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卉
(一)幼兒層面
小班幼兒由于年齡較小的因素,無論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社會交往能力都比較弱,他們在游戲當中的自主性相對比較差,善于模仿,并用行動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容易情緒化而導致游戲不能正常開展。
(二)教師層面
因為教師自身缺乏教育經(jīng)驗,所以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游戲中存在著導演與演員的問題,或者是僅注重游戲的創(chuàng)設材料的提供,而忽視了孩子們游戲時的實際效果,另一個現(xiàn)象是在小班幼兒的游戲活動中,教師干預得比較多,在幼兒不需要的情況下,無形之中教師會將自己的教育意圖強加在幼兒的游戲之中,限制了幼兒的自主學習。
(三)幼兒園層面
目前很多幼兒園因為場地的限制,角色游戲只能在教室內進行,寬闊的場地是幼兒開展游戲的重要資源,狹窄的場地游戲是無法滿足幼兒的,游戲空間的劃分也是不可忽視的。其次是材料的單一,小班幼兒的特點適合提供大部分高結構的操作材料,但是材料投放的數(shù)量、種類無法滿足每個幼兒的游戲需要,而且應該適合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并且能及時地更新和添置,只有環(huán)境和材料相輔相成,共同為小班幼兒提供良好的游戲環(huán)境,才有可能激發(fā)孩子自主學習。
怎樣在角色游戲中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自主性呢?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游戲前,引導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及知識經(jīng)驗
幼兒對材料的操作往往與幼兒已有生活經(jīng)驗有密切的關系,我們首先是豐富幼兒的一日生活,利用談話、討論、參觀等多種手段,交流分享經(jīng)驗,擴大并加深幼兒對生活的理解,從而產生新的游戲主題。
案例分析1:我們班有一段時間班級陸陸續(xù)續(xù)有小朋友過生日,教室里每天都會有孩子帶生日蛋糕來分享,在休息的時候也會聽到孩子們小聲討論:“我明天也讓我媽媽做個蛋糕來和你們一起吃。”于是筆者組織了一次談話活動,向幼兒提出問題,“你為什么想帶蛋糕來幼兒園?”“幼兒園里可以做蛋糕嗎?”“我們有哪些工具可以用來做蛋糕呢?”等等。孩子們想到了在我們的“快樂城堡”中的甜品店和點心店可以做蛋糕,想到了可以用紙盤、輕黏土、彩紙、紙杯等等制作蛋糕,于是那一天的我們的角色游戲重點就是制作一個甜甜的蛋糕,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滿足兒童游戲的愿望,而且能提供鍛煉兒童能力的機會。
(二)游戲中,游戲材料和教師指導合二為一,促進幼兒深度學習
教師要堅持多樣的指導方式,在角色游戲中的現(xiàn)場指導,教師應以幼兒的主體性為前提。教師可采取以角色的身份參與指導,更好地融入游戲中,使教師和幼兒處于一種平等的人際氛圍中。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幼兒的主體性才能充分體現(xiàn)。
案例分析2:有次進行娃娃家游戲時,扮演“媽媽”角色的小朋友在廚房做飯時,一把抓起桌上爸爸買回來的菜扔進了鍋里,我以小顧客的身份問她:“這個菜菜不洗就吃的話,我們會不會生病???”“媽媽”意識到了,把菜拿去水池里清洗了。做飯的時候,“媽媽”邊一邊炒菜,一邊拿起旁邊的鹽開始灑進鍋里,灑了很久還沒有結束,我在旁邊提示道:“鹽是不是放多了???那燒出來的菜還好吃嗎?”“媽媽”停止了加鹽,又繼續(xù)專心做菜了。其實很多角色游戲中,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可能因為生活經(jīng)驗不足,就比如做飯的材料或程序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可以用觀察者的角色或者是小顧客的角色詢問幼兒“是先放醬油還是先放醋”“炒菜時放的鹽是不是多了”等問題,從而幫助幼兒糾正錯誤,進而更積極地參與游戲中,這樣的效果比教師直接說步驟好得多。
(三)游戲后,采用適宜的評價方式引導幼兒總結問題和提升經(jīng)驗
游戲評價的目的在于引導幼兒自發(fā)自愿地進行交流、討論,積極表達情感、共享快樂、共解難題,提升經(jīng)驗。以前我們游戲結束評價的時候大多數(shù)以教師一個人在前面說為主,其實教師應該轉換角色,在活動中穿針引線,讓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對環(huán)境和教師就有陌生和距離感,更需要我們放手,提供更多的空間,同時這樣也能拉近自己與幼兒之間的距離,教師處在與幼兒平等的關系上,做出適當引導,充分調動孩子的激情,評價的氛圍能夠熱鬧。
總的來說,小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的自主學習剛處于萌芽狀態(tài),教師應多去關注,了解幼兒的游戲,觀察理解幼兒的想法與做法,少講解、少干預,做到“有扶有放”,讓幼兒的自主性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鐘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