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寒
三賢館位于浙江省諸暨市西施故里內(nèi),三位賢士指王冕、楊維楨和陳洪綬。浦陽江往北流經(jīng)諸暨市區(qū),又稱浣紗江或浣江,西施故里在浣江左右兩岸。越國西施是西景區(qū)苧蘿山下的施姓美女,而東景區(qū)曾有東施效顰,現(xiàn)在是江畔種植許多荷花的大公園,其中范蠡祠等展館需買門票,三賢館則免費自由參觀。
去年暑假,我搭公交車至西施故里,東景區(qū)大門外石頭上“西施故里”四字,集王羲之行書而成。走入大門,右側是浣江和古越街,暴漲渾濁的江水,早已淹沒江邊大部分的階梯和一群銅雕的浣紗女。沿著古越街直走不到百米,三賢館在左側的金雞山上。
山下大門的對聯(lián)是:“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右邊有三位書畫家的塑像。三賢館依山勢而建,階梯上方第一展區(qū)內(nèi),有許多圖文介紹王冕的一生。他年少家貧曾放牛,晚上借佛寺長明燈光讀書到天亮,其詩句:“蹭蹬三十秋,靡靡如蠹魚”,說明他三十歲仍未中舉,四十幾歲在紹興教書一年多,寫詩、刻印、作畫,聲名逐漸遠播。
王冕的詩作傳世七百余首,為其畫名所掩,詩集稱《竹齋集》,明代劉伯溫寫序;元代及元以前文人的印章,多委請工匠刻制,王冕用當?shù)氐幕ㄈ槭逃?,成為自篆自刻石印的開創(chuàng)者,明代人才流行使用石材治印。王冕首創(chuàng)以胭脂作沒骨法畫梅,明清畫梅名家都受他的影響。展區(qū)墻上有幅王冕復制的《墨梅圖》,圖上的題畫詩:“吾家洗研池頭樹,箇箇華開澹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毖型?,箇箇非朵朵;第三句是“好顏色”,不是“顏色好”;氣體會流動,王冕寫“流”,后人把此字改成“留”。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寫到王冕隱居會稽山中。元末,王冕攜妻孥歸隱楓橋鎮(zhèn)北的九里山,它是會稽山脈中的一座小山,與蘭亭鎮(zhèn)蘭渚山相連。元章(即王冕)在山中種梅千株,自稱梅花屋主,過著白天耕種,晚上讀書作畫,淡泊名利的生活,流傳至今的詩與畫大多創(chuàng)作于此。
第二展區(qū)的圖文,介紹元代詩、文、戲曲均有建樹的楊維楨。其父在村旁的鐵崖山建藏書樓,令他上樓讀書,去梯以絕欲,用轆轤傳送一日三餐。5年苦讀不下樓梯,小王冕9歲的楊維楨,泰定三年(1326年)中舉,次年登進士第。他隨心所欲寫行草書,揮灑自如的筆意和放浪形骸的造型異于時人,有些作品如同現(xiàn)代書藝,與趙孟頫傳統(tǒng)的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
第三展區(qū)介紹明末清初的畫家陳洪綬,號老蓮。他自幼展現(xiàn)繪畫天分,年紀稍長,善詩詞、工書法,考上秀才后,應舉不中。陳老蓮45歲時,曾在紹興市平水鎮(zhèn)王獻之舊居改建而成的云門寺出家,1年后還俗。其書法作品自成一格,也為文學作品畫插圖,流傳至今有《九歌圖》《西廂記》《水滸葉子》等,這些由著名刻工雕刻的插圖,是明清木刻版畫的代表作。
諸暨三賢都是楓橋鎮(zhèn)人,年少時孜孜不倦于課業(yè),黽勉努力的精神,足為現(xiàn)代學子的榜樣。成年以后,三人不忮求官位,搦管發(fā)揮書畫的才華,一生持續(xù)創(chuàng)作,終于名垂青史。離開三賢館,我散步到江邊,館外荷花盛開,館內(nèi)墨跡的作品,散發(fā)淡淡的清香之氣,它和浣紗江水一樣,將長久流存于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