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粒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這么一個故事:博主的朋友小的時候是一個熊孩子,坐火車的時候總是吵吵鬧鬧,無論媽媽怎么教育,都視若無睹。直到有一次,媽媽選擇把孩子直接帶下車,然后對孩子說:“我尊重你說話的欲望,但我也要尊重車上其他人不被干擾的權(quán)利?,F(xiàn)在好了,你想怎么說都行,也不會打擾到別人,等你什么時候說完了,我們就什么時候買票走?!?/p>
那一天,他們在車站呆了7個小時,直到他向媽媽保證再也不會吵鬧,不去打擾別人,才重新買票離開了那里。自此以后,這位朋友改掉了在公眾場合喧鬧的舉動,慢慢成長為一個陽光開朗有涵養(yǎng)的人。
近年來,總有人大肆談?wù)摗搬尫藕⒆拥奶煨浴?,說是要還給孩子自由成長的權(quán)利。殊不知,“釋放天性”不等于“放縱、放任不管”。每個孩子小的時候都兼具善與惡、懶與勤、乖巧與調(diào)皮的兩面性。我們要釋放的是孩子積極向上的好天性,然后管控孩子“惡”之元素,引導孩子往“好”的那一面去成長。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言:“除非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一開始,就有一個媽媽能夠向我們一點一滴地介紹世界,否則我們不可能發(fā)展成優(yōu)秀的人?!?/p>
所以,想要培養(yǎng)出優(yōu)秀且獨立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盡早培養(yǎng)孩子以下5種意識。
古語有言:“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p>
那些喜歡肆意破壞規(guī)則、無視規(guī)則的孩子,最終也會慘遭規(guī)則反噬。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不由得膽顫心驚。視頻中的小孩子也就3歲大的年紀,在車流不息的馬路上來回穿梭。一趟,兩趟,三趟,四趟……奔跑嬉戲,次次因僥幸避開車輛而歡喜。直到第10趟之后,伴隨著一陣刺耳的剎車聲,孩子也摔倒在地。
不禁讓人發(fā)問,孩子的父母在哪里,為什么不管孩子呢?
或許,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的天性高于一切,遏制天性,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叛逆心理,更會束縛孩子的發(fā)展。事實上,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邊界在哪兒,規(guī)則為何物。孩子的好奇心是無窮無盡的,他們喜歡冒險探索的背后,往往也隱藏著危險和悲劇。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遵守規(guī)則是自由的前提,天性也應在約束之內(nèi)?!?/p>
父母有原則,教育有底線,孩子有規(guī)則意識,才是送給他最好的護身鎧甲和成長利器。
現(xiàn)如今,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被養(yǎng)成了“中國式巨嬰”,就是因為父母一開始沒有給過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
當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們總是對孩子呵護備至。孩子喜歡什么,全都毫無節(jié)制地買買買;孩子的一切需求,不由分說地滿足他。而當孩子長大后,心理上卻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巨嬰,離不開“寄生父母”的狀態(tài)。
有人說過:“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后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p>
我們看過太多類似的報道,有著同樣不幸的結(jié)局:南京一男子海歸畢業(yè)10年不找工作只啃老,父親怒砸兒子的車和房,兒子揚言要跟父親拼命……還有一位男子因老母親拿不出2萬元幫忙還債,狠心將老母親又拖又拽,當街暴打……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愛得太多,也會變成一種傷害。父母一次次毫無原則的溺愛、包辦一切,使得孩子只會賴在父母的身邊,自甘墮落。唯有父母盡早從孩子的世界中退出,孩子才能重新拾起獨立生活的能力,擁有獨自面對人生的底氣。手牽手是父母給孩子最深情的陪伴,而學會放開手才是對孩子人生負責的最佳選擇。
自律與不自律,過的是兩種不一樣的人生。
對孩子來說,亦是如此。
寒假即將到來,有些孩子懂得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勞逸結(jié)合,為自己充電,補充知識能量。而有的孩子,反而為即將到來的“不用上課的時光”而歡呼雀躍,謀劃著如何消遣、玩耍,把學習成長之事拋諸腦后。
去年疫情期間,上網(wǎng)課時的眾生相,暴露了孩子們對待學習的不同態(tài)度。懶散且墮落的孩子,花言巧語,誆騙父母的手機說是為了聽課學習,實則在打游戲、聊天追劇,不亦樂乎。自律且上進的孩子,即使沒有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也要早出晚歸,爬去有信號的山上學習,亦或在寒夜的村支部辦公室旁借燈苦讀。
貪圖享樂是孩子們的天性,而幫助孩子學會自律更是父母義不容辭的教育責任。正如衡水中學那句名言所說:“人生沒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學期制,沒有哪個雇主有興趣幫你尋找自我?!?/p>
物要防腐,人要防懶。當下足夠的自律,才能有日后的如愿以償。
在孩子尚小,還沒有養(yǎng)成自我管控能力的時候,父母就應該適時地推一把: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培養(yǎng)孩子運動、閱讀等習慣,以身作則一起打卡記錄、完成學習任務(wù)。
一定要讓孩子深刻地明白:自律者出眾,懶散者出局;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幸運。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p>
深以為然。古人常說:“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欲而及于禍?!睕]有敬畏之心的孩子,就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炸。
曾經(jīng)轟動全國的“大連13歲男孩殘殺10歲女童案件”,依舊讓人記憶猶深。未滿14歲的蔡某,把10歲的女孩騙到家里,強奸未遂后,對女孩舉刀相向,最終把女孩拋尸在樓下旁的灌木叢里。警方火速破案,蔡某卻還在同學群里裝作全然不知,各種找借口演戲,企圖擺脫嫌疑。
其實,世上本沒有天生的惡魔,但是有后天造就的修羅。
曾有鄰居表示,蔡某在小區(qū)里掀過年輕姑娘的裙子,姑娘找蔡某的父親討說法,反遭其父親大聲辱罵。
其實,沒有敬畏之心的“熊孩子”和違法犯罪的“殺人犯”之間,就隔著一個不明事理、沒有三觀的“熊家長”。
父母懂得約束和管教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敬畏心,才是孩子一生的好福氣。只有當孩子明白自己并不是世界中心之時,孩子才能從敬畏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走向更為光明的康莊大道。
養(yǎng)孩子絕對不只是談大道理,更是在細微之處見功夫。孩子有沒有教養(yǎng),就看父母有什么樣的修養(yǎng)。
上個月,北京一位女生爆料自己在飯店吃飯時,先是遇到小男孩在大堂內(nèi)打鬧喧嘩,后在上廁所之時,廁所門(雖已上鎖,但門比較松動)被男孩強行打開。而兩個小男孩還瞪眼嬉笑,樂此不疲。該女生想找男孩家長理論,反被男孩家長辱罵:
“你個老娘們,跟一個六歲孩子較什么勁?”
“你比別人多長一個?還怕被看?”
“就你金貴?”
“奇葩”孩子少不了“奇葩”娘,沒教養(yǎng)的孩子背后站著沒素質(zhì)的父母。正如一位網(wǎng)友所說的:“病根在男孩家長的態(tài)度!小孩子的行為只是一個借口?!?/p>
家長對于孩子的任性調(diào)皮和胡作非為,選擇了顛倒是非,實在是令人不恥。試想一下,6歲的時候,孩子教養(yǎng)的缺失,父母未能及時地指正提醒。26歲的時候,孩子那些未被矯正的錯誤教養(yǎng)行為,就會導致孩子失去進入社會和優(yōu)良團體的有效通行證。孩子年紀尚小能當一時的借口,卻不是永久的護身符。如果父母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個世界就會以它的方式幫你狠狠地教育他。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你知道用什么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趨易避難,追求享樂,不受約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允許孩子隨意釋放天性,這便是悲劇的開始。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業(yè),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父母事業(yè)上最大的成功。父母今天的教育,決定著孩子未來的姿態(tài)和人生的走向。
愿每個家長,都能用愛與規(guī)矩填充孩子的童年生活,不讓孩子沉迷于自我放縱之中,用以身作則引領(lǐng)孩子,認真要求孩子,以此拓寬孩子思想的深度以及生命的廣度。
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放縱和嬌慣,造就孩子一生的遺憾。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男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