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辰蓉 楊一苗
兵馬俑、銅車馬、石甲胄、青銅水禽……秦始皇帝陵的每一次新發(fā)現(xiàn)都讓世界發(fā)出驚嘆。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也僅僅是其陵園外圍的陪葬坑之一。深埋于封土之下的陵寢,更是不斷撩動著海內(nèi)外人士的心弦。
兵馬俑、銅車馬、石甲胄、青銅水禽……秦始皇帝陵的每一次新發(fā)現(xiàn)都讓世界發(fā)出驚嘆。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也僅僅是其陵園外圍的陪葬坑之一。深埋于封土之下的陵寢,更是不斷撩動著海內(nèi)外人士的心弦。這其中不僅有民間“希望發(fā)掘”之聲,也有地下王國“如下天狀”的暢想。在中國,沒有一座帝王陵寢如這般被世人關注。
驪山帝陵
秦始皇的陵寢,正位于驪山腳下。在嬴政13歲初即王位那年,他陵寢的營建工程就開始動工,前后歷時三十八載,到秦始皇駕崩、秦二世繼位還未完成,最終被戰(zhàn)亂中斷。規(guī)模宏大的秦始皇帝陵是根據(jù)“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制和遵循國君的陵園“若都邑”理念來設計建造的。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帝王的陵寢能與秦始皇帝陵相媲美。秦始皇帝陵保護范圍共20.32平方千米,建造時間之久、用工之眾、規(guī)模之大、從葬之豐富,均為世界歷史罕見。經(jīng)過多年的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研究,目前已在秦始皇帝陵陵區(qū)發(fā)現(xiàn)大小形狀不同、內(nèi)涵各具特色的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處,出土了包括秦兵馬俑在內(nèi)的珍貴文物5萬余件。這些珍貴的秦代文物一同構成了體量巨大、類型繁多、資源實體疏密度優(yōu)良且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
“秦始皇帝陵不僅僅是一位帝王的埋葬之所,它更多承載著秦始皇構建宏大帝國的理念,這其中有源自諸子百家的思想之光,也有對秦帝國的政治體制、社會結構、都邑格局、宮廷生活、軍事制度等的映射,更對推動中華文明進程有重大意義?!鼻厥蓟实哿瓴┪镌嚎蒲幸?guī)劃部主任張衛(wèi)星說。
地宮之謎
目前,秦始皇帝陵的考古發(fā)掘還只在外圍,核心地宮仍然籠罩在重重謎團之中。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jù)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封土堆下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應該是修筑墓室時開挖的一個巨大的豎穴土坑。這個土坑東西長約170米,南北寬約145米。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根據(jù)鉆探資料,秦陵地宮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可推算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
謎團二:何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據(jù)司馬遷《史記》(本刊有售。全6冊,原價1580元,現(xiàn)價268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記載,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fā)現(xiàn)了類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國”里,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tǒng)治著這里的一切。
謎團三:地宮中有大量“水銀”?
秦始皇帝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于《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F(xiàn)代科技手段不斷尋找著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的答案。歷年來的多次科學勘探結果表明,在秦始皇帝陵的封土中心,有一個面積約12000平方米的水銀含量異常區(qū)。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書中關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至于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勢”。在我國的地理版圖上,東方、南方有大海,而秦始皇帝陵水銀分布密集區(qū)域正位于陵墓的東南部,這也許不是巧合。
謎團四:地宮藏寶知多少?
據(jù)《史記》所載:“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睗h代學者劉向也曾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睋?jù)史書記載,地宮中藏有“金雁”“珠玉”“翡翠”等不計其數(shù)。
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fā)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fā)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余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都藏有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其內(nèi)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致令人充滿遐想。
暫不發(fā)掘
對于秦始皇帝陵地宮來說,發(fā)掘還是不發(fā)掘的爭議從未停止。許多人希望能打開這座千古一帝的帝王陵寢,一睹為快,也解開困擾考古界、史學界的諸多謎團。
“在考古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非常一致——不能發(fā)掘。在專業(yè)領域,這是沒有任何爭議的?!鼻厥蓟实哿瓴┪镌貉芯繂T張?zhí)熘f。
他說,任何一種對地下文物的挖掘,都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對文物某種程度的破壞或損害。所以,我們進行的大多是搶救性發(fā)掘,比如因施工、被盜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使文物遭到破壞,必須進行搶救性發(fā)掘以保護文物。但除非必須,一般也不會主動發(fā)掘。
如同兵馬俑身上的彩繪,出土后僅能保持數(shù)秒??諝鈱︻伾钠茐摹翱斓蒙踔磷屓藖聿患芭膹堈铡薄H羰俏奈锷系男畔⒁虮Wo技術不成熟而“灰飛煙滅”,這樣的損失著實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