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的利益為重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公仆對人民只有奉獻的義務,
沒有索取的權利。”
訥于言而長于文,是張聞天讀書時期留給同學最突出的印象。對于子女,他同樣身教重于言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后輩。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無論順境逆境,他始終堅持讀書,尋求真理,一生都保持著學習與思考的習慣。他教育女兒張引娣:“讀書要靠自己爭取,要勤奮學習,只有讀書才能為國家多作點貢獻。”
張聞天從小目睹中國百姓窮苦之情狀,更增加了他對貪腐的痛恨、對物質(zhì)追求的厭惡。劉英晚年回憶起張聞天,說他生前節(jié)約,衣服領子壞了換領子,袖子壞了換袖子,同事都開他玩笑說:領子袖子不是一個顏色,時髦啊!到使館上班也總是先關電燈,倉庫燈亮著也去關掉,到處關燈。他還說留錢給子女親戚沒好處,給多了會腐敗、亂用,他們有本事自己去掙。
張聞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1967年,兒子張虹生在新疆農(nóng)場結(jié)婚,張聞天給他們寄了400元錢,和一些用過的舊被套作為新婚禮物。張虹生回憶起這件事時說:“我結(jié)婚時用的新被子還是我愛人她家寄來的。”
1976年,張聞天在無錫病重,雖然經(jīng)受極不公正的待遇,他仍一再囑咐劉英:“我死后替我把補發(fā)給我的工資和解凍的存款全部交給黨,作為我最后一次黨費?!睆埪勌焓攀篮?,劉英將儲蓄4萬元連同利息169.6元作為黨費上交,未給子女留下一分一毫,令人肅然起敬。
張聞天對人對己不搞特殊化,對待子女更是近乎苛刻。他常對子女們說:“革命者的后代應該像老百姓一樣地生活。”早在張虹生還小的時候,他看見父親的小汽車便也想坐一坐,面對兒子的耍賴,張聞天寧愿走路去上班,也不讓他“得逞”。
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張聞天從事外交工作,任外交部副部長。兒子張虹生當時想報考外交學院,因?qū)ν庹Z沒有十分把握,希望父親給分管學校打個招呼,張聞天一口回絕:“你有本事就上,沒本事就別上。”張虹生后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
后來,張虹生到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工作,由于衛(wèi)生條件艱苦,沒多久就患了肝病,并發(fā)展成慢性肝炎,他寫信給父親,希望回北京治病。張聞天卻給他回信:“你有什么資格來北京看?。啃陆敲炊嗦毠さ昧烁窝?,都是在新疆治,肝炎完全可以在當?shù)刂?,治得好最好,治不好就慢慢來?!睆埡缟罱K留在農(nóng)場,一邊勞動一邊治療,這一呆就是15年,在那里結(jié)婚生子,沒有享受任何照顧。
張聞天是一個純粹的共產(chǎn)黨人,他始終以黨的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他不爭名利、能上能下,在每一個崗位上鞠躬盡瘁、盡善盡美。“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對人民只有奉獻的義務,沒有索取的權利?!边@是張聞天一貫奉行的原則?!?/p>
(責編/黃夢怡 責校/陳小婷 來源/《張聞天的家風家教》,王玲、葉鴻蔚/文,《世紀風采》2020年第8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