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熹
加油用團油,不當冤大頭。
如果你最近到過中國七線城市以上的寫字樓、電梯間,打開過電視、刷過抖音,這句話應該聽得足夠多了。如果你有一點商業(yè)敏感的話,應該能嗅到什么。擁有不同認知的人,會嗅到不同的味道:機會、壓力、流量、殺氣,甚至有人會一臉懵……
無論你嗅到什么?這就是趨勢的味道。
想深刻理解“趨勢”,要把“趨”和“勢”分開看?!摆叀笨梢岳斫獬筛S,“勢”可以理解成事物發(fā)展的動向。二者合在一起,跟隨事物發(fā)展的動向就叫趨勢。
回到現(xiàn)實的商業(yè)世界,比文字的單純道理要復雜得多,關(guān)鍵原因有二:趨勢不僅有方向,而且要加入時間維度;沒有哪種趨勢是平滑直線的,趨勢常常披著波動的外衣。
把握趨勢不僅要看清方向,而且要洞察時機。拋開時機講趨勢,永遠是紙上談兵,無法指導實際管理、經(jīng)營的具體決策。就好像今天說:“未來有一天,無人駕駛的飛行器一定會成為主流的交通工具?!毕嘈畔喈斠徊糠秩藭J可這個“趨勢”,但由于沒有“時間”維度,即使知道了這個趨勢也并沒有什么可以迎接趨勢的動作。
再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所有人都認可“口罩在未來一定會很緊俏”這個趨勢,但這個趨勢在“時間”維度上會持續(xù)多久,1年?3年?還是10年?可能大多數(shù)人判斷錯誤,口罩緊俏的趨勢在中國其實僅僅持續(xù)了不到6個月。
另外一個識別趨勢的挑戰(zhàn),是波動帶來的遮蔽。
趨勢,是隨機走勢中相對不隨機的部分。雖然從大尺度觀察其核心是不隨機的部分,但當我們關(guān)注其每時每刻的具象形式時,趨勢會披著波動的外衣。
由于復雜性,真實世界遠比理論世界充滿更多的波動,尤其當我們身在其中時。
當然,另外一個加劇這種遮蔽的因素是——人性。人性中的自我遮蔽,即不愿意相信。當人們相信地心說、相信上帝存在的時候,會想象出無數(shù)理由去證明它的存在。人們會不斷催眠自己,不斷找尋一切可能的線索進行既有信仰的合理化,對趨勢妖魔化。
由于“小波動”永恒存在,加上自我遮蔽,你總能找到與趨勢方向不相符甚至相反的佐證,從而在內(nèi)心證明趨勢不存在,讓自己滿足、讓自己舒適。畢竟人性對變化充滿恐懼。
一切的一切背后都有一個東西,就像一座囚牢囚禁了我們所有的思維,讓我們選擇性失明。
正因如此,我們對趨勢的定論往往只能在大局已定時得出,而那時木已成舟。
加油站該怎么辦?
請注意,當你找不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時,或者找不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時,選擇直接將這個問題否定掉,或者給這個問題戴上道德維度的帽子,確實是你的自由。問題確實可以回避了,自己也感覺舒適了,只是趨勢的腳步會停下嗎?
如果非要我來回答“加油站該怎么辦?”我認為,有兩個更大尺度的趨勢可以幫你找到答案。第一,無論是數(shù)碼相機對傳統(tǒng)相機的完全替代,還是移動支付的革命,背后都隱藏著一股更大的趨勢,即消費者需求變化的趨勢。第二,世界上確實有在一段周期內(nèi)能夠“少費點心、多賺點錢”的生意,但沒有能永遠“一勞永逸、不勞而獲”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