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打回去,然而這背后卻隱藏著一些育兒盲區(qū)。因為有些孩子天性善良溫順,被打時做不到“打回去”。另外,被打就還手,孩子容易養(yǎng)成愛打人的習慣。孩子被打后,家長究竟該怎么辦?
在美國,孩子從小被教育,要做一個善良又堅定的人,也即我們不需要委屈自己,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要用禮貌的、尊重他人的方式表達,而不要傷害他人的感受和身體。
教孩子成為一個“堅定的”人,不少幼兒園都會用這樣四步:說出你所看到的,“你推了我,你搶了我的玩具”;說出你的感受,“你這樣做,我很不喜歡”;說出你的需求,“我要求你立刻道歉,我要求你把玩具還給我”;如果這三步?jīng)]有解決問題,第四步就可以尋求大人的幫助。
家長要保護孩子不要陷入“受害者”心理。身體的傷害都是一時的,心理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當我們每天都害怕孩子被欺負,總是在教孩子反擊,總是詢問或者評價孩子:“今天某某有沒有欺負你???你有沒有保護自己???”我們就是在強化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當孩子可以堅定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他們的心理優(yōu)勢就回來了,即使沒有“打回去”,也已經(jīng)非常明確地表明了立場,同時也讓對方明白什么是對的。
當然,用“打”來反擊,并不是絕對不可以。但這應該是孩子掌握了如何捍衛(wèi)自己權(quán)利、懂得如何求助并對局勢進行判斷后作出的選擇,而不是父母告訴孩子的必須選項。
在我們還能影響孩子的時候,應教會他們善良和美好,教會他們底線和原則,教會他們理解和原諒,這比“打回去”更加重要。(《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