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三鈺
鄉(xiāng)鎮(zhèn)中學文言文教學開展存在極大困難,自有其先天的劣勢,也有后天的“營養(yǎng)不良”,除了學生基礎極為薄弱的原因外,還有學生主觀意識上怕學文言文等諸多因素,文言文的閱讀教學難以進行?!皢栴}教學法”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但用于文言文教學中往往顯得力有不逮,常表現(xiàn)為:為了問而問,或者沒有得到回應,只能自問自答。文言文課堂中應該將問與讀結合,植根于讀,從文本出發(fā),又回歸文本,降低學習難度,激發(fā)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zhì)量。
一、以問導讀
讀懂課文,是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師通過問,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把握文章脈絡,掌握大概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閱讀難度,幫助學生理解。
1. 從課題出發(fā)引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找出關鍵語句,并用自己的理解回答,讓學生粗略了解課文。例如,講授《醉翁亭記》這一文章時,從課題引出問題:醉翁亭在什么地方?誰建這個亭子?誰為醉翁亭命名?為什么命名為醉翁亭?真的是因為喝酒而醉嗎?
2. 根據(jù)文章脈絡設疑引導學生粗略了解課文。講授《送東陽馬生序》時,引導學生閱讀全文,設置以下問題,讓學生閱讀時在文中標記出來:想讀書,無書怎么辦?抄書時遇到什么困難?沒有名師指導怎么辦?老師生氣時怎么辦?求學時的衣食住行情況怎么樣?
3. 引導學生細讀時,可以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適當?shù)貙⑽谋炯毣?、簡單化。這樣便于學生掌握,讓每位學生都能讀懂課文。
如《醉翁亭記》,這里的景色怎樣:
早:__________________
晚:__________________
春: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
這里舉辦的宴會有哪些內(nèi)容:
參加宴會的人:________________
吃的:__________________
喝的:__________________
玩的:__________________
4. 采用填寫資料形式,如:《燭之武退秦師》里的燭之武是什么人?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填好人物資料:國籍、年齡、官職、任務、特長等。
二、以問激讀
一石激起千層浪,拋下一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學生正值青春年華,擁有好奇好勝之心,當學生把“讓我讀”,變成“我要讀”時,激發(fā)出的活力和能量遠超我們的想象。教師要做的便是把火柴放在燃點,火焰自然會生起。
1. 在容易的地方、學生能力范圍內(nèi)設疑。如引導學生學習《桃花源記》,問:這里的人想出去嗎?你從哪里知道?學生通過想一想,找一找,便能在文中找到答案。找不到答案的學生,在聽同學反饋時,也能舉一反三。
2. 設置懸念。如教學《燭之武退秦師》一文,設下疑點:國君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不去求大將、重臣,反而去求一個不會打仗的老人,是不是有點緣木求魚呢?燭之武帶了多少兵馬去退秦師?連國君都束手無策,一個老人單槍匹馬,手無寸鐵,又如何能退秦師的千軍萬馬?
3.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設疑。如《杞人憂天》一文,我不覺得主人公的擔憂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因為房子倒塌了,人會死,何況天塌呢?他不是很有安全意識嗎?為什么此人被嘲笑了幾千年呢?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會找到答案,并引發(fā)這樣或那樣的思考,如:文中的杞人有了這個擔憂,應該怎么做才更符合實際呢?
4.在學生感興趣的地方設疑。例如,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筆者問:鄒忌與徐公,究竟是誰更美?從文中找出依據(jù)。學生的情緒高漲,紛紛搶著回答。
三、以問研讀
通過問,讓學生深入閱讀課文,斟酌字詞句,體會經(jīng)典文學用語的精準,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且培養(yǎng)深思熟慮的良好思維習慣。例如:《岳陽樓記》中“浮光躍金”換成“浮光若金”如何?《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窺鏡而自視”,在自家照鏡子,為什么要用“窺”?《燭之武退秦師》中“夜縋而出”,選擇的時間是“夜晚”,選擇的方式是“縋”,為什么?《記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如何理解“閑”字的內(nèi)涵?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比對、表演、描繪,不僅理解了課文思想內(nèi)容,也感受到文字的美,在交流中完成了合作探究。
四、以問拓讀
結合寫作背景、個人生活體驗、社會現(xiàn)實、語言運用,讓學生進入情境,勾連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回到古人的處境,設身處地感受文本,鼓勵學生大膽作出個性解讀,并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
1.與寫作背景結合。不結合寫作背景,無法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與作者的風骨。如:《桃花源記》描繪的這個地方,為什么人人都想去尋找?如果現(xiàn)在你聽說有這個地方,你想去尋找它嗎?
2.與個人體驗、生活經(jīng)歷、社會現(xiàn)實相結合?!蹲砦掏び洝芬晃模龑W生結合生活體驗,理解“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說明什么。在生活中,你和長輩一起吃飯時,有沒有這么輕松自由?《兩小兒辯日》一文,引導學生換位思考,若你是孔子,面對兩個小孩的詢問時,在你不懂的情況下,你會怎樣回答?你對孔子這樣回答是否滿意?《送東陽馬生序》里有“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等句。宋濂在衣著上與同學相比,顯得十分寒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有這種情況,當自己因為貧窮與班里同學差距大,例如穿的衣服、鞋子,用的手機,遠遠比不上同班同學,你會有怎么樣的表現(xiàn)?宋濂為什么能做到樂在其中?
3. 與語言運用結合。在課堂中開展辯論、口語交際、寫作等活動,讓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練,實現(xiàn)知識技能的遷移。如《岳陽樓記》中,“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請學生發(fā)揮想象用一段文字把這幅畫面描寫出來?!蹲砦掏び洝分械淖砦掏ぴ谀睦??請學生為景區(qū)畫出示意圖,以小導游的身份根據(jù)圖告訴游人去醉翁亭該怎么走?;噬峡戳死蠲艿摹蛾惽楸怼?,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假設你是其中一員大臣,該給皇上什么建議?請說明理由。讓意見相左的雙方展開辯論。
這樣的文言文教學將問與讀有機結合,以問導讀,以問激讀,以問研讀,以問拓讀,重回文本,閱讀經(jīng)典,尊重原創(chuàng),打破時空界限,激起心靈共鳴,享受思想靈魂的升華,古今結合,古為今用。將課堂有趣化、生動化、探究化,汲取古人精華,讓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永葆青春朝氣,代代傳承。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鄉(xiāng)鎮(zhèn)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及新思路研究”(課題批準號:2019YQJK430)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