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瑞 李應存△ 李鑫浩 田云夢 王 川
敦煌醫(yī)學是敦煌學的重要分支,包含了中醫(yī)藥學、藏醫(yī)學、西域醫(yī)學和印度醫(yī)學,尤其是壁畫醫(yī)學及佛教醫(yī)學內容在中國乃至世界醫(yī)學史上彌足珍貴,這些內容可按醫(yī)經類、五臟論類、診法類、傷寒論類、醫(yī)術類、針灸類、佛道醫(yī)方類、醫(yī)史資料類等進行分類[1]。敦煌遺書醫(yī)學卷子,為迄今所出土的古醫(yī)書中,文字和內容最多者,許多醫(yī)學卷子為首次發(fā)現而未傳世的醫(yī)書,近古而接近原貌,為許多傳世古醫(yī)籍的??碧峁┝嗽缙诘淖C據。
李應存教授為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會扁鵲醫(yī)學與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副院長,敦煌醫(yī)學研究所副所長,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敦煌醫(yī)學學科帶頭人,中國民族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化分會副會長,中國中醫(y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yī)學術流派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國中醫(yī)藥研究促進會各家學說與臨床研究分會副會長,甘肅省高校重點研究基地“敦煌醫(yī)學文獻整理與應用研究中心”負責人,甘肅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敦煌神妙補心丸原名毗沙門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補心丸,屬于佛教醫(yī)方,為佛教高僧所創(chuàng),國內敦煌醫(yī)派著名專家李應存教授長期致力于將敦煌醫(yī)學文獻整理、修繕、補充并將其運用至臨床診療中,筆者對其組方進行分析,將李老師在臨床中靈活運用神妙補心丸的案例進行總結,分享于大家,為臨床提供參考。
敦煌神妙補心丸出自于《毗沙門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補心丸方》,該卷子編號為S.5598V,現藏于英國倫敦博物院,首尾均缺,書法一般,不詳書名及作者,根據方中“薯蕷”名稱,初步推斷為唐代宗登基之前(公元763年以前)的作品。
方中提到的毗沙門天王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天神,別名施財天,是北方之守護神,在古印度史詩中曾多次出現,后來成為佛教具有極大神威的神祗,其可消災除病,救人賜福,故佛教徒對他的崇拜遠高于其他幾位天王,被尊稱為佛教護法之四大天王之一[1]。
敦煌神妙補心丸雖名為補心,實則對于氣陰兩虛、脾腎不足、肺虛痰滯之證尤為適宜,長期服用亦佳。其原文記載如下:“佛說加句靈驗,尊勝陀羅尼神妙章句,真言曰:毗沙門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補心丸方:干薯蕷、干地黃、杜仲、百節(jié)(部)、方(防)風、芢(人)參、丹參、茯苓、茯神、貝母、乳糖、五味子、石菖蒲、麥門冬去芯、甘草炮過、遠志、柏子仁,右件藥十七味細剉洗去塵,干焙為末,練白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日空心含一丸,徐徐咽津,去滓細嚼咽下,服十日二十日支(肢)清雅,三十日骨健身安不驚疑,開心益智補髓,久食駐顏,功力廣大不可述”[2]。
方中干薯蕷、杜仲能補腎氣,滋腎陰;干地黃、麥門冬清降虛火;人參、茯苓、茯神共用補益心脾,寧心安神;丹參、柏子仁養(yǎng)血安神;百部、川貝母、五味子上潤肺氣,下滋腎陰,兼解郁除煩;遠志安神益智,交通心腎;防風與補藥配合使用可達到補中有散,補而不滯的作用;乳糖,《敦煌古醫(yī)籍考釋》中注:“砂糖煎稀為乳糖飴”,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之效;甘草補益心脾,調和諸藥,總體配伍共奏益氣養(yǎng)陰、補心安神、開竅滌痰、潤肺止咳之效。該方陰陽兼顧,于陰中求陽,在滋腎陰中妙用杜仲一味,以鼓動腎陽,使滋而不膩;茯苓、茯神并用,既健脾,又安神,雙管齊下,延年益壽;加之人參、遠志可開心益智。該方不僅用于臨床治療中,且可用于養(yǎng)生當中[3]。
李應存教授于多個三甲醫(yī)院中醫(yī)門診開展臨床診療活動,筆者選取李老師運用敦煌神妙補心丸加減的典型醫(yī)案進行分析,展示神妙補心丸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李老師的臨證分析與用藥思路,以供參考。
3.1 不寐患者,男,25歲。2019年3月6日就診于某三甲醫(yī)院中醫(yī)科門診,主訴:失眠、多夢2個月余,加重1周?,F癥:由于工作原因,經常熬夜,2個月前入睡困難,多噩夢易驚醒,時有磨牙、打鼾,心悸健忘,神疲倦怠,晨起餐后惡心、泛酸,刷牙時干嘔,略咳嗽黃痰,飲食欠佳,食后腹脹,時而頭暈目眩,四肢無力,面色發(fā)黃無光澤,大便溏薄、不成形,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既往體健,無職業(yè)病、傳染病史,無家族遺傳病史,無藥物過敏史,無吸煙、嗜酒等不良嗜好。李應存教授診斷該患者為不寐病,主要由于心脾兩虛,心血不足,導致心神不寧,治療應當以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為主要治則。處方以神妙補心丸加減而成:熟地黃20 g,山藥5 g,杜仲10 g,麥冬20 g,黨參20 g,茯神15 g,丹參15 g,柏子仁20 g,石菖蒲15 g,貝母20 g,百部15 g,防風15 g,甘草10 g,五味子10 g,旋覆花15 g,干姜6 g,白術15 g,瓦楞子25 g,苦杏仁10 g。3劑,水煎服,一日1劑,一日服3次。囑其:規(guī)律作息飲食,飲食清淡,禁煙酒。2019年3月10日前來復診,自訴:睡眠稍有改善,精神狀態(tài)好轉,咳嗽咳痰癥狀消失,飲食正常,食后腹脹減輕,其余癥狀如常,舌淡苔薄白,脈細。李老師將初診方中黨參加至30 g,茯神加至20 g,山藥加至15 g,貝母減至10 g,百部減至10 g。3劑,服法如上。2019年3月14 日三診,自訴:睡眠有明顯改善,精神狀態(tài)良好,神疲乏力減輕,舌淡苔薄白,脈細。李老師在二診方中將白術加至25 g,山藥加至20 g,茯神減至15 g,去杏仁、旋覆花,貝母減至5 g,百部減至5 g。3劑,服法如前。藥服完后患者因路途較遠,繼續(xù)三診處方于當地取藥,堅持服用3周,后經電話隨訪,患者自訴精神狀態(tài)良好,睡眠良好,飲食如常,腹脹亦消失,療效顯著。
按:不寐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目不瞑”“不得臥”的記載,認為邪氣客于臟腑所致,延至明代《景岳全書·不寐》將不寐分為無邪和有邪2種,并總結了不寐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4]。秦景明《癥因脈治》詳細描述了心血虛與心氣虛所致不得臥的辨證論治。李老師認為該患者主要是由于心脾兩虛,導致心血化源不足,影響心神不安而導致不寐,患者出現咳嗽咳痰為肺陰虧虛所致,脾氣虧虛導致飲食欠佳,食后腹脹的癥狀。李老師運用敦煌神妙補心丸為主方,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開竅滌痰,加白術增強健脾益氣之效,加杏仁降氣止咳,加瓦楞子制酸除脹。二診三診中減輕降氣止咳藥物的劑量,加大補氣養(yǎng)血健脾藥物的劑量,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氣血化生有源,心神得以滋養(yǎng),患者睡眠質量才能好轉,脾胃健運,氣血旺盛,才能百病不生。
3.2 心悸患者,女,34歲。2019年11月21日就診于某三甲醫(yī)院中醫(yī)科門診,主訴:心悸氣短1個月余,伴胸部隱痛。現癥見:1個月前出現心悸氣短,胸部隱痛,頭暈目眩,查心電圖、血常規(guī)無異常,近來食少納呆,不思飲食,胃脘部脹悶,面色無華,倦怠乏力,睡眠質量欠佳,健忘,月經量少,經期較短不規(guī)律,色黑有血塊,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既往體健,無職業(yè)病、傳染病史,無家族遺傳病史,無藥物過敏史,無吸煙、嗜酒等不良嗜好。李應存教授診斷該患者為心悸,主要由于心血不足,心氣虧虛,導致心神不寧所致,兼有瘀滯及陰虛的癥狀,治療應當以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為主要治則,兼以活血化瘀,滋陰安神。處方以神妙補心丸加減而成:黨參15 g,山藥20 g,熟地黃30 g,杜仲10 g,防風6 g,柏子仁20 g,丹參15 g,茯苓10 g,茯神10 g,五味子6 g,石菖蒲10 g,麥冬15 g,遠志5 g,甘草20 g,川芎15 g,黃芪20 g,當歸30 g,干姜6 g,雞內金30 g,香附30 g。7劑,水煎服,一日1劑,一日3次。囑其:規(guī)律作息,勿過度勞累,避免情緒大起大落。2019年11月30日復診,自訴:胸痛、心悸減輕,睡眠較好,飲食正常,時有頭暈目眩,面色稍有光澤,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李老師在初診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雞內金減至10 g,川芎減至10 g,黨參加至20 g,黃芪加至30 g,香附減至20 g。7劑,服法同上。1個月后電話隨訪得知,患者自行在藥店取藥堅持服用2周,自訴:心悸、胸痛癥狀消失,飲食良好,面色紅潤,睡眠質量較好,經期正常,色紅無血塊,治療效果滿意。
按:心悸首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并認為主要病因為驚擾、水飲、虛勞及受邪等,元代朱丹溪認為心悸的發(fā)病主要責之于虛與痰。李應存教授認為該患者出現心悸的主要原因是心血虧虛,在治療中應當重視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患者胸痛、月經量少有血塊為體內氣滯血瘀之證。處方以敦煌神妙補心丸為基礎進行加減,黃芪、山藥、黨參用量最大,根據氣能生血的理論,運用補氣藥物來達到補血的目的,當歸、熟地黃補血活血,川芎性善行竄,為婦科活血調經要藥,配伍香附達到行氣散瘀的作用,加雞內金健胃消食。二診中主要對調補氣血的藥物進行調整,對患者進行整體調治,只有氣血旺盛,運行通暢,患者的癥狀才能減退。
敦煌神妙補心丸在治療氣陰兩虛、心脾氣血虧虛、肺陰虧虛等證型的疾病中具有較好的療效,此方在配伍上陰陽兼顧,陰中求陽,重視脾胃在氣血生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體現了氣血同源,氣能生血的中醫(yī)理論,原方所制丸劑可長期服用,可以起到延年益壽,開心益智的作用,使人體正氣充沛,氣血旺盛,臟腑功能健運,不論在臨床治療中,還是在養(yǎng)生學中均應當被重視。李應存教授在臨床應用中,靈活加減,將其運用于氣陰兩虛、脾腎不足導致的心悸、失眠、眩暈等疾病的診療活動中。李老師教導我們在治療血虛為主的疾病中,應當重視脾胃化生血液的生理功能,使脾胃健運,氣血生化有源,才能達到患者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