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瀚若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7)
黃自(1904—1938),字今吾,江蘇省川沙縣人(現(xiàn)今上海浦東),我國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黃自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自幼便喜愛文學,其曾祖父黃典漠是清大學士內(nèi)閣中書,府內(nèi)藏有無數(shù)名人字畫與文學名著。父親黃洪培是創(chuàng)建中華職業(yè)學校(今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的黃炎培的堂兄,并在1923年擔任川沙縣交通局副局長一職。母親陸梅先則是開群女校的創(chuàng)辦者,是一位德才兼?zhèn)涞闹R女性。因此家中的文學氛圍十分濃厚,黃自從小就受到詩詞文學的熏陶,為其文學鑒賞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16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從那時接觸到西方音樂,是當時學校里大名鼎鼎的“音樂家”。畢業(yè)后黃自先生考取了當時的庚子賠款,赴美留學,在俄亥俄州歐伯林學院同時學習音樂和心理學。后在1928年到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專門學習作曲技術理論,可以說正是此時的學習,為黃自的作曲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在1929年獲音樂學士學位?;貒髴捰衙废壬臒崆檠?,擔任當時上海國立音專(今上海音樂學院)的作曲教師兼教務主任,同時在上海滬江大學(今上海理工大學)擔任音樂教授。
先生在工作之余仍堅持創(chuàng)作,并擔任《音樂周刊》的主編,同時為人師表,擁有高潔的靈魂,除創(chuàng)作出許多經(jīng)典作品之外,還致力于傳道授業(yè)解惑,賀綠汀便是其弟子之一。但好景不長,天妒英才,黃自先生就像西方的舒伯特一樣,拋下未完成的作品,在1938年病逝于上海紅十字會醫(yī)院,將生命定格在美好的34歲。
1.2.1 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英文稱為“Art song”。關于藝術歌曲的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是這樣定義的:“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盛行的一種抒情歌曲,通稱藝術歌曲。其特點是歌詞多半采用著名詩歌,側重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心世界,曲調表現(xiàn)力強,表現(xiàn)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較復雜,伴奏占重要地位。”中國的藝術歌曲,正是在西方藝術歌曲模式的基礎上發(fā)展,結合我國特有的文化、風格創(chuàng)作而成。因為我國的詩詞具有獨特的文學魅力,所以依據(jù)中國詩詞譜出的藝術歌曲相比于西方藝術歌曲更加富有“韻味”。
路在易對于藝術歌曲的特征有以下幾種看法:(1)用于抒發(fā)個人情感。(2)用文學性強的詩詞作為歌詞。(3)用鋼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偶爾也會用一件或兩件的其他樂器作為輔助。
有資料表明,藝術歌曲與其他形式的歌曲不同的是它經(jīng)常為已經(jīng)成稿的詩歌譜曲,具有完整性,且多半是獨唱,供音樂會表演所用。因此通過上述內(nèi)容我們可以了解到藝術歌曲最重要的特征分別是將具有文學性質的詩歌作為歌詞進行譜曲和十分注重鋼琴伴奏部分。
1.2.2 黃自藝術歌曲的分類
經(jīng)過大量的文獻閱讀總結出目前公認的黃自藝術歌曲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中國古詩詞類藝術歌曲,主要有《花非花》(白居易)、《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等作品。這類藝術歌曲將經(jīng)典的中國古詩詞作品作為歌詞進行譜曲創(chuàng)作,并通過古詩詞揭示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希望。
第二種是抒情類藝術歌曲,也可以稱為“中國近現(xiàn)代詩詞類藝術歌曲”,主要有《思鄉(xiāng)》(韋瀚章)、《春思曲》(韋瀚章)、《燕語》(韋瀚章)、《玫瑰三愿》(龍七)等作品,這部分是黃自藝術歌曲中最重要的類型。這類藝術歌曲極為浪漫,用旋律將作者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曲風多為飄逸、婉轉,同時又帶有一絲詩意的哀傷,給人的感覺就像戴望舒在《雨巷》中所寫的:“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第三種是現(xiàn)實類藝術歌曲,有學者也將“現(xiàn)實類藝術歌曲”稱為“愛國類藝術歌曲”?,F(xiàn)實類藝術歌曲主要以抗戰(zhàn)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天倫歌》(鐘石根)、《睡獅》(韋瀚章)等。這類藝術歌曲多創(chuàng)作于動蕩的時局之下,黃自深受社會現(xiàn)實的感觸,有感而發(fā),曲風多為鼓舞人心、奮起向上。黃自先生雖十分浪漫,卻不影響他心系家國,用自己的方式將一個個鏗鏘有力的音符化作手中的武器,勇敢的鼓舞著人們。想象先生披著外衣獨自坐在昏黃的燈下將滿腔熱血譜成一首首歌曲,實在令人動容,不禁想起先生的作品,《旗正飄飄》中的一句詞:“快奮起莫作老病夫,快團結莫貽散沙嘲”。
“詩化”首先極具文學性,詞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作品時便格外重視煉字凝句,于是出現(xiàn)了糾結“僧推月下門”與“僧敲月下門”的經(jīng)典一幕,詞人經(jīng)過精心“推敲”而創(chuàng)作出了一首首經(jīng)典詩詞作品,這類詩詞作往往會成為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時的首選。而藝術歌曲的特殊正是體現(xiàn)在它可以用旋律去襯托和表現(xiàn)這種詩詞的意境,使歌曲被“詩化”。
“詩化”還具有口語性,就算不懂其中之意,但平平仄仄的讀起來也十分有美感。黃自曾說過在幼年時最愛《琵琶行》,雖因年紀小不懂其中含義,但因為覺得節(jié)奏鏗鏘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十分喜愛。而且黃自創(chuàng)作藝術歌曲時極為注重“詩”與“樂”的結合,有學者評價:黃自所作的旋律,不像是刻意而為之,倒像是朗讀詩歌時自然流露出的一樣,十分自然又貼切。
作品《西風的話》,由廖輔叔作詞,黃自作曲,也是寫給少年兒童的一首作品,意在表達希望少年兒童珍惜時光,不負美好年華的心愿。歌曲為一段體,由工整的四個樂句構成,符合詩歌的構造。歌曲旋律與詩詞韻律緊密結合,曲體嚴謹又層次分明。歌詞如圖1所示,一共四句,分別是“去年我回去,你們剛穿新棉袍”、“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高又變胖”、“你們可記得,池里荷花變蓮蓬”、“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如圖1所示,每句歌詞的最后一個字分別是“袍”和“高”以及“蓬”和“紅”,都能夠體現(xiàn)詩詞的“押韻”這一特征。
圖1
《西風的話》還是一首擬人化的歌曲,這首歌曲將西風比作一位每年都會在固定的季節(jié)回來看望少年兒童們的老朋友,它可以驚喜地看出少年兒童們的變化與進步,還會說出溫暖人心的鼓勵話語。這首作品雖然篇幅短小,但其實具有深遠的意境,“西風”在秋季出現(xiàn),而秋季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這里最后一句詞為“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描寫的是春天已過,秋天到來,就像每個人都要成長一樣,意在表達雖然五彩繽紛的童年時光已經(jīng)過去,但我們同時也迎來了收獲的階段,所以變得成熟也是一種美好,同時歌曲整體給人一種舒緩平和的感覺,配合歌詞的“詩化”意境更加令人回味。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寫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思是“沒有比‘情’更能先感化人心的了”?!扒椤笔窃趧?chuàng)作藝術歌曲時的一種情感狀態(tài),在歌曲中黃自特別善于運用旋律起伏來抒發(fā)歌詞中表達的情感,使歌詞與旋律都富有層次感,用音樂襯托歌詞的意境。
作品《西風的話》共分為四個工整的樂句,第一句歌詞表達的是“西風”用回憶的口吻講述去年見到少年兒童時的場景。這個樂句的旋律走向相對平穩(wěn)且呈微微下降的趨勢,更容易用這種旋律起伏的形式將人聯(lián)想到“去年”的時光,襯托“回憶”的意境,抒發(fā)感慨。
第二句歌詞中描述了“西風”在今年回歸的時候看到了當年那些少年兒童們外貌變化的一幕,這里的旋律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并且樂譜標記出演唱此樂句的時候聲音要漸強處理,目的就是為了烘托“西風”看到少年兒童們成長時驚喜的情緒。
第三句歌詞表達的是“西風”感慨去年的景象,有感而發(fā),反問少年兒童是否還記得池里的荷花又變成了蓮蓬?此樂句需要聲音變強來演唱,是為了模仿“西風”感嘆時間飛逝的心情。
第四句是最后一句,“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西風”感嘆成長的美好,這里的旋律逐漸歸于平穩(wěn),并且需減弱演唱,暗示少年兒童要珍惜時光,不負美好年華。
總而言之,黃自藝術歌曲的抒情美,因通過音樂的表達而更加明顯,音樂的音響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歌曲情境,并能與內(nèi)心情感產(chǎn)生共鳴。而《西風的話》正是通過這種特征借用“西風”的口吻表達作者對少年兒童這樣的年輕群體寄予期望,并對未來抱有希望與信心,在這首小作品中同樣做到了“情”與“景”的交融。
學校是專門培養(yǎng)人的場所,也是當代學生們最重要的和最常用的學習場所,黃自的藝術歌曲也常常出現(xiàn)在不同版本的音樂教材中,其作品對教師的文化程度、文學素養(yǎng)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學校應該對選擇教師這一方面慎重考慮,要選德才兼?zhèn)涞暮媒處焷韨鞯朗跇I(yè),同時教師更要注重學生的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興趣愛好才是首要任務,不可過于功利。
教師可以播放有關黃自的紀錄片,看看黃自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也可以播放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的視頻,感受藝術歌曲的魅力,然后鼓勵學生們積極探討,說出自己對于藝術歌曲的認識與想法。
在學校,教師與學生可以嘗試舉辦音樂活動,鼓勵學生將其他課上收獲的學識運用在活動中,如創(chuàng)作、表演等,并可以互相評價、互相欣賞,在學校氛圍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的審美風格,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劉靖之曾說過,黃自藝術歌曲深受喜愛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對詩詞的敏感與理解,并能使歌詞與旋律和伴奏緊密配合而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可見,創(chuàng)作藝術歌曲需要作曲家本身就具有扎實的文學基礎才可行。黃自的藝術歌曲作品普遍具有“詩化”審美特征,因此對于此類作品歌詞的解讀就十分必要,教師教學時要將部分時間運用在歌詞解讀方面,這樣才能對歌詞要表達的情感了解的足夠深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不展示旋律部分,僅僅是把歌詞部分展示出來并帶領學生朗讀,之后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主動進行字面解讀。比如《西風的話》,教師除了讓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將“西風”擬人化之后,還可以更加深入的引導一下,讓學生思考“西風”除了和少年兒童“聊天”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含義?然后將對以上幾句詞的解讀引入最后一句“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的道理之中,盡可能讓學生體會歌詞想要表達的情感。
由詩入歌,對于藝術歌曲來說,旋律是建立在歌詞之上的,尤其是黃自的藝術歌曲。黃自先生對于歌詞的選取十分謹慎挑剔,所以,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旋律更加是為了烘托歌詞的意境而服務。因此,在黃自藝術歌曲的教學中,旋律的感知也是需要重視的。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歌詞解讀之后便可以分樂句哼唱旋律,在此期間強調感知旋律的起伏變化,并結合相應樂句的歌詞含義去自主感受。
在感知旋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隨著《西風的話》的音頻邊唱邊畫旋律線,體會第一句話的平穩(wěn)且漸弱;第二句話情緒的加入并漸強;第三句話到達全區(qū)最強,最富有感情的一幕;第四句話的歸于平靜。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到旋律起伏的程度與規(guī)律?!拔覀円I略一部音樂作品的美,基本前提就是去熟悉它”除了這種方法外,教師還可以播放音頻讓學生閉眼聆聽,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快速的熟悉旋律,而且能通過閉眼聆聽的方式使學生減少其他方面帶來的干擾,更能單純的專注于聆聽旋律本身。
黃自的藝術歌曲特別重視“詩”與“樂”的結合,也就是歌曲的“情境”。有關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配樂朗誦,在解讀過歌詞含義之后,可以將原作品不帶歌詞的純旋律作為背景音樂單獨播放,并提問幾名同學配樂朗誦歌詞,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向學生強調要注意“詩”與“樂”的配合,感受兩者融合的情境。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用合適的小樂器為情境伴奏,如在作品《西風的話》中的第一句可以用馬林巴琴緩緩加入營造“西風”徐徐到來的情境;第二句話用聲音清脆的三角鐵為“西風”的驚喜伴奏;第三句可以用加入串鈴,并用漸強的力度快速搖晃的手法為“西風”的感慨伴奏;最后一句可以回到馬林巴琴結束,并在最后一個字后面輕輕敲擊一下三角鐵,營造夢幻的氛圍。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主動的去體會歌曲的情境,做到真正的設身處地,且動腦思考自主分析,然后選擇合適的小樂器對歌曲的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在試圖刻意訓練或想象音樂情境的同時,也能夠增加自己對音樂本身的情感體驗。
在2011年版的音樂課程標準里,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審美觀的形成過程十分漫長,因此具有可塑性。通過對作品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審美產(chǎn)生影響,更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