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作為臨床口腔科正畸治療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況,安氏二類Ⅰ分類錯頜畸形會對患者顱頜牙面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對其進行矯治的難度相對較大,所需要經(jīng)歷的治療時間相對漫長[1]。加之該類患者的病變局部軟組織側貌,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存在上頜前突、下頜后縮狀等表現(xiàn),對患者的外貌造成極為不利影響,使患者在日常生活和社交的過程中會產生自卑、抑郁等負面情緒,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有些患者還會因此而出現(xiàn)一定的心理疾?。?]。安氏二類Ⅰ分類錯頜畸形治療方案仍然是目前臨床相關學者和醫(yī)生所研究和關注的一個焦點性問題[3]。本文研究安氏二類Ⅰ分類錯頜畸形患者在治療中應用二類牽引技術的臨床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于本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療的68 例安氏二類Ⅰ分類錯頜畸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4 例。對照組中男12 例,女22 例;年齡19~53 歲,平均年齡(30.7±7.5)歲;患病時間1~8 年,平均患病時間(3.2±1.6)年。治療組中男10 例,女24 例;年齡19~56 歲,平均年齡(30.4±8.6)歲;患病時間1~8 年,平均患病時間(3.1±1.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且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口腔正畸治療,治療組在口腔正畸治療中應用二類牽引技術,具體如下。①治療前患者接接受口腔X 線檢查,對ANB、SNA、SNB、Ii-pg、ms-mi、A-pg 等相關指標水平進行測定,通常觀察前牙覆蓋情況。采用直絲弓矯治技術對患者實行正畸治療。首先通過矯正使上下頜能夠排齊,弓絲按照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列;待確定上下頜已經(jīng)完全排齊以后,不能夠解除二類關系。治療時間控制在7 個月左右。② 采用鎳鈦方絲對上下頜實施加搖椅弓操作,并進行咬合打開,更換不銹鋼方絲,上頜側切牙和切牙之間可以添加游離狀態(tài)的牽引鉤,隨后將上頜的牽引鉤牽引至下頜磨牙間,從而形成理想的二類長牽引狀態(tài)。牽引達到多數(shù)達處于中性頜水平,每天不間斷持續(xù)牽引,時間控制在3 個月左右。牽引狀態(tài)停止1 d 后,開始實施夜間牽引治療,時間同樣控制在3 個月左右。在治療的后期階段,對上下頜牙齒咬合情況予以調整,確保咬合關系恢復正常。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口腔正畸治療效果、牙齒外觀恢復正常時間、功能恢復正常時間、治療總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治療前后X 線檢查結果各項指標(SNA 角、SNB 角、ANB 角)、牙齒整齊度、咬合能力評分。
1.4 療效判定標準 以治療前后前牙覆蓋情況、磨牙關系情況、上下切牙移動改善情況3 項指標作為觀察依據(jù),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顯效:3 項指標治療后均有顯著改善或恢復正常,病情無復發(fā);有效:治療后1 項或更多項指標有明顯改善,且病情沒有復發(fā);無效:治療后3 項指標均沒有任何改善[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口腔正畸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口腔正畸治療顯效13 例,有效18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為91.2%;對照組口腔正畸治療顯效9 例,有效14 例,無效11 例,總有效率為67.6%。治療組口腔正畸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6,P<0.05)。
2.2 兩組牙齒外觀恢復正常時間、功能恢復正常時間、治療總時間比較 治療組牙齒外觀恢復正常時間、功能恢復正常時間、治療總時間分別為(3.06±0.81)、(5.39±1.50)、(9.13±1.75)個月,均短于對照組的(6.85±1.20)、(8.61±1.75)、(13.51±2.62)個月,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情況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9%(1/34),低于對照組的17.6%(6/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X 線檢查結果各項指標、牙齒整齊度評分、咬合能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牙齒整齊度評分、咬合能力評分、SNA 角、SNB 角、ANB 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牙齒整齊度評分、咬合能力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SNB 角大于本組治療前,SNA 角、ANB 角小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牙齒整齊度評分、咬合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SNB 角大于對照組,SNA 角、ANB 角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牙齒整齊度和咬合能力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牙齒整齊度和咬合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X 線檢查結果各項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X 線檢查結果各項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安氏二類Ⅰ分類錯頜畸形屬于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口腔錯頜畸形類疾病,處于恒牙期階段的青少年屬于該病的高發(fā)人群,病情的出現(xiàn)會對廣大患者的外觀面貌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5,6]。下頜后縮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安氏二類Ⅰ分類錯頜畸形特征性表現(xiàn)。下頜后縮會導致上下頜骨水平、垂直兩個方向不夠協(xié)調,使患者的容貌出現(xiàn)一定的扭曲,導致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出現(xiàn)[7]。在對該類病情進行矯正治療的時候,采用X 射線投影檢查相關指標,可以對安氏二類Ⅰ分類錯頜畸形的矯正療效進行客觀地反映[8-10]。在矯正治療的后期階段進一步實施為期3 個月左右的夜間牽引治療,對于臨床治療效果的鞏固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10,11]。換用保持器的時候需要添加輔助裝置,可能夠使矯正后病情再次復發(fā)的幾率降低[12-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口腔正畸治療總有效率為91.2%,高于對照組的67.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6,P<0.05)。治療組牙齒外觀恢復正常時間、功能恢復正常時間、治療總時間分別為(3.06±0.81)、(5.39±1.50)、(9.13±1.75)個月,均短于對照組的(6.85±1.20)、(8.61±1.75)、(13.51±2.62)個月,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9%(1/34),低于對照組的17.6%(6/3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牙齒整齊度評分、咬合能力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SNB角大于本組治療前,SNA角、ANB 角小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牙齒整齊度評分、咬合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SNB 角大于對照組,SNA角、ANB 角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安氏二類Ⅰ分類錯頜畸形患者在治療中應用二類牽引技術,可以大幅度改善X 線檢查結果,使牙齒整齊度和咬合能力得以提升,減少相關不良反應,縮短疾病治療及恢復時間,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