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義
藝術是創(chuàng)意的自由展現,法律是規(guī)則的邏輯表達,藝術法則將兩者相融,以助力藝術更好發(fā)展。那么,何謂“藝術法”?“藝術法”(Art Law)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藝術巔峰時期,以藝術為客體的物權法、債法以及繼承法等被納入優(yōu)士丁尼羅馬法。隨著20世紀70年代歐美各國藝術投資熱潮的興起,藝術法逐漸成為規(guī)范特定藝術作品與特定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及其權利義務相關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guī)范的“總和”。由于藝術法涉及領域之廣泛,所涉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問題難以通過某一專門單行法來解決,尤其在當前國際藝術市場日趨繁榮以及藝術品市場化、財產化日益加深的大環(huán)境下,藝術法則逐漸成為各國調整以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為保護客體的特殊法律部門,是極具文化學術研究意義與現實探索價值的學科體系。
本書的主編郭玉軍是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和武漢大學藝術法研究中心主任。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在藝術法領域開疆辟土并自成體系的學者,她始終謙和為人,務實為學,發(fā)表了諸多藝術法研究成果,并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筆者曾有幸通過蔡興先生而得以認識她。蔡興是筆者讀武漢大學首屆插班生時的同屆同學,他讀法律系,我讀中文系,同住在武漢大學桂園宿舍。畢業(yè)后,這位老同學一直奮斗在公安戰(zhàn)線,并與當時武大法學院的才女,即《藝術法》(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教材的主編郭玉軍教授結為伉儷,讓人好生羨慕。在從事藝術法學術研究的數十年中,郭玉軍教授始終在為藝術法的發(fā)展立說、搭臺、育人,這套教材也是她為我國藝術法的學術實踐和堅守付出大量心血和努力的證明。
值此《藝術法》教材出版之際,筆者謹向郭玉軍教授表示誠摯的祝賀與感謝。也為忝列本教材的編委而深感榮幸。盡管對于圖書出版流程十分熟悉,但對于法律則是門外漢,因此在收到這套沉甸甸的教材后,借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封城”期間,在書房案頭仔細閱讀和靜心品味。在這套書中,作者以豐碩的理論成果勾勒出了藝術法的精髓,呈現出藝術法的豐富內涵,描繪出藝術法的發(fā)展前景和藍圖。在系統(tǒng)呈現出藝術法理論成果的同時,也有效地指導了藝術法實踐;在時代性融合藝術法研究成果的同時,也前沿性研究藝術與法律的關系問題。這些優(yōu)點,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法治,填補國內藝術法教材的空白
較之歐美發(fā)達國家在藝術法理論與學科建設的多年探索與深厚基礎,中國法學界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在“85美術新潮”后國內藝術品市場迅速發(fā)展,對文化藝術領域法治建設的要求也隨之而來。盡管國內藝術界和法學界近年來均意識到構建中國藝術法理論體系的必要性,但受藝術法理論體系碎片化影響,加之對西方藝術法教材的過度依賴,至今未形成權威性、獨立性以及全面性的藝術法教材。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即著力于藝術法理論的研究,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在長期教學實踐、理論研究以及法律實務中,將藝術與法律的理論聯系拓展至各個層面,形成相對完整的藝術法理論體系。本書是她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組織國內各高校相關領域的專家,共同撰寫的國內第一部對藝術法展開全面系統(tǒng)理論研究的教材。本教材闡釋了藝術與藝術法、藝術家與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市場交易、藝術家的精神權利、經濟權利及表達自由等概念、范圍、內涵、外延及關系、權利義務及其限制,研究探討與藝術作品相關的商標與版權、侵權、繼承等一系列法律問題及相關部門法。從藝術法的宏觀框架到微觀概念,從藝術法的歷史脈絡到前沿發(fā)展,從藝術法的基礎理論到立法與司法實踐,從藝術法的國內層面到國際層面,全方位地給予了里程碑式的呈現。
二、實事求是,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除了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藝術法理論體系以及全面推進國內高校藝術法學科體系建設之外,《藝術法》教材對于現實藝術活動與藝術市場的規(guī)范開展,促進文化藝術活動,建設健康藝術市場秩序,確保藝術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均具有指導性作用。如本教材結合國內外的相應法律實踐,對藝術品的交易、繼承、資助、收藏、畫廊、拍賣、博覽會、博物館、鑒定、擔保、保險、稅收、借展、貿易、國際流失以及刑法保護等方面進行全面且詳盡的闡釋與解讀。過去國內雖有類似法律圖書,以及對國外相關圖書的譯介,但均與中國藝術法律實踐相去甚遠,未將藝術法作為一個單獨的法律部門來加以研究而被置于其他法律部門。以藝術品收藏和拍賣為例,盡管當前很多人涉足其中,但對于藏品中的贗品認定及相應的責任歸屬并不明晰,對于藝術品拍賣的法律程序與實體法規(guī)則也知之甚少。而《藝術法》教材圍繞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流轉等一系列藝術品交易活動,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對國內外藝術市場進行科學評估和系統(tǒng)總結,挖掘蘊藏其中的各種藝術法律理論和司法實踐特征,這對于規(guī)范我國當前藝術品市場,完善藝術立法,面向包括藝術家、藝術評論家、鑒定家、收藏家、拍賣師等藝術市場主體在內的藝術從業(yè)者普及法律知識,指導藝術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用價值。
三、海納百川,比較研究國內外藝術法理論
從比較法的角度來審視中國的藝術法理論建設,也是《藝術法》教材的鮮明特色之一,即將中國藝術品交易與藝術品市場的法律理論建設,置于整個國際社會背景下加以考察。較之相對成熟的國外藝術品市場,中國藝術市場起步較晚,伴隨著改革開放得以逐步確立,因而在藝術法的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上,尚處于探索階段。然而本書秉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理念,注重吸取他國法律精華為我所用。例如在作者“遺作發(fā)表權”問題上,盡管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可由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行使”,但如果作者生前未明確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其后人能否將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予以發(fā)表?如果持有人擅自發(fā)表死者生前的作品,法律如何予以救濟?郭玉軍教授在教材中列舉了意大利、法國、日本等國對“遺作發(fā)表權”的相關規(guī)定:如果作者生前未有明確禁止作品發(fā)表,由繼承人根據“社會情況的變化”,以不損害著作權人的意愿為原則,行使發(fā)表權。我國司法實踐也正是通過對國外立法的借鑒,來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除此之外,《藝術法》教材還針對我國藝術立法中某些空白,如“藝術資助法律制度”等,通過對國外相關法律制度的介紹,幫助國內學界認識藝術資助的法律規(guī)范的必要性與相關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概言之,《藝術法》教材在通過不同國家藝術法律制度與實踐的比較研究中,為我國藝術領域的法律制定提出了頗具建設性的參考意見。
藝術法的發(fā)展及藝術法學科建設,是對中華民族藝術文化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人文精神的肯定,也是時代不斷進步所產生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的必然結果,更是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落腳點,這也是這套《藝術法》教材完善藝術法律理論和構建高校相應學科體系的目標所在。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壯大,藝術產業(yè)門類的不斷拓展、細化,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科技為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帶來了新的媒介手段和表現方式,給藝術的繁榮、創(chuàng)新帶來機遇,藝術立法與實踐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也隨之增多,藝術法的邊界拓展具有了新的可能性??v觀國內外藝術立法與實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藝術法外沿和內涵都因不斷變換的時代背景和藝術本身演進而充滿了變化性,藝術與法律在不斷的迭變發(fā)展中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共同升華?!霸诜ㄖ性娨獾貤印笔欠珊退囆g未來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
作為一個出版人,在為郭玉軍教授這部國內首部《藝術法》教材的付梓出版感到由衷高興的同時,也堅信這部既具有理論高度又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藝術法專著,不僅有利于推動未來我國藝術法教學體系的完善、藝術法人才隊伍的培養(yǎng),還對于實現我國藝術市場規(guī)范化,提升全民族的法律意識,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對外傳播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更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構建文化層面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發(fā)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系湖北省編輯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