參加潑水節(jié),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三步,看一看微視頻,了解西雙版納地處祖國邊疆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周總理是最先來到西雙版納的國家領導人之一的歷史背景,感受周總理親民愛民的一貫作風。第四步,議一議周總理在這特殊時刻的特殊穿戴中蘊含的時代意義。至此,周總理親民愛民的領袖形象學生怎能不牢記于心?
革命文化教育和語文要素學習是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的一體兩面。教師只有結合學段學情,找準教學此類課文的著力點,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無痕地滲透革命傳統(tǒng)教育,才能彰顯此類課文的教學價值,真正達成“文道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陳先云.“文道統(tǒng)一”原則下教材選編特點及教學建議:以統(tǒng)編教材中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為例[J].江蘇教育,2019(73).
[2]朱水平.統(tǒng)編版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題材類課文的編排及教學指引[J].小學教學設計(語文),2019(7).
[3]謝慧云.梳理·細化·融通:革命文化類單元備課路徑:以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J].福建教育,2020(1).
(浙江省德清縣實驗學校? ?3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