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紅
最近,我讀到梁漱溟先生所寫的《先父所給予我的幫助》一文,不禁思考,父母究竟該如何介入子女的生活?或者說,父母介入子女生活的程度該有多深?
梁先生在文中從他上小學時說起,一直到在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工作時為止,說在這期間,他幾乎想不出一個能給他積極的、最大的幫助的人來,因為無論是在思想學問方面,還是在做人做事方面,他都是自覺的、主動的,而不是在別人的強迫或勸誡下生活,他不“承受于人”。這種我們今天稱為不依賴于人的獨立品格的養(yǎng)成,梁先生認為主要得益于其父梁巨川先生的“消極”幫助。
梁先生在文中列舉其父對他“不干涉”的三個例子,而這三個方面,別說發(fā)生在一百多年前,即便是在今天,遇到他這樣的兒子,想必許多家長也要“炸毛”。
其一是在梁先生中學畢業(yè)時,他一面參加畢業(yè)考試,一面卻“革起命來”。當時正是辛亥年鬧革命的時候,而他所說的革命,“雖也弄什么手槍炸彈,但等于小孩子的玩意兒”,都屬于“沒有名堂的把戲”。根據(jù)梁先生的履歷,我們知道他在1911年就已經加入同盟會京津支部,中學畢業(yè)后即任京津同盟會《民國報》的編輯兼記者,也就是他所說的“畢業(yè)后便跟著跑革命”。對于梁先生不想升學的念頭,他的父親是“完全不督促,不勉強”。
其二是關于梁先生的思想或三觀問題。按照梁先生的分析,“先父的思想與墨家相近,可說表面是儒家而里面是墨家的精神”。而其時梁先生的思想已轉向了佛家,所以整天買佛家的書來讀,不僅如此,他還要踐履“出家,茹素,不娶妻”的主張。對此,梁父只是表達了他自己不愿意、不喜歡的意思。梁先生后來成為佛學、印度哲學研究領域的大家,這與其父的“放任”、寬容及由此而來的自由思考有著極大的關系。
其三講的是一件中國的父母通?!胺歉缮娌豢伞钡氖虑椋蔷褪橇合壬缒晁Фǖ摹安蝗⑵蕖钡男拍?。中國自古即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梁家有兩個兒子,梁先生之兄雖已結婚十年,但還沒有兒子,所以梁先生的“責任”就很重大。但父親告訴他,“還是以自己的意思為主”。
今天我們做父母的,普遍都喊教育子女太累,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們介入子女的生活太深。而梁漱溟所反思的父親對他最大的幫助,就在于不干涉、不作為,給了他足夠的空間,讓他自由地成長。事實上,梁父遇到的問題,我們今天的家長也都會碰到,但有誰能真正做到放得下、不干涉呢?
比如說在學業(yè)上,單單是升學過程中的選擇,就會讓父母與子女之間沖突不斷。從幼兒園到學區(qū)房,再到各種興趣班、輔導班,等等,家長們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余,都在忙于“打造”一個成績優(yōu)秀的學霸,在逼孩子優(yōu)秀的同時,也把自己累垮。
其實,無論在哪個階段,父母都不宜過多介入子女的生活,要讓他們有一定的成長空間,甚至讓他們有犯錯的機會。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培養(yǎng)子女健全獨立的人格,讓他們不至于在安逸的生活中迷失自己。
(山 翁摘自《方圓》2020年12月上,畢力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