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為
摘? ?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課程實施的教學與評價建議上倡導議題式教學方式。如何做好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議題式教學設計,是當前中學思政課教學面臨的重要難題,也是影響課堂教學行為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本文從實際教學案例入手,通過教學目標議題化、議題操作活動化、活動過程知識化和知識遷移生活化四個環(huán)節(jié)闡述并探索當前思政課的議題式教學優(yōu)化路徑,貫徹并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目標的總體要求。
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 ?議題式教學? ?思想政治課? ?教學設計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1]。在課程實施的教學與評價建議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倡導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強化辨析,選擇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優(yōu)化案例,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由此可見,核心素養(yǎng)是目標,議題是載體,活動是關鍵,生活是本真。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設計既要立足實際深耕教材,又要具有一定的高階性和創(chuàng)新性,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科育人價值。
一、教學目標議題化
新課標提出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建設活動型學科課程是實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路徑選擇,而議題式教學是活動型課堂的最佳選擇。由此可見,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在于設計好開展活動的議題。教學目標議題化,不僅要依據結構化的學科內容,而且要提供序列化的活動設計并擁有可操作的測評。
以新教材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課第一框“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為例,筆者依據學情,立足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設計了本課的總議題:改革開放何以偉大——我看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圍繞改革開放這一核心概念,通過教材分析,從“必由之路”的視角梳理出“破冰之旅”“史詩之旅”和“筑夢之旅”分別對應改革開放的開端、過程和走勢,形成了本框的整體架構。根據這一架構,設計三個序列化子議題:破冰之旅——十一屆三中全會如何實現偉大轉折?史詩之旅——改革開放書寫了哪些壯麗詩篇?筑夢之旅——如何把握改革開放的今天與明天?這樣就使課案中的核心概念和分解概念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既體現教學重點又針對學習難點。
議題的設置是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課堂的重要途徑。本課議題的設置要充分考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國情大背景,要針對學生實際鋪展好政治底色,答好時代之問。把總議題設置為“改革開放何以偉大——我看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辨和探索欲望,而且指出了改革開放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徑選擇,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tài)。三個序列化子議題的設置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和認識改革開放的開端、過程和走勢,讓學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領悟改革開放的偉大,從而強化自身的政治認同。
思政課的課堂教學要旗幟鮮明地講政治、明任務,做好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工作,要積極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素養(yǎng)。議題的設置是一堂課的整體架構,必須旗幟鮮明、方向明確、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發(fā)展。
二、議題操作活動化
議題操作活動化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載體。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發(fā)生于情境之中。崔允漷、王中男指出:“有利于學習發(fā)生的情境應是一種真實的社會情境、實踐情境和文化情境?!盵3]由此可見,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活動就成為教學設計的關鍵,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在“偉大的改革開放”課例中,筆者依據學情,以歌曲《春天的故事》作為情境導入的切口,引導學生回答歌曲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jié),進而切入改革開放的主題。按照“入境—入議—入理”的思路分別在三個子議題中創(chuàng)設情境,并以課堂議學活動單的形式投放到學生手中。
議題一對應的是改革開放的開端。選取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1978年5月有關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1978年10月鄧小平受邀訪日以及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幾個標志性的重要歷史事件,通過“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來詮釋改革開放的偉大轉折。通過進一步讓學生討論回答有關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來深刻理解“破冰之旅”。
議題二對應的是改革開放的過程。通過讓學生觀看短視頻《改革開放40年:改變中國影響世界》,要求結合教材文本和視頻內容,圍繞改革開放的展開、發(fā)展和深化,在小組成員商議、爭議和建議的基礎上撰寫并展示關于改革開放的新聞通稿。學生通過視頻體驗和教材文本對比,討論與整合新聞通稿的內容能夠深刻體悟到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及其所帶來的巨大變化,體悟到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我們必須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實行改革開放,進而明白了“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這一國家發(fā)展邏輯。
議題三對應的是改革開放的走勢。播放《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40年》短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感受并概括改革開放40年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通過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視頻激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說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兩個問題分別對應的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有利于幫助學生分別從歷史和現實層面去理解和把握改革開放的偉大走勢。
通過以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和體驗,讓學生總結“改革開放何以偉大”這一總議題。通過小組內部以及小組之間的進一步商議、爭議和建議,學生的展示基本上逐步概括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之處在于實現了偉大的轉折、走出了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鑄就了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等。
新時代的思政課要回答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時代之問,就要貫徹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而“政治底色”是立德樹人所要求的第一屬性。這就要求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性,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于是本課最后設計了一個開放性話題:責任與擔當——“我為國家改革開放獻計獻策”信息發(fā)布會。讓學生自選角度模擬新聞發(fā)布會為改革開放獻計獻策,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三、活動過程知識化
核心素養(yǎng)不是直接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而逐步培養(yǎng)和發(fā)展起來的[3]。議題設置和情境創(chuàng)設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課堂活動是學生發(fā)現問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路徑。課堂活動知識化指的是學生的活動范圍應該以章節(jié)的知識范圍為坐標,應該有明確的知識價值取向,而不是脫離教材文本的無序活動。
在知識文本化、符號化的今天,活動過程的知識化很容易剝離了知識的文化功能從而走向功利化的知識崇拜。如何避免工具化的教學所帶來的對政治文化積淀的沖擊是擺在思政課教學設計前的一大難題,也是思政課教師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學生依托議題框架展開議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適時做好引領工作。從總體上宏觀要求到深入小組內部引導再到個別指引,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是一個不斷走動、眼動和心動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實時監(jiān)督和避免學生的活動走偏,才能實現活動過程知識化。
其次,思政課的課堂教學要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打好政治底色,要通過各種案例和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學習不斷地體悟、理解并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這樣才能把知識的獲取和文化的積淀合而為一,才能避免功利化的知識崇拜,也才能從根本上做好立德樹人工作。
最后,教師在學生的課堂議學活動中要把握好自己的參與度,是適時引領而不是處處干涉。課堂活動涉及各種體驗和交流、各種激辯和探索,這是學生的深度學習過程。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者Ference Marton等人基于學習本質的層級理論[4]提出。目前,國內學者通過研究,對“深度學習”的公認理解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盵5]因此,當學生全身心地處在深度學習過程中時,教師不應該輕易打破學生的活動和思考,否則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和方向。
四、知識遷移生活化
新課標在課程實施的教學與評價建議上,強調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思政課的教學如果只局限于課堂、脫離社會生活的話,只會陷入空洞的說教、單純的知識傳遞和枯燥的應對怪圈,很難取得發(fā)展。理論是和實踐對接的,教材文本的政治理論與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緊密聯系的,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偉大的改革開放”課案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參觀關于改革發(fā)展的展覽館,觀看改革開放給社會變遷帶來巨大變化的視頻資料,列舉自己家庭生活的變化以及談談自身的所聽所想等,這樣就會調動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認識和對接新的知識。一方面可以發(fā)現學生的認知短板及時了解學情,另一方面從社會生活實際入手可以更好地實現知識遷移生活化。
建構主義強調:“每個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他們已經形成了相當的經驗?!盵6]因此,知識只有回歸生活的本真才會產生深刻的生命情感體驗,也才會真正地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一定要充分認知學情,立足社會生活,才能讓知識的獲取、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找到歸宿從而落地生根。
知識遷移生活化是學生真正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路徑。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價值澄清的引導者。學生通過課堂議學活動會形成各種各樣的認識,相互之間也會形成各種各樣的評價,教師如果沒有及時進行價值澄清和引領,那前期的課堂活動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讓活動認知回歸社會生活經驗才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新教材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教師的教學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索然無味的境地。這就要求課程內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內容呈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要求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有機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
教學目標議題化、議題操作活動化、活動過程知識化、知識遷移生活化才能讓我們的教學設計真正符合新課標的理念與要求,也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符合學生的發(fā)展實際,更好地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 崔允漷,王中男.學習如何發(fā)生:情境學習理論的詮釋[J].教育科學研究,2012(07):31.
[3] 莫雷,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43.
[4] Marton,F.,Saljo,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Outcome and Proces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5] 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13.
[6]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4.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