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坤
分類號G633
21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學,在創(chuàng)新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語文作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最重要教學科目,既是學習其他學科及科學的基礎,又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是我國豐富的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系著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增強,又關系著民族興衰的命運。
語文要加強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掌握、分析、運用、傳遞信息的綜合能力。我認為語文教學中應進行下述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激發(fā)創(chuàng)造興趣,鼓勵創(chuàng)新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沒有學習的愿望,那么我們的全部計劃、探索都會落空。人在什么時候容易產生學習的愿望那?大概就是我們心中的求知欲,求知欲讓你心甘情愿的想要為之而努力,讓你覺得付出什么都值得。很多學生認為學習的動機只是為了通過考試,為了讓自己或家人面子上好看,通過多年的教學觀察我發(fā)現哪些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對學習總是充滿了激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啟發(fā)性原則,提問設疑,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其思維,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網絡上流傳這樣一句話“上輩子殺豬,這輩子教書;上輩子殺人,這輩子教語文”可見教語文這門課的恐怖之處了,語文是最好教的科目,也是最難教的科目,新時期我們要改變哪些萬年不變的上課流程,我發(fā)現好多語文課都是這樣一個教法,一本教參走天下。學生讀課文——老師講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學生抄筆記、記生字詞——背——結束。這樣類似工業(yè)流水線的模式使得學生上課生無可戀,漸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教學中不僅要激發(fā)求知興趣,還要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上課時讓學生發(fā)表見解,多顯示思維活動的過程,思維過程的展現與評議可以打破傳統封閉型的教學方式,教會學生思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心的翅膀》這一課時,我先為學生講述故事的開頭,然后問:“如果你是這篇童話的作者,你會讓故事怎樣發(fā)展下去?!绷⒖?,學生的討論如潮水般涌起來,答案五花八門,各具特色。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礎上出示學習內容和目標,明確達到學習要求,可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正是在這種熱烈討論中受到了體現。
二、教學中創(chuàng)新,課堂內求異
"求異"法是不滿足已知的結論,而運用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標新立異的提出自己新見解的一種方法。教學中,運用"求異"法,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從有“語文”這個學科以來,“語文”的學習就是一直按照單篇的順序學習,許多學生也反應語文的學習太枯燥、千篇一律。如何改變“語文”以單篇為主的教學?我認為鼓勵學生針對同一問題提出不同別人的見解,各抒己見。例如在教《窮人》時,我有一個問題是:你覺得桑娜和她的丈夫是什么樣的人?開始學生們的答案只是圍繞“吃苦耐勞”、“善良”、“容易滿足”這些正面詞語來說。突然,一位平時很少發(fā)言的學生小聲的說:“我覺得桑娜的丈夫很怕死。”一時間,所有的目光都集向了他。大家七嘴八舌,積極講自己的見解,把整節(jié)課的氣氛推向高潮。面對這種情況,我并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讓他們自己去爭論,去發(fā)現?;ハ酄幷撝?,學生們逐漸統一了認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桑娜的丈夫怕死,但他為了家人能吃上飯,而冒死出海打魚,對家人的關愛戰(zhàn)勝了他的恐懼心。
一些小學生由于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新見解,老師講學生聽,似乎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學習方法不僅效率低同時也扼殺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一些成語,強調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較固定,但并不是沒有可取之處,"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對付老虎,保全性命,難能可貴。由此可見,語文教學運用求異法,學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使學生形成獨特的思維個性。
三、讓學生展開心靈的翅膀
鼓勵學生大膽幻想,以幻想目標激勵學生,然后啟發(fā)學生改組、遷移、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架設通向幻想目標的橋梁?,F實生活中的青少年學生感情豐富、思維活躍,面對多姿多彩的生活,最容易感觸頓生,思情激蕩,但大多數學生沒養(yǎng)成及時捕捉、回味和積累這些感受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抓住文中能激發(fā)感情的誘導物,引導學生展開心靈的翅膀,體會生活感受,并加以放大,訴諸筆端。比如朱自清的《春》,一篇講了很多年的文章,“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好多學生們會覺得來平平無奇我們自己都會寫,讓學生展開想象從頭腦中描繪出一副生機盎然春天的景象就會很容易聯想到三種顏色是和上句桃花、杏花、梨花的順序一一對應的。最后寫花味甜,“仿佛”一詞由實及虛,由春花聯想到果實,表現花兒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又比如講春天的花,結尾是“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讓學生展開聯想,眼睛星星為什么要眨?因為有風??!那種小花在草叢里被風一吹,若隱若現,就像星星閃啊閃,然后下一段順理成章寫春風,絕妙一筆!
展開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還可以抓住結尾,引導續(xù)想。有些課文的結尾猶盡而意未了,余音不絕,耐人尋味。教師可抓住結尾循著文路展開合理想象。例如《花店傳統》讓學生在續(xù)想故事的同時受到愛的熏陶,品德的提升。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機,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因素,把握培養(yǎng)良機,引導主體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創(chuàng)新教育已成為了當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更應身先士卒,勇擔重任,讓創(chuàng)新之舟在語文學科中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朱自清《春》1933年7月
石家莊市新華區(qū)上京學校,河邊 石家莊 050000