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冉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歌舞劇《老兵》是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同志為原型、以其先進事跡為藍本所創(chuàng)作的大型原創(chuàng)民族歌舞劇。該劇于6 月11 日在湖北恩施大劇院首演,筆者非常榮幸跟隨導師韓春啟教授參與了該劇的創(chuàng)作和設計的過程。在此學習過程中,筆者通過到恩施當?shù)剡M行實地走訪調(diào)查與交流研究,對于土家族服飾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瑰寶的奪目的光彩。
一個民族的服飾史就是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史。探究一個民族的歷史,服飾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是一種無聲但顯著的語言和標志,它蘊含著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qū)的歷史風貌、民情風俗、審美觀念等。
目前,由于相關文獻資料以及考古資料的缺乏,關于土家族服飾的源流及發(fā)展的階段并沒有明確的界定。但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土家族服飾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階段,大致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一時期的土家族服飾傳承了巴人服飾的基本特征,制作十分簡陋,可以從土家族現(xiàn)存的音樂和舞蹈——“毛古斯”中探索,“毛古斯”是一種古老的祭祀性質(zhì)的活動,舞蹈表演者身穿茅草制作的服裝,款式簡單,真實再現(xiàn)了遠古時期土家族人原始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方式。紡織技術的出現(xiàn)為土家族服飾的發(fā)展帶來了技術上的便利,《后漢書·南蠻傳》記載:“秦惠王并巴中……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睆牟殚喌馁Y料推斷,此時的土家族人已經(jīng)掌握了紡織技術,逐步從草結(jié)成衣的階段過渡到紡織布藝的階段。五代開封年間出現(xiàn)“女勤于織,戶有機杼”的繁榮場景,可見當時土家族的紡織技術相對成熟,紡織現(xiàn)象普遍,為土家族服裝后來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基礎。
從元代到清代,土司制度下的土家族服飾相對獨立,受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較少,形成男女一式的特點。
改土歸流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土家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在這一時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土家族的男女服飾區(qū)別明顯,男子以對襟短衣和寬大的褲子為主,女子以右襟大袖上衣、八幅羅裙為主,服飾款式配飾增多,形成較完整的服飾體系。
新中國成立之后是土家族服飾的創(chuàng)新階段,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民族間交流日益頻繁,土家族本民族的特色逐漸被匯入主流文化之中。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從事服裝研究的專家、學者與時俱進,研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大眾審美的民族服飾,土家族服飾進入了創(chuàng)新階段。
如果說舞臺藝術是一種綜合性藝術,那么舞臺服裝就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為一種標志性的符號,它關系著整個舞臺的戲劇效果,它服務于舞臺戲劇本身的同時又有將戲劇美化的功能,舞臺服裝與燈光、舞美、音樂、演員等相互配合,共同交織出一幅完美的畫面。不同的劇目,根據(jù)表現(xiàn)主題的不同,服裝設計的風格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討論以民族特色的舞臺演出為背景,設計具有土家族特色的舞臺服裝。舞臺服裝作為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具有其獨特性,這就要求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上既要考慮本民族服裝特點,又要順應舞臺表演的需要,從而設計出既符合節(jié)目內(nèi)涵,又能準確表現(xiàn)出土家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格的服裝。
土家族男子服飾上衣主要以矮領對襟蜈蚣扣式為主,一般領彎至前胸繡一到兩條花邊,花邊較窄,布邊較寬,褲腳與衣袖口普遍裝飾花紋,男子褲子較短,褲腰較肥大。土家族女子服飾上衣一般是以矮領右衽大襟繡花式為主,領口繡兩道花邊或包邊,衣擺兩處開衩,繡以花邊裝飾,下身以八幅羅裙、百褶裙為主。根據(jù)土家族服飾的基本特征,歌舞劇《老兵》在款式上主要以土家族傳統(tǒng)服飾為主,在服裝的某些部位做了藝術性處理,例如在服裝下擺的位置改變了以往對稱性的結(jié)構,做了一些不規(guī)則處理,使整套看起來更加的生動,增強了美感。領口位置,采用兩片式立領,這種疊加式的處理增加了領口層次感的同時又豐富了觀賞者的視覺效果。根據(jù)具體場景的不同,服裝的表現(xiàn)方法也不相同,舞臺劇《老兵》中有—尋水山民,為了突出當時土家族村民討水的艱辛,其服裝在設計中主要以日常的土家族服飾款式為主,通過“做舊”處理,呈現(xiàn)出來一種貧窮破舊的效果,突出其環(huán)境氛圍。在鄉(xiāng)親們在張富清同志的帶領下順利找到水源,興高采烈跳“擺手舞”一幕中,這時的服裝和之前感覺完全不同,主要以盛大、隆重為主,其款式在土家族盛裝的基礎上,再加以藝術的處理,使款式看起來更加豐富,烘托其熱鬧場面。
顏色是一個民族精神構成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傳統(tǒng)土家族在用色上十分豐富,《來鳳縣民族志》記載有“其衣料一般為自織自染的土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多為青藍二色”,《鄂西土家族簡史》上記有“土家族頭巾一般為青色(即黑色),長2-3 丈,打人字路”,反映出土家人樸實低調(diào)的性格。土家女子的服飾顏色較為鮮艷,尤其是紅色最受土家族女子青睞,土家族有“無紅不成喜,有喜必有紅”的說法,在土家族配色中有一首三字口訣:黑配白,哪里得。紅配綠,選不出。藍配黃,放光芒。這也表現(xiàn)出土家族人對于對比色的熱愛。舞臺服裝色彩來源于生活,但是又不能像日常服飾一樣隨便地選擇,因為受舞臺戲劇特性的限定,所以它必須服務于整部戲劇的主旨,對塑造戲劇中人物性格、身份等有著象征性的意義。在歌舞劇《老兵》中男子服裝主要采用土家族象征性的色彩,主要以青、藍色為主,女子服裝顏色較為鮮艷。為了突出人物特征,分別在顏色的純度和明度上都做了變化處理,比如:在原生態(tài)歌手角色的表現(xiàn)上,為了突出歌手演員,劇中服裝顏色大量運用了土家族服裝中的對比色,比如藍色與橙色、紅色與紫色等飽和度較高的顏色;而表現(xiàn)土家族村民服裝的顏色相對于原生態(tài)歌手顏色單一,顏色采用了灰色調(diào)的處理方法,降低顏色的純度,從而達到表現(xiàn)人物身份的目的。
土家族服飾常用到的材料一般都是自產(chǎn)自織的棉麻類面料,顏色也大多從自然植物中提取,這種面料透氣性好,但是質(zhì)地較為粗糙。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土家族服飾的面料也在進一步改善,選擇也逐漸增多。在歌舞劇《老兵》中,為了更加貼合人物原型,烘托戲劇效果,所選的面料主要以亞麻面料為主,植物印花則用數(shù)碼印花代替,采用土家族常用的色彩搭配進行印染,即保留了土家族特色,同時又可以節(jié)約成本,效果更加顯著。面料改造也是戲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設計手法,劇中婦女們穿著土家族特色服裝在集市上議論一段,設計師在原有亞麻面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磨損、撕碎以及做舊等效果處理,表現(xiàn)出了當時農(nóng)村婦女們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身份特征。類似的面料處理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打褶、編織、疊加、手繪等,使材料呈現(xiàn)不同層次的美感。根據(jù)劇中人物的需要,對面料加以藝術性的處理,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舞臺效果,增加人物的立體感,更好地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文化熠熠生輝的見證,一針一線都向人們展示著這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曾經(jīng)的生活環(huán)境和他們繁衍生息的點滴,反映了這個民族的變遷,向世人展示著他們畫卷般的發(fā)展軌跡。西蘭是指“鋪蓋”,卡普指“花”,兩個詞語在土家語中指“花鋪蓋”的意思。在土家族的風俗中,織錦是土家族姑娘們必備的一項技能,一般從十一、二歲就開始接觸,在出嫁之前精心為自己制作心愛的西蘭卡普作為婚前嫁妝,這是土家姑娘對愛情的期待與向往,同時也是對愛情的一種祝福。作為土家族代表性的傳統(tǒng)工藝,劇中服裝裝飾主要以西蘭卡普為主,但是并不是直接對西蘭卡普進行運用,而是采用全新的設計手法,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處理。
西蘭卡普的圖案豐富多彩,天象地屬、幾何勾紋、花草植物、動物鳥獸等,其中定型的傳統(tǒng)圖案已達兩百余種,正如溪州竹枝詞中所描繪的:“溪州女兒最聰明,絲挑錦被最有名?!蔽魈m卡普在土家族日常生活中,常以對稱性方式進行裝飾,而在舞臺上使用時則可以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比如:一、肩部設計。原生態(tài)歌手一角中,將西蘭卡普運用到了服裝肩膀的位置,借助西蘭卡普的質(zhì)地,不僅可以使肩部造型更挺括,而且還能增加肩部的立體感,設計上采用了不對稱的處理方式,右肩裝飾部位的西蘭卡普呈現(xiàn)三角形,左肩則以長方形為主,打破以往裝飾的平衡規(guī)律,表現(xiàn)出一種破壞性和無序感,使服裝的生動性更強。二、胸前設計。在裝飾胸前部位時,由于胸前面積比較大,視線較集中,因此是進行裝飾的重點位置,劇中胸前的西蘭卡普裝飾做了裁剪拼貼處理,通過拼貼處理的方式,使花紋更有層次,更具立體感。三、腰部設計。西蘭卡普在腰部裝飾對于舞臺服裝中腰線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劇中男裝上衣較短,腰部是一個很好的修飾部位,對于腰封上的西蘭卡普進行剪貼、拼貼、變形等處理,既能增加服裝造型的感染力又能更好地展現(xiàn)服裝的個性特征。
歌舞劇《老兵》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一些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表現(xiàn)形式,通過舞臺展演展播,向全國各地推廣民族文化,讓觀眾在觀賞戲劇的過程中了解土家族文化,對土家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這次實踐研究,筆者對于土家族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民族服飾作為一種民族的名片,需要更好地傳播與繼承。土家族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不斷地傳承和創(chuàng)新本民族服裝,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給中國民族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的今天,土家族的元素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過,在當今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臺劇當中,對于民族元素的運用并不是生搬硬套,需要運用藝術性的手法進行重新的組合與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