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瀅
(河南博物院,河南 鄭州 450002)
博物館作為收藏、傳播歷史與人類文明的重要文化場所,肩負著公眾教育、傳播弘揚優(yōu)秀文化的重任。我國《博物館條例》強調教育是博物館首要功能,要求博物館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面向公眾舉辦展覽、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和服務。此外,《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更注重科技傳播作用,要求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動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創(chuàng)新,“活”化文物資源展示。
大勢所趨,博物館越來越重視科技手段與展覽及教育項目等獨特資源的融合,創(chuàng)造新的服務和體驗,以此促進教育功能高質量發(fā)揮和傳播吸引力有效提升。信息化迅速發(fā)展和移動設備普及為博物館教育傳播插上翅膀,博物館積極引入移動設備系統(tǒng),不斷刷新拓展教育服務,強化傳播效力。河南博物院依托陳列展覽構建分層次、廣受眾的移動智慧導覽系統(tǒng),提升教育感染力和傳播效率[1]。
目前國內對博物館移動端智慧導覽沒有標準定義,但從本質上看,這既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傳播手段,是把館藏文物、陳列展覽以及科研成果等通過移動智能設備,利用圖文、音視頻等方式,在大眾范圍進行知識普及文化傳播,實現(xiàn)文化資源公眾共享的目的。從博物館公眾教育角度看,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三個基本要素,從博物館傳播角度看,包含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受眾四個基本要素。具體到展覽智慧導覽系統(tǒng),包括內容生成者、服務者、導覽內容、講解語音、展品圖像、設備設施、使用觀眾等,其中,內容生成者、展覽內容、使用觀眾是三大核心要素。
導覽的內容生成者包括博物館公共教育人員和智能設備技術人員,是實現(xiàn)公共教育傳播的保障。博物館公共教育人員擁有文博專業(yè)素養(yǎng),主要負責展覽內容的選擇、整理加工,路線設計,包括陳列展覽人員、藏品研究員、講解員、教育員等。智能設備技術人員擁有技術信息優(yōu)勢,把經(jīng)過選擇加工的陳列信息轉化為大眾喜愛的、適合智慧設備播放的視聽語言,包括圖文設計、錄音師、視頻包裝師、虛擬現(xiàn)實工程師、導覽路徑導航師等。
導覽內容是博物館展覽差異化、特色化的標志,是建立博物館和展覽良好辨識度、觀眾忠誠度、社會美譽度的重要手段,是移動智慧導覽教育、傳播的核心。因此,在導覽內容設計上,要符合科學性、藝術性、普及性,不單包括展覽概述、單元簡介、展品介紹、展品圖示,更應涵蓋展品發(fā)掘出土信息、歷史時代背景、社會價值、收藏展出狀況、研究成果、精神內涵。
觀眾是博物館教育傳播受眾,決定著展覽信息傳播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根據(jù)對中國各級博物館的調查,博物館觀眾涵蓋了全年齡段公眾,其中青少年和其家庭是參觀主力軍,其次是年輕觀眾群體,這也是博物館教育和傳播的重點。同時,我國博物館條例和各級評估辦法還規(guī)定,博物館必須做好中老年人、低收入人群、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教育服務。再者,當今博物館觀眾更加具有主動權,參觀目的多元化,獲取知識、休閑娛樂、教育子女、社交交流是他們的主要目標,因此,博物館移動端智慧導覽應具備覆蓋廣泛、目標清晰、知識豐富、方便利用的特征。同時,也應具備與觀眾互動、調查、評估、分析觀眾需求的能力,以提升智慧導覽傳播能力和效率[2]。
博物館展覽觀眾通常最為關注的問題基本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游客自身所在位置;二是博物館當中各個展品與展區(qū)的所在位置;三是博物館中每件展品的詳細介紹。因此,每個博物館所面對游客需求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導覽與導航。博物館的導覽系統(tǒng)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語音講解器、立式多媒體導覽機、無線射頻識別導覽器等多種導覽方式,正朝著基于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移動應用程序導覽方式發(fā)展。移動傳播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為智慧導覽運營成本降低和提高觀眾體驗提供了支撐。
從觀眾的參觀需求和博物館信息傳播需求,博物館移動智慧導覽應系統(tǒng)設計,對觀眾要具備知識收獲與情感收獲兩個維度的功能,對博物館管理者應具備調查和分析兩個功能。面向觀眾的六個功能:展覽脈絡引導、路線個性化推薦、重點展品顯示、展品故事延伸、展品互動體驗、與同行者或其他使用者的互動、地圖定位。具體到硬件設備系統(tǒng),需要采用位置感知、行進路線推薦、展覽概況介紹、語音播放、圖像展示、展品搜索、交互娛樂等功能,使用GPS導航或RFID射頻定位等,對選定的展品以及信息通過技術手段技術進行添加、修正、刪除,形成文本、圖片、音頻、視頻、虛擬現(xiàn)實的呈現(xiàn)形式。面向博物館管理者的五個功能:管理用戶權限、收集用戶信息、進行抽樣調查、分析數(shù)據(jù)、交互反饋。具體到硬件設備系統(tǒng),要指導用戶登錄,開放展品信息權限,收集觀眾人數(shù)、參觀時長、展品觀看人數(shù)、展品駐足時間、展廳停留時間、參觀路線等,分析熱門展品、熱點展廳、觀眾慣常路線、參觀峰值等,以改進展覽的傳播策略,保持觀眾興趣,營造良好社會美譽度。
河南博物院是中國創(chuàng)建較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是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17萬余件套,精品文物數(shù)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大,青銅器、陶瓷器、石器、玉器、金銀器等最具特色。推出的大型基本陳列“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在5000件豐富展品的基礎上,以中原的建都歷史為主線,再現(xiàn)中原文化的悠久與輝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響力與輻射力。該展覽移動端智慧導覽注重前期內容的整合開發(fā),由陳列、保管、研究、社會教育等業(yè)務研究部門副高級以上研究員組成審核組,根據(jù)展覽大綱和公眾教育特點,選擇涵蓋各門類、各時期近300件重點文物,兼?zhèn)錃v史性、科學性、藝術性,同時確定展覽導覽路線。在此基礎上,根據(jù)觀眾博物館學習偏好,編寫講解詞,由一線講解員、教育員審核講解詞錄音,保證音頻導覽語言的優(yōu)美性和時代性。最后,信息部門公眾傳播專家從智慧化展示傳播的角度,篩選文物圖片,指導設計人員形成圖片展示版式,監(jiān)督制作視頻,并提供適當精度的三維模型供觀眾觸摸互動??梢哉f,不管任何業(yè)務部門的參與,都是基于本領域研究特長,為教育傳播提供支撐。
隨著河南博物院5G網(wǎng)絡全覆蓋,“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展覽移動端智慧導覽系統(tǒng),以分眾化的導覽教育、傳播為目標,重點針對學生、青年、中老年、特殊人群的博物館學習特征、參觀方式,在移動互聯(lián)、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技術支撐下,采用掃碼輸入、射頻傳感、圖像識別等不同技術,制作三種導覽設備。掃碼輸入編號式導覽器針對低齡段青少年學生知識獲取需求,手動操作簡易,不受網(wǎng)絡質量影響,便于自主學習。射頻傳感導覽器針對中老年及視聽障礙群體需求,近場自動觸發(fā)式隨行講解,操作簡單,使用方便。三維虛擬現(xiàn)實導覽器針對青年群體,交互性更強,圖文、音視頻信息量更大,界面更時尚美觀。導覽系統(tǒng)上線以來,構建了定位分析、智能導航、展廳導覽、隨行講解、語音文字視頻特色介紹、按需搜索等智慧化功能。同時,人臉識別、無線偵測、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為展覽觀眾屬性、行為模式、消費方式等樹立、精準分析,以有效改進服務方式,提供高質量展覽智慧導覽相關服務。
不同于傳統(tǒng)人工調查的人力資源成本大和時間消耗長的弱點,展覽移動端智慧導覽系統(tǒng)在給觀眾提供教育服務的同時,其大數(shù)據(jù)后臺更快捷精準地整合觀眾信息,定位技術還便利地收集對觀眾參觀定量調查數(shù)據(jù),以此數(shù)據(jù)印證觀眾定性調查中觀眾動機、感覺、態(tài)度、反應的真實性和合理性?!般筱笕A夏 擇中建都”展覽移動智慧導覽整合包括人口學上的觀眾基本信息,細化到年齡、性別、職業(yè)、來源地、首次還是再次入館,定量數(shù)據(jù)如展覽停留總時長、每個展廳停留時長、單件展品駐足時間、關注文物排序等,另在導覽設備中植入調查問卷,獲取觀眾參觀目的、參觀偏好、喜歡的教育服務、參觀后觀感、希望改進項目等。如“泱泱華夏 擇中建都”展覽觀眾展廳參觀熱度前三排名,人工問卷及跟蹤調查與智慧導覽分析數(shù)據(jù)一致,說明展覽策展設計達到預期,對文物參觀熱度前十的排名,人工問卷及跟蹤調查與智慧導覽有50%的重合率,說明展覽對文物陳列的形式、位置還需根據(jù)觀眾真實參觀習慣做出調整。
構建博物館展覽移動智慧導覽體系,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展覽教育職能,發(fā)揮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文明傳承和城市宣傳的職責。但現(xiàn)階段仍有問題亟待完善:一是智慧導覽之間產(chǎn)品差異化和觀眾群針對性需強化,在展品選擇、路線設計、講解風格定位上體現(xiàn)定位特色;二是同一場館使用的各種智慧導覽設備各自獨立,還未實現(xiàn)后臺的一體化管理,對觀眾數(shù)據(jù)的全面分析作用需提升。三是需要建立展覽及展品導覽內容、形式更新制度,以保持核心觀眾群的忠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