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硯,連海英,陳向志,張曉亮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83醫(yī)院放射診斷科 天津 300142)
近年來,由于各種交通事故、高度跌落事故等事故頻發(fā),導致臨床外傷性頸椎脊髓損傷發(fā)病率不斷升高,該疾病除對患者脊椎椎體造成嚴重損傷,同時累及周圍韌帶、附件等,對患者生命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既往臨床對其主要采取X線片檢查,但該方法平片上顯示頸椎骨折不夠清晰,存在一定誤診率。鑒于此,有研究顯示,利用MRI技術,可通過其表現(xiàn)信號,判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脊髓受壓情況,為臨床疾病的診療提供科學依據(jù)[2]。本研究隨機納入我院2019年4月—2020年5月收治57例外傷性頸椎脊髓損傷患者,對所有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究其預后結果與MRI表現(xiàn)相關性,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jù),報道如下。
本研究篩選2019年4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外傷性頸椎脊髓損傷患者57例,對所有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本組57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齡17~60歲,平均年齡(40.37±5.2)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6例、重物砸傷11例、車禍傷33例,其他撞傷7例;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本研究篩選標準:(1)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自愿參與本研究;(2)納入患者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不愿參與本研究者;(2)合并有精神或神經性疾病者;(3)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4)合并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本組57例患者住院治療與觀察時間3~86 d,平均時間為(58.14±13.55)d。
設備使用德國Siemens 3.0T Skyra磁共振儀,MRI檢查于患者傷后2 d~2年完成,所有檢查操作依照設備說明書進行,應用頸部表面線圈。設置參數(shù):(1)SE序列矢狀面T1WI:TR/TE設置300 ms/16 ms;(2)TSE序列T2WI:TR/TE設置為3000 ms/120 ms;(3)橫軸位:TR/TE設置為4100 ms/132 ms;掃描層厚5 mm、間隔1 mm。掃描時,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橫軸位或冠狀位GRE序列:TR/TEmin ms450/Full(23);SE序列T1WI與FIR序列檢查,TR/TE:2450ms/37.5 ms。檢查時間25 min,采集次數(shù)5~6次,矩陣256×256。本次檢查由科室兩位專業(yè)影像學醫(yī)師進行,獲取MRI圖像,以雙盲法單獨閱片,分析結果。
研究獲取數(shù)據(jù)應用SPSS20.0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57例患者臨床表現(xiàn):急性期26例(45.61%),亞急性期患者25例(43.86%),慢性期6例(10.53%)。其中44例(77.19%)患者不完全癱瘓。44例患者中,14例中央脊髓綜合征,表現(xiàn)為上肢較下肢明顯無力,5例伴尿失禁;44例患者接受治療后,11例患者癥狀改善;44例不完全癱瘓患者中,接受對癥治療后,無改善患者18例、癥狀改善26例。其余13例(22.81%)完全癱瘓患者,接受治療后3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癥狀無改善。
患者MRI表現(xiàn)(詳見表1):①脊髓受壓萎縮變細患者3例,MRI掃描呈等信號變化,患者受傷后10年,均表現(xiàn)有陳舊性骨折伴脫位于樞椎與齒突結合處,患者脊髓前后徑距離2 mm,受壓萎縮;接受對癥治療后,肢體功能無明顯改善,四肢不完全癱瘓。②脊髓橫斷患者4例,MRI顯示脊髓斷端分離移位,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T1WI呈低信號,表現(xiàn)為四肢全癱,治療后1例死亡,其余患者肢體功能無改善。③脊髓出血患者5例,經MRI檢查顯示,T2WI呈高信號,T1WI呈稍高信號,表現(xiàn)為完全性癱瘓,治療無效。④脊髓水腫及增粗患者42例,T2WI呈局灶性高信號,T1WI呈等低信號;水腫范圍:3個椎體節(jié)段范圍患者11例,亞急性期5例、急性期6例,治療后1例死亡,10例患者癥狀改善。2個椎體節(jié)段范圍長患者20例,接受對癥治療后,無改善患者10例(其中亞急性6例、急性期4例),癥狀改善患者10例(亞急性期3例、急性期7例)。1個椎體節(jié)段范圍長11例,治療后癥狀均改善,亞急性期5例、急性期6例。⑤急性期脊髓呈等信號變化3例,占5.26%,接受治療后均出院,癥狀顯著改善。
表1 本組57例MRI表現(xiàn)
本組57例患者中,確診30例發(fā)生頸椎骨折脫位,占52.63%,其中伴有不同程度椎間盤突出患者25例(43.86%)。經MRI技術檢查顯示,28例患者發(fā)生骨折脫位,診斷準確率為93.33%,詳見表2。
表2 脫位情況MRI檢查結果(%)
本研究顯示,椎旁軟組織水腫患者13例,患者MRI檢查顯示T2WI片狀高信號;棘突間韌帶損傷水腫患者3例,患者MRI檢查顯示T2WI片狀高信號;硬膜外血腫8例,患者MRI檢查壓迫脊柱、T2WI呈棱形高信號。
外傷性頸椎脊髓損傷是臨床常見疾病,屬于脊髓損傷的之一。脊髓損傷即指脊髓功能與結構,因各種因素造成嚴重破壞,導致患者損傷平面以下自主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感覺功能障礙;該病癥具有致殘率高、致死率高,預后效果差等特點[3]。
外傷性頸椎脊髓損傷作為臨床外科常見疾病,患者遭受外力重擊下,受創(chuàng)區(qū)域容易發(fā)生椎間盤脫出與破裂損傷,造成脊髓受壓[4];患者可出現(xiàn)手指、上臂軟弱,且相比下肢癥狀更為明顯,部分患者伴有膀胱障礙與感覺障礙。若患者治療后,功能有所恢復,提示損傷可逆。44例患者中,14例中央脊髓綜合征,表現(xiàn)為上肢較下肢明顯無力,5例伴尿失禁。
經MRI技術檢查顯示,28例患者發(fā)生骨折脫位,診斷準確率為93.33%,未顯示的2例患者為C1椎體后弓骨折。28例患者中枕寰關節(jié)半脫位1例,MRI表現(xiàn)清晰。在進行頸椎脊髓損傷診斷時,對患者創(chuàng)傷性椎間盤突出觀察至關重要;椎間盤脫出或硬膜外出血,均是造成患者脊髓損傷的重要因素;同時,椎間盤可受到過度屈曲損傷侵犯、累及,造成椎體后韌帶損傷[5-6]。
本研究顯示,脊髓出血患者5例,經MRI檢查顯示,T2WI呈高信號,T1WI呈稍高信號,表現(xiàn)為完全性癱瘓,治療無效。提示,若患者傷后出現(xiàn)脊髓內軟組織壞死、與出血癥狀時,提示該病癥改變具備不可逆性。本研究顯示,脊髓水腫及增粗患者42例,T2WI呈局灶性高信號,T1WI呈等低信號,而水腫范圍是影響患者預后結果的重要因素;其中1個椎體節(jié)段范圍長11例,治療后癥狀均改善;提示,水腫范圍在1個椎體節(jié)段范圍內,患者預后較為良好。本研究認為,通過MRI技術能夠評價患者傷后病情嚴重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依據(jù);但對于脊髓纖維束的完整性,無法有效反映,同時存在部分信號受干擾情況,提示MRI技術作為診斷外傷性頸椎脊髓損傷的方法之一,其具備獨特優(yōu)勢,但同時存在一定局限性。
綜上,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對外傷性頸椎脊髓損傷,應用MRI技術檢查,可根據(jù)患者MRI表現(xiàn),判斷患者預后結果,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該方法具備不可替代的診斷價值,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需結合其他方法共同診斷,以提高檢出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